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
一,取士途径
1. 贡举(常科)
由礼部主办,仿唐制设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神宗熙宁变法时,尽罢诸科,独存进士科.投考贡举的士子,须先经本州考试合格,再「发解」至中央参加礼部试.礼部试合格後,再参加殿试,殿试合格称「及第」,随即授官.贡举的考试年期,宋初每年举行,仁宗时改两年一次,英宗时再定为三年一试,始後即为定制.
2. 制举(特科)
《宋史
选举志》载:「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杰,天子每亲策之」.制举是国家需要特别人才时,由天子下诏招考,并无特定时间及内容.总计两宋共举行22次制举,科名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武足安边洞明韬略科」等.由於选拔者为特别的专才,可说是贡举的补充.赴考者不必如贡举般,要经州府保送,亦不限是否有官职在身,随时可以应选.宋代应制举者,多在中进士後,故制举的地位较贡举为高.宋代以此入仕者,有40人,位至宰相虽仅一人,但至参知政事(副相)的,却有9人,名臣如富弼,苏轼,苏辙,张方平等皆由此出身.另外,宋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富弼初游场屋(考场),穆伯长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制举)名世』」.可见制举较贡举重要.此外,仁宗天圣年间以西边用兵,设立「制举武科」.後来武举变成常科,却不受重视,如《历代武举考》载:「宋仁宗朝,富弼言:『应制举者,必乐为贤良方正才识兼茂,耻为将帅边寄之名,盖今人重文雅而轻武节也』」.可见武举远不如一般制举受欢迎.
3. 学选
王安石变法後,出现由太学三舍选取士子的考试办法.所谓「太学三舍」是指内,外,上三舍,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年分别由内,外,上舍,依次升迁,上舍学业成绩优秀者,可免「发解」(即州试)和礼部试,特赐及第,故此法实为学校与选举结合.哲宗元符二年至徽宗宣和二年(1099-1121)约22年间,推行情况最佳.当时新党当国,欲使全国人才由学校出身,因而停办常科(贡举),专以此法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