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邬氏族谱 | 人文名胜 | 学习园地 | 邬氏新闻 | 站务公告 | 站长札记 | 邬氏论坛 | 
 · 寻根问祖 · 谱牒研究 · 人文名胜 · 宗亲会 · 坛务园地 · 灌水乐区 · 会员注册
二 秦至清代官制和机构
发布时间: 2006/12/28 14:35:32 被阅览数: 1774 次 来源: 邬氏家谱网www.wsjpw.com 站长:邬德明 QQ:30625004 QQ群:5555591

            二  秦至清代官制和机构

     

    二  秦至清代官制和机构
    中央官制和机构
    周代中央有“六官”之制。
    一、        官大冢宰:辅佐天子经邦治国,总理政务,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为“六官”之首。
    二、地官大司徒:掌管土地、人民、教化。
    二、        春官大宗伯:掌管典礼、祭祀、巫史等方面的事。
    三、        夏官大司马:掌管军事。
    四、        秋官大司寇:掌管治安和刑法。
    五、        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建筑等。
    六、官均由“卿”担任,各官的职掌比较分明。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官制大都仿照周室。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如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楚国的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以令尹为最高行政长官,以上柱国为最高军事长官。《屈原列传》中的子兰便是令尹。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把“王”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设立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等,组成中枢机构。丞相是辅佐皇帝治理全车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尊称为相国。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副宰相,兼管纠察百官,同时又供内廷差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三公”相互制约。汉初沿袭秦制,仍设“三公”。武帝时废去太尉,而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为实际执政官,丞相府的权力逐渐缩小,变成了秦行既定政策的机关。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东汉光武帝以六曹尚书协助处理政务。尚书原为“少府”的属官,品位很低,只是办理文书,传达诏命,后来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发展成为政务机构“尚书省”,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其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ye夜),各曹主管官为尚书郎。六曹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随唐的六部。
    三国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后,因为其父曹操曾为丞相,便不再设丞相。又鉴于尚书省权力太大,便以他的幕僚组成中书省,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典掌中枢机密,而尚书省改为执行政策的机关。南北朝时,皇帝又亲近侍从官侍中、常侍等提高地位,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机要顾问机关,对中书省的权力加以限制。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三省共同执掌中央政权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
    唐承隋制,中枢机构主要在尚书省,唐太宗即位前就担任过尚书令,即位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各一人为尚书省的长官,统领六部,即为宰相。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也没有大权。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官位太高,也不轻易授人。常差委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号,参掌中央机密。久而久之,这些官员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三省首长反而只存空名。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代虽设三省,但把中书置于宫廷内,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在中书方面,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担任过参知政事。枢密院相当于秦代的太尉府,掌军事,文天祥就担任过枢密院长官枢密使。
    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起,永远废除丞相一官,也撤消了尚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六部,六部直接由皇帝掌管,实行高度集权。三省共掌国权的局面,至此结束。皇帝不亲自处理政务,设内阁于宫廷,以内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拟诏谕。以后内阁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参预政务,位于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成了事实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
    清代的政务中心,在雍正以前是议政处五大臣,雍正以后则由军机处五大臣掌管,而内阁大学士只是挂名的宰相。军机大臣一般选派各部院长官三五名兼任。
    以上是历朝宰相沿革的大致情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三师”、“三孤”。北魏开始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后又称“三公”),后世有时沿用,是一种荣誉性的加衔,为人臣之极品,但无实权。古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见伪孔传《尚书
    • 周官》)。北周以后,历代多设置,合称“三少”,也是荣誉性的加衔,无实权。
    秦汉时中央行政长官还有:
    一、        奉常,后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二、        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三、        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四、        太仆,管皇帝车马。
    五、        廷尉,汉景帝时曾更名大理,为最高的法官。
    六、        典客,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七、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八、        治粟内史,后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九、少府,管宫廷部务。以上诸官,后来称为九卿。九卿之中,只有廷尉、典客和治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称执金吾),管理苑囿的水衡都尉,修缮宫室的将作大匠,皇后太子的宫官大长秋和詹事等,地位都很高。
    九卿各有属官,如太史令,太祝令、太乐令、太宰令、太卜令、大医令等为奉常的属官。太中大夫、中大夫和郎等为郎中令的属官。大夫掌论议,无常事。郎是皇帝侍从官的通称,员额无定,多至千人。议郎掌顾问应对,其他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汉武帝时又置期门和羽林,也属郎的一类。
    隋唐以后,九卿的地位和权力都不如秦汉,日益变成闲职,不预政务。中央各部门的事务改归尚书省的六部掌管,历代相承,成为定制。
    六部的名称及职掌如下:
    一、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二、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三、        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四、        兵部,掌全国军政。
    五、        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为侍郎。每部设四司,各司的主管官为郎中(隋以侍郎为各司主管官),郎中的事职叫员外郎,属官的都事、主事等。
    唐代的六部分三行。吏部、兵部是前行,户部、刑部是中行,礼部、工部是后行。官员的升迁按照后行升中行,中行升前行这个次序。
    历代中央还有监察官和谏官。西汉以御史大夫兼任纠察百官之职,由其副手御史中丞专管监察弹劾工作。东汉以后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其首长或为御史中丞,或为御史大夫。明清更名为“都察院”首长为,首长为左、右都御史。
    谏官:西汉有谏大夫,东汉则称为谏议大夫。唐除谏议大夫外,增设左右补阙,左右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宋代的司谏、正言,明代的给事中均为谏官。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未央宫的金马门,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固定的官号。唐初设翰林院,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李白曾任此职)。开元末年另设“学士院”,供职称翰林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官。宋代改称“翰林学士院”,为皇帝起草诏书,这时翰林学士才成为正式官员。明代开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项工作归“翰林院”掌管,成为正式的官署。置翰林学士一人领导翰林院,翰林院中的侍读,、修撰、编修、检讨等都叫做翰林。
    武官的官制也很复杂,仅略述秦汉、三国、唐宋明清的武官设置情况。秦汉设将军统兵。汉代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最高。又设前、后、左、右将军,地位次之。将军的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这些常设的将军,掌兵之外,常参预朝政。另外有临时任命派遣出征的将军,如贰师将军、伏波将军、度辽将军等。将军下有“部”,每部设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每曲有军侯一人。曲下有“屯”,每屯有屯长一人。三国魏置“将军”掌管禁军,军官中有“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四镇(镇东、镇西……)将军”、“四安(安东、安西……)将军”、“四平(平东、平西……)将军”,四征将军品位最高。三国后期,魏、吴又设大都督统掌兵权。唐代实行“府兵制”。中央设十六卫,每卫长官为上将军、大将军,下领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折冲府的长官为折冲都尉。府下有各藩镇各拥重兵,中央只掌握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神策军、神威军等禁军。出征的将帅有招讨使、宣尉使等,节制节度使的又有元帅、副元帅、都统等,这些都是临时委派的军官。宋代有禁军(中央军)、厢兵(各州兵)、乡兵(非正规军)、藩兵,而以禁军为主力,由殿前司及侍卫司统领。下设都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统率军队。明代地方设卫、所。几个府设卫,下设千户部、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中央设五军都督府,统领在京城和地方的都司、卫、所,都督府的长官为左、右都督。明代还在地方边疆重镇九处驻兵,称为“九边”,九边的统兵将领称总督或总兵官。满清有八旗兵,分驻于京师、省城和重要城市,军官有将军、都统、副都统。还有汉族人组成的绿营兵,军官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科举制全解》唐代科举制: 一、取士途径
  • 《科举制全解》唐代科举制: 四、唐代科举制的影响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邬家QQ群
    寻根问祖
    姓氏渊源 迁徙分布
    研究考证 浙直一派
    邬氏族谱
    谱引序文 世系世略
    字辈排行 家谱交流
    人文名胜
    邬氏人物 邬氏文化
    邬氏部落 邬氏企业
    学习园地
    姓氏知识 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小 知 识
    新闻中心
    站务公告 邬氏新闻
    宗亲留言 站长札记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刊登 | 网站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长:邬德明  QQ:30625004  手机:13780075571  邮箱:ztpcwdm@163.com MSN:ztpcwdm@hotmail.com
    顾问:QQ:544192509(柳州) 443131922(上海) 396375263(舟山) 385507(深圳) 645570415(番禺)
    539202392(龙川) 584975639(奉化) 76689839(台州) 474278918(无锡) 西濠(苏州)
    版权所有 2006-2008 邬氏家谱网(WSJPW.COM) 最佳效果 1024×786
    Copyright 2006-2008 WSJP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群:5555591 浙ICP备06045604号
    点击这里给站长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