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历代科举制
科举制以进士科最重要,历史亦最悠久.进士科考试,自隋唐至宋元明清,除隋唐初制度未备,间或有例外,至明清则规制大全,发展完备.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应进士的考生,必先应乡试,乡试及格再应会试,会试及格再应殿试,殿试及格,考试才算结束.此外,还设有特殊的制举.现将各级考试分述於後.
一,乡试
乡试,试於乡也.还有一种解释:周朝的制度,卿大夫三年大比其民,将比考中涌出的贤者能者贡献给王廷,这是地方向朝廷作贡献的考试,假借其意,故名乡试.唐时已有乡试,但制度并不严密.宋以後,规则较详尽;明清时,可谓规则全备,形成一完整的考试制度.
关於乡试的区域,唐时以府,州为乡试区域.宋因唐旧,仍以府,州为乡试区域.就地方行政区划而言,唐地方行政区域最高一级是道,中级是府和州,低级是县;宋地方最高行政区域是路,中级是府和州,低级是县.可见唐宋乡试,并非试之於县或最高一级的道或路,而是以地方中级行政区域的府或州为单位.
明代乡试区域却以省为单位.清沿明旧,也以省为乡试区域.明清地方行政区域最高一级是省,省下有道,道下有府和州,府州下有县.可见明清乡试区域以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域为单位.明初,全国划分为南直隶,北直隶,江酉,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四川,陕西,山西,山东,广西,云南,交趾15区.後来弃交趾,只得14区.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贵州由云南分出,自成一区,复为15区.清沿明旧,仍以省为乡试单位.顺治中,全国共划为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贵州等15区,每区设一所贡院,作为考试之地.湖南士子一直属湖广考试区,由於湖南非省级建制,不设考区,士子须到湖北武汉参加乡试.当时陆路难行,士子多经洞庭湖,而六七月间气候多变,风雨不测,间有覆舟的危险,使士子畏难而裹足不前.雍正元年(1723),特令於湖南建立乡试试院,每科另派考官前往考试,使士子能就近入场;使全国乡试有16个试区.湖南是无行省建制而设考区的.
乡试的日期,唐代无从考;宋代安排在秋天.秋高气爽,是士子试身手的好时光.宋都在开封,除福建及川,广去京较远,提前安排在七月及六月外,其馀各地,一律在八月.宋室南渡後,福建,两广去京(临安)也不远,为防止举人试後冒名再试他州,故规定在八月.事实上,内地各省虽在八月考试,但一月有30天,选择日期不一,少数士子也有占邻区的户籍,一试再试甚而换地试三次,故有必要统一考试时间.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诏定各州试场安排在八月一日锁院,十五日考试,从此科举有了全国统一的考试日期,士子再不能试二州.元仁宗时,用李孟言,将八月的乡试日期规定得更周到:乡试共试三场,以十二日试头场,廿二日,廿六日试二,三场.明代乡试也定在八月,初九头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清依明旧,未作更动.顺治二年(1645)更规定提前一日点名放进,交卷後次日放出.
考官是考试中的重要元素,乡试的考官,各朝有同有异.唐科举年年举行,故乡试岁岁皆有,且以府州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为单位,乡试次数既频仍,地区众多,中央派员实属不易.所以唐代乡试考官,多以现任的地方官充任.考官若有赎职,滥取士子,须受处分.
宋代乡试考官亦由州现任官充当,所取不当,仍有停职之罚.如遇本州考官不精文字,不能胜任时,可以呈请上级机关(转运使)代派邻州官员充任,但非中央委命.
元代乡试考官,上都,大都(两京)由省部选派,各行省则由行省长官及廉访使会同选派.每处派考试官一员,同考官一员.故元代乡试的考官仍由地方任命.只是临近京畿省分,间或有京官渗入.被派遣的官员既不必避籍本乡,亦可不是现任官.
明初,乡试考官南北两京用京官,各省则仿宋,元制在地方官中派遣.後来以地方官徇私,或聘请者常有不当,谢锋曾奏请由京官中选聘,未获采纳.至世宗嘉靖七年(1528)用兵部侍郎张聪议,各省乡试考官由中央派遣.由於京官外派与地方官在礼节上争执,不久就停派京官.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诏定科场有关事宜,又将张聪之奏交礼部覆议,结果,乡试官员仍由中央派遣;此後,由中央派遣乡试考官成定制.观乡试考官由地方聘用时,聘请者有学校教官,闲居儒士,且以他省人为限,本省人回避.由中央派遣时,所派者都是京官,有翰林,给事中,部属官等.
清沿明制,乡试考官设正副主考各一员,由京都於翰林,六科及部属中差遣.其选官由礼部就合格人士中预选两倍(正,副主考)人员,呈请钦点.清代特别注重考官的遴选差遣.顺治二年(1645)制定关於差遣主考官的事宜,礼部提出差遣各省乡试主考官的日期及办法,颇为周密.各省主考官的提名日期有先有後,钦点後各考官得次第期启程,不能延误.不准因便携带家眷,不辞客,不携带闲人骚扰驿递,并滋*弊.所过州县,递相防拥,不游山玩水,不接待故人,不交际,一到省城乡试地,即由提调官迎入公馆,只许受监临提调监试一拜,考官不回答,直到考试完毕之日方许相见,以避嫌疑.考官未入贡院前所居公馆,用条封闭,听候监察御史委巡逻官依时启封.如果主考官经钦点後,确实患病,许即日具疏辞免,不得延宕.这是对主考官的规定.雍正三年(1725)更对主考官的遴选作进一步规定:令将翰林院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人数查明具奏以闻,并召集於太和殿,试以《四书》题文两篇,由帝亲定甲乙等第,封贮内阁,以备乡试差遣.次年,又将御试已取定的人员,书名牙签上,用金简装著,每届按各省差遣的日期,设黄案於午门外,命大学士会同礼部长官抽签名,恭请皇帝钦定正副考官.此外,乾隆元年(1736)颁谕,每岁设恩科乡试,定八月举行,主考官人选,令张廷玉,鄂尔泰,朱轼等人於翰林,科道,部属中举出,举数加倍,五日内交内阁奏後考试.试後,成绩列前茅者皆引见记名备用.可见清代对主考官人选郑重其事.
关於乡试应试人资格也有规定.唐时,应试者并非尽属本州人,可以跨州应试.宋以後,稍有变动,除京都地区地位特殊,对应试者户籍不作要求外,外乡试区皆以试本区人为原则.如有特殊情况,应属例外.例如宋苏叔党以蜀人而应试於杭,胡长孺以永康人而应试於蜀;元时月鲁不花随父赴任,应试於江浙乡闱,且得中右榜第一,都属特殊情况.子甥随父舅宦游而试,一般是允许的.京都地区,如宋之开封府,明之应天府(南京)及顺天府(北京),清之顺天府,乡试应试自不以本州,府人为限,准许外区人前来应试.
关於乡试及格人的地位与称号,各代也有些差别.乡试及格称举人,世称孝廉.唐宋举人不能当官,只取得应会试的资格.若会试不中,举人资格即行打消,下次欲再应会试,还得再从乡试中重新取得举人资格.明清举人的地位则与唐宋不同,明清举人可以作官,如果乡试及格,就取得举人资格,即使会试不中,也不失其举人身分,下次再欲应会试,无须再应乡试.明清举人虽可当官,但当时的官多出於进士,进士比举人高一规格,举人当官,自然不算好资格,往往受到轻侮,也难得迁升.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元者,第一之谓也.乡试目的,在於解士入京以应会试,故称解元.解元参加会试,会试第一叫会元.会试後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叫状元.一人而中解元,会元,状元,叫三元及第.唐代虽还无殿试,然礼部会试後仍须经中书门下覆试,因此也有三元及第之人.据《摭言》载,唐宣宗大中时期,有士子张又新,别号张三头.所以叫张三头,因为考中了京兆解头,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三头就是三元.又据《说储》载,唐崔元翰为京兆解头,礼部状头,宏词敕头.所谓宏词敕头,就是中书门下覆试第一,也是三元及第.宋代三级考试制度已俱备,所以中三元者颇有几人.据《宋史》列传记载,有王曹,宋庠,冯京三人.王,宋,曾为名宰相,冯为名执政.另外,还有孙何,杨寘,未收入该传.据《金史杨伯仁传》记载,孟宗献且中四元,因金朝多一道府试,宗献既解元第一,又於这年参加府试,省试,廷试均得第一,所以时人称孟为四元.元代中三元者有王宗哲.明代中三元者有商辂.清代开国百馀年,未有人能中三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苏州钱棨,以己亥解元,又得中辛丑会元,状元,这才有三元及第之人.
由此可知,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确实困难.宋代欧阳修是有才的文豪,先中解元,再中省元(即会元),参加廷试,以为必得状元,「锐意魁天下」,及至唱名,乃王拱辰为第一,修大失所望.据《明人小说》载:王鏊以解元,会元赴廷试,文章好妙,人皆以为必中状元.但阅卷人是明代唯一的三元及第商辂,据说他不想再让人连中三元,就使王鏊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