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邬氏族谱 | 人文名胜 | 学习园地 | 邬氏新闻 | 站务公告 | 站长札记 | 邬氏论坛 | 
 · 寻根问祖 · 谱牒研究 · 人文名胜 · 宗亲会 · 坛务园地 · 灌水乐区 · 会员注册
原位于县西门外的“邬公祠”(祀邬元会)
发布时间: 2006/9/22 2:56:11 被阅览数: 1751 次 来源: 邬氏家谱网www.wsjpw.com 站长:邬德明 QQ:30625004 QQ群:5555591
原位于县西门外的“邬公祠”(祀邬元会)
 
   题记:在广袤的玉融大地上,不时可以寻访到宏伟壮观的各种祠堂。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福清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福清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福清祠堂文化作为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一.引子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二.福清祠堂概述
      福清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现存的祠堂大都经过重修,能保存旧貌的几乎没有。福清有几座祠堂始建于宋代,算是比较久远的,主要是:江阴浔头“翁氏祠堂”始建于北宋初年、港头芦华“余氏祠堂”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7年)、龙田上一村“施氏大宗”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81年)、龙田二村“张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237年)、龙田的三村“何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273年)、江阴田头“严氏祠堂”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
      一般认为,福清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福清人民所重视。完全可以说,福清祠堂是福清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所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长久不衰。
      福清现存的祠堂,大多保留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即使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其结构、色彩乃至雕饰,也基本保持明代以来的基本特征。所不同的是,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多以石料和钢筋水泥为主,间以木质架构。据统计,遍布福清城乡每个角落的祠堂有数百座。这些祠堂或精巧端庄,或古朴凝重,虽然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亦有所不同,但它都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踏遍玉融大地,我们可以发现,福清祠堂一般都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三进,偶见单座、两进、四进或五进。明代《鲁班经》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因此,福清祠堂一般也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开辟庭院、花园,不少祠堂还附设戏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里头均设有神龛。以上这些特征标志着福清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了加强。
      福清祠堂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建筑形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等特征。由于祠堂(主要指姓氏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福清随处可见的祠堂,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等相映而成玉融大地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福清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即族姓祠堂)、历史名人专祠(即历史名人纪念祠)。其中前者约占98%以上,在城乡均有分布,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姓氏祠堂,有“总祠堂”和“分祠堂”之别(为行文方便,本篇统称为“祠堂”)。“总祠堂”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宗祠”和“支祠”属于“分祠堂”。无论建造“总祠堂”还是“分祠堂”,都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有人将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并论,足可见祠堂地位的重要性。
1.姓氏祠堂
      福清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祠堂内都有覆竹状的祠联或行第序列;横梁或四周墙壁上悬挂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个门:中门为大门,门上写有姓氏祠堂的名称,如“方氏大宗”、“叶氏宗祠”、“余氏祠堂”、“陈氏支祠”等;左右两边为仪门,门上写有“入孝”、“出悌(也做‘弟’)”字样。另外,姓氏祠堂每隔一段时日均进行大规模的拜谒祖先的祭祀活动;每过几年或几十年一般都组织族人专修族谱。
      由于宗族的凝聚力往往来自宗族的实力。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人得道,同族皆荣,祠堂的规格也遵循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题名或“青衣换紫袍”,那么这个宗族建造的祠堂就能“竖旗杆”、开“三山门”、设置“门当户对”,各种设置还要与其官位相应。从这个意义上讲,“玉融第一名祠”要数位于港头镇后叶村的“叶氏宗祠”。这并不是因为它有近400年历史,而是因为叶氏曾出过一位官至朝廷首辅、“独相十三载”的显赫人物——叶向高。
      “叶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为叶向高祖祠。有资料记载,该祠为叶向高亲自卜地兴建的,但缺乏史料依据。该祠座北朝南,二重门刻有明天启皇帝钦赐的写有“元辅乡”三字的牌匾。祠堂始建时为三进八扇一后院,规模较大,宽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墙为砖石结构,内为木质结构的宫式斗拱建筑。该祠清顺治年间被毁,康熙年间曾修后进和后院,乾隆年间又修戏台亭和回廊,1947年再建中间一进二层楼房和八角大戏台等。1985年,叶氏后裔、旅外华侨出资进行大规模修缮,并恢复原貌。现祠内大厅之彩绘、浮雕、镂雕等十分精致;祠堂内的五只仙鹤和三副对联均为万历皇帝御赐的;大厅正中上方高悬着“天恩存问”竖匾——这是保存下来惟一的原始文物,犹为珍贵;竖匾两边是万历皇帝钦赐的“黄阁师臣”和“世乡贤”匾额;另外还有一面崇祯皇帝诰赠叶向高祖孙四代之“恩荣”大匾。“叶氏宗祠”虽历经重修,但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从其宏伟的气魄、精美的饰物,仍可感受到昔日的繁华。特别是祠堂前依旧挺立的旗杆碣,仿佛犹在见证叶氏家族的荣耀。该祠1987年11月23日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在现东方红小学大门,原有一座“叶氏祠堂”,当为港头镇后叶村“叶氏宗祠”的支祠。该祠门额阴刻有“叶氏宗祠”金色四字,祠堂座北朝南,厅中有大型神主龛,龛的两侧有一对联,左联曰“独□魁炳十三载”,右联失缺。厅左侧间为相爷厅,右侧间有叶向高儿子叶成学的塑像。祠堂大厅有“风清两地”、“三朝元辅”红底青字、金龙纹边巨匾两面。据说,该祠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祠内有镂雕金龙匾边的竖匾,题曰“天恩存问”。该祠另附建“接旨亭”、麒麟照壁等。遗憾的是,这座祠堂最终也没能逃过被拆的厄运。
      位于海口镇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属于姓氏祠堂。该祠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按座落地点分为东祠、西祠。东祠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狮祠)为弟。东西两祠均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历代均有修葺。1990年经侨居海外的本宗华侨捐资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祠长46米,宽19米,占地面积874平方米;西祠长59米,宽19米,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两祠结构样式大体相同,均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结构,琉璃瓦面,整个建筑物飞檐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祠内大柱楹联曰“九牧家声远,十德世泽长”,点出此宗属于“九牧林”,其堂号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内阁大学士董浩、户部尚书曹振镛、兵部右侍郎胡长龄、内阁大学士文宁为林则徐所立的“进士”横匾。民族英雄林则徐之五代孙、原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为宗祠落成题写“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最有成就的当属本宗二十二代孙林绍良,他不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龙田镇区有三座宗祠规模庞大、较有特色,即:“何氏宗祠”、“张氏宗祠”、“施氏宗祠”,它皆属姓氏祠堂。位于三村的“何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为礼部尚书何君弼回乡时择地而建,石木结构,六扇三进,占地面积733平方米,座南朝北,其间廊厅穿插,布局严谨,明亮宽敞。进入祠内,放眼望去,除了祠堂森严宏大的规模先声夺人之外,祠堂内的一梁一柱、一砖一木又无不显示出艺术的含量。尤其是寝堂上那一扇扇由金箔拼帖而成的窗檩,让人眼花缭乱、过目不忘。位于二村的“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元、明、清三代几经重修,该祠堂座南朝北,占地面积812平方米,石木结构,六扇三进,每进呈阶梯级上升,廊、厅、堂整体布局严谨,显赫壮观。位于上一村的“施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公元1181年),原总面积2400平方米。1987年重修后,祠宽16米,深47米,总面积752平方米。该祠布局合理,雄伟壮观。大厅里有宋孝宗已丑年钦赐施炳立祠御匾“御赐高楼”。据传,近代名将施琅曾亲临该祠,并立“诒谷流长”金字牌匾。
2.历史名人专祠
      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但有的群众也上供品或进香,举行非集体的祭祀仪式),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同时,常陈列与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类祠堂的形制与姓氏祠堂相似,建筑风格也比较传统,形制却较小。但现代历史名人专祠与古代历史名人专祠的建筑形式、风格却有所不同。有的历史名人专祠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人专祠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宗祠相比,但其历史意义却远在一般宗祠之上,它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15.3米,深28.8米,面积830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对联“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原位于城区西门水陆街的戚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扰乱福清,戚继光奉命率军清剿倭寇,全面告捷,功绩卓著。福清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建祠缅怀。祠内有戚继光塑像,四壁绘有戚继光功绩图。祠的大门顶竖有双龙拱圣旨金字“戚公祠”牌匾。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重修。建筑物由前殿、后殿、左右走廊、厢房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历数百年,戚公祠春秋两季均奉祭,至民国后才停止。1987年11月23日,该祠被列为县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这座文物上世纪90年代因拆迁没能被保住,成为历史的遗憾。
      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对联:“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该祠惜已不存。
      我市另外曾辉煌一时的历史名人专祠还有:原位于县西关外的“忠爱祠”,由巡按御史沈灼将“明离宫”改做宋监门“郑侠祠堂”,匾题“忠爱祠”。叶向高建议沈灼重修,并改名为“一拂先生祠”;原位于县东门外的“忠烈祠”(祀刘仝子及妻林氏、林氏兄林同);原位于海口镇龙江书院之左的“戚公祠”(祀戚继光);原位于县北隅圣迹寺旁的“义烈祠”(祀夏叔慎兄弟子侄);原位于县北隅凤凰山麓的“简肃祠”(祀林栗);原位于县内的“报功祠”(祀汪道昆、戚继光);原位于海口镇的“崇德祠”(祀汪泗论、王政新);原位于县西门外的“钮公祠”(祀钮纬);原位于县西门外的“二罗公祠”(祀罗向辰、罗万程);原位于县西门外的“丁公祠”(祀丁永祚);原位于县西门外的“张公祠”(祀张勉学);原位于县西门外的“邬公祠”(祀邬元会);原位于县西门内的“两贤侯祠”(祀凌汉羽中、汪泗论);原位于县西门外的“康公祠”(祀康承祖);原位于县东门内儒学东旁的“明德祠”(祀费道用);原位于涵阁的“金公祠”(祀金学会);原位于县北隅凤凰山麓的“仰止祠”(祀叶向高);原位于渔溪苏田的“颂德祠”(福、兴、泉、漳绅衿商民为明御史林汝翥建);原位于瑞岩山的“林公祠”(为明户科都给事林正亨建);原位于县南门外龙首桥头的“美报祠”(绅衿为明尚宝司司丞叶成学建)。
      位于阳下镇中亭村的“海谷(yù)公祠”,也属于历史名人专祠。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座西朝东,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解放前,为我地下游击队议事之所,福清、长乐、平潭三县地下党领导曾于此共商义举。建国后,该祠成为农会和乡政府所在地,曾作为土改、反霸、合作化、建设新农村的指挥中心。为保存明代历史名祠,族人于1995年按原貌修复一新。据了解,海谷公为西亭陈姓二十世祖,其次子陈伯谅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高中戊辰科第七名进士,时称“海内十大才子”之一,累官河南道监察御史、提督两京学政,有“名御史”之美称。明嘉靖丁亥年,福建监察御史胡文龙,请旨为其建造“两京文衡”坊,同时御封海谷公为文林郎监察御史。
      位于龙田镇二村的“女祠”——张氏义姑祠(也叫“姑妈祠”),是明洪武丙寅年为纪念张金而建造的。张金为张希善女儿,“夫早丧,归而孀居”,三十年如一秋抚养其弟张世英儿子成家立业,后代感念其无私精神,建“义姑祠”以表敬仰。传张金生于宋末,卒于元初。该祠历代皆有重修,现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内设“怀德堂”和“纪念堂”。
      祠堂本是男性的天地,神位上供奉的是男氏的先祖,封建的纲常礼教认为女士是依附于男人的,所以不能跨进祠堂一步。而且女祠不能与男祠一般地位,男祠高大宏伟,女祠却显得有些低矮阴暗;男祠从正门进,女祠却只能走边门;男祠坐北朝南,女祠却是坐南朝北,地位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在“张氏宗祠”之右,却建造这么有一座女祠,十分难得,这在福清乃至全国恐怕也是十分罕见的。据《易经》“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理论,既为女祠,当然得与男祠相反。该祠不但没有与“张氏宗祠”相反,反而同向,且建于宗祠之尊,可见女祠设计、建造之良苦用心。该祠可与安徽歙县棠樾著名的“清懿堂”(俗称“女祠”)相提并论。不但具有特殊研究价值,也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可惜长期以来,该祠却被人们忽视了。
 
三.福清祠堂文化
      祠堂在地方文化中别具意义。由于它是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往往集中了一族人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成为所有建筑艺术和各种工艺艺术的精华标本,是蕴涵丰富内容的珍贵文化遗产。
      因为古代村落是由一个家族逐步繁衍发展而来,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变迁,具有强烈的宗族色彩,因此可以说,祠堂是所有镇、村中最灵动的部分。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假如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祠堂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真谛。
1.传统文化
      在福清,无论姓氏宗祠还是历史名人专祠,大都宏伟壮观,显得既肃穆庄严又温情脉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兴发无限思古之幽情。由于福清祠堂融入许多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尤其是族中优秀人物的人生轨迹、才识德范,往往成为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动力。
      福清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福清祠堂象征着祖先和家族心灵的“长城”,是子子孙孙一条永走不完的乡恋之路……
      为了缅怀和追忆先贤,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成名就人士的后代,往往在祠堂内为其前辈悬挂各种牌匾,以彰显家族的荣耀。这些牌匾大都质地考究,或显得凝重肃穆,或显得金碧辉煌。在东瀚“林氏宗祠”内,族人为了纪念林同炎、林同骅、林同骥三位海内外著名院士,悬挂了“兄弟三院士”牌匾,还悬挂***与林同炎亲切会谈的照片,以及林同炎手书的“溯源怀祖”牌匾;另有族人为著名侨领林同春悬挂的“乐育英才”牌匾。在海口岑兜“林氏宗祠”内,为了纪念伟人林则徐,悬挂了“民族英雄”牌匾。在江阴浔头“翁氏宗祠”,为了纪念翁承赞,悬挂了“谏议大夫”牌匾。此外,许多祠堂还悬挂“进士”、“状元”、“恩赐翰林”、“文魁”、“监察御史”等牌匾,不一而足。
      福清祠堂是家族系统的一种硬标志,是一个宗族的精神核心、宗族的精神家园。福清祠堂主要功能就是祭祖或缅怀先贤,而祭祖或缅怀先贤实际是强化人们不忘根本、回报根本的一种教育手段。它让福清人“孝”字当前,一代“反哺”一代。
      福清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虽然存在一定封建族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但它却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当远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乡,头一件事便是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从这一点意义上讲,祠堂具有维系海内外血脉亲情和加强海外乡亲同祖国联系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祠堂又是一条中华民族“根”的纽带。许多华侨为了本宗的荣誉,都会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建设家乡的各种公益事业中去。
      宗属海口牛宅“林氏祠堂”的著名侨贤林绍良,除了在家乡投资兴办企业外,还慷慨捐资亿元以上用于公益事业,获得高度赞誉。宗属东瀚“林氏祠堂”的著名侨贤林同春,多次捐建东瀚中小学,让乡人永远铭记。宗属龙田二村“张氏祠堂”的张端机、张绍南、张敦彬,倡导海内外宗亲共同投资成立“清河教育基金会”,在当地传为美谈。宗属港头芦华“余氏祠堂”的余长彬女士,临终前将500多万巨款用于家乡教育事业,为后代所深切纪念……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海外宗亲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他们的义举深深印证了“同宗同血脉”这种说法。
      由于古代祠堂有出资兴办塾学、培养族中子弟的传统,所以不少祠堂在解放后也就顺理成章改为乡村小学,孩子们在敦宗睦族的氛围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那份浓浓的血缘亲情。如今,许多人仍对往昔在祠堂小学里度过的快乐时光而念念不忘…… 
2.现代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祠堂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许多宗亲纷纷将祠堂加以改建、扩建,甚至重建,成为玉融地平线上一大人文景观。如今,福清祠堂的封建色彩已逐渐褪去,越来越成为单纯的民间活动场所。不少宗亲遇上红白喜事,都喜欢选择在祠堂里,或摆酒设宴或演戏或放映电影。更有不少棋曲同好,经常聚集在祠堂里开展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不少祠堂,还设有阅览室、展览室、棋牌室、音像室等,成为老人和孩子的乐园、曲艺爱好者的聚集地。祠堂里或兰花或玫瑰,散发出悠悠芬芳,每个人都仿佛沉浸在祥和而愉悦的情境中。
      在福清农村,祠堂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至政治生活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成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不少村两委也不失时机地引导祠堂活动,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阵地作了有益的探索。许多祠堂都设立了诸如理事会、监事会、老人会等民间管理机构,其成员作为祠堂活动的“掌舵人”,为灌输新鲜血液、拓宽文化内涵、调解邻里纠纷、宣传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识身体力行、不辞奔波,对社会安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福清祠堂的文化活力,最根本在于它的群众性。利用祠堂来开展现代文化活动,打破姓氏界限,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取得的效果是超乎想象的。在福清祠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敬奉祖宗、教育子孙,它带有宗族中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情趣,并通过民俗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现在不少祠堂都很重视家训、祖训在教育后代上的独特作用。
      由于福清祠堂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所以群众每逢节庆日,如春节、清明、冬至、中秋等,都会积极挖掘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充分利用其地域性、历史传承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易于被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并产生共鸣的民俗文化活动,做到雅俗共赏,起到宣传教育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新厝镇江兜村和海口岑兜村,许多祠堂的老人会经常组织各种群众性民间文艺活动,并进行观摩、比赛等,起到非常明显的社会宣传效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福清祠堂文化活动必须赋予时代性。福清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由于在农村,群众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为强烈,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祠堂文化至关重要。为此,许多镇村都十分注意做好祠堂文化活动的把关、指导工作,以德治镇、治村,重视剔除封建迷信,摒弃祠堂内的菩萨、神位等东西。不少祠堂还设置了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寿星榜等,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健康乐观的典型人物。
      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有历史名人专祠——海口岑兜村的“林氏宗祠”(林则徐纪念堂)。祠内不但设立了阅览室、展览室、棋牌室等,还征订多种书报刊供村民学习。另外在林则徐祖居还辟有展览室,展出许多记载先贤事迹和美德的图片资料。此外,经常以纪念堂为主要阵地,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每年均吸引众多省内外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福清祠堂文化瓜瓞绵绵、源远流长,它如同古香古色的福清祠堂一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它应有的角色,善用它,将给玉融众多乡村带来新的可喜的变化。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小村数百年间无文盲 可叹传承文脉的书塾现状堪懮
  • 西坞伴云庄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邬家QQ群
    寻根问祖
    姓氏渊源 迁徙分布
    研究考证 浙直一派
    邬氏族谱
    谱引序文 世系世略
    字辈排行 家谱交流
    人文名胜
    邬氏人物 邬氏文化
    邬氏部落 邬氏企业
    学习园地
    姓氏知识 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小 知 识
    新闻中心
    站务公告 邬氏新闻
    宗亲留言 站长札记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刊登 | 网站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长:邬德明  QQ:30625004  手机:13780075571  邮箱:ztpcwdm@163.com MSN:ztpcwdm@hotmail.com
    顾问:QQ:544192509(柳州) 443131922(上海) 396375263(舟山) 385507(深圳) 645570415(番禺)
    539202392(龙川) 584975639(奉化) 76689839(台州) 474278918(无锡) 西濠(苏州)
    版权所有 2006-2008 邬氏家谱网(WSJPW.COM) 最佳效果 1024×786
    Copyright 2006-2008 WSJP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群:5555591 浙ICP备06045604号
    点击这里给站长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