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历史沿革
临海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圈南翼,介于东经120°49′-121°41′(东矶 列岛为121°56′)、北纬28°40′-29°04′之间,东临东海,南接椒江、黄岩,西靠仙居, 北连三门、天台。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辖14个镇和5个街道,总 人口112万。全市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蕃息。汉昭帝始元二年 (前85)置回浦县,汉章帝章和元年(87)改名为章安县,三国吴大帝黄武、黄龙年间(222-231) 析章安县置临海县,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撤章安县并入临海县。三国吴少帝太平二年(257) 设临海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台州。此后,临海一直是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 和台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临海,义即濒海。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介于东径120°49′—21°41′(至东矶岛为121°56′),北纬28°40′—9°04′之间。东临东海,南接椒江、黄岩两区,西靠仙居,北连三门、天台。市境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44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度74公里,岛岸线153公里。区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
临海自公元前85年置县开始,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1986年3月,经国务院[1986]27号文件批准,临海撤县设市。2004年1月,全市有1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053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居委会,1098341人。在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之前,临海为台州府、行署驻地,是台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解放后临海市(县)的政区和属地变化
1949年5月29日临海解放。同年6月8日,于大田建立临海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员公署,隶浙江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临海城关直属台州专区。1950年5月,城关划归临海县。1950年8月县人民政府移驻临海城关。1954年5月,台州专区撤销,临海县属宁波专区。1955年11月,临海县人民政府改为临海县人民委员会。1957年7月,台州专区恢复,临海复属台州专区。1958年10月,三门县撤销而并入临海县,12月台州专区再次撤销后临海县属温州专区。1961年7月临海县双港区划入仙居县。1962年4月,台州专区再次恢复,临海县属台州专区,并入临海的三门县重新设置。1963年6月,双港区从仙居县划回临海县。1967年3月,成立临海县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20日废。1969年1月,重建临海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前所公社划归海门特区。1982年1月,杜桥区沿海公社划归椒江市。1982年7月,临海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临海县人民政府。1984年12月章安镇、黄礁乡、梓林乡、杨司乡和大汾乡的横西、五四、横蒋、七年4个行政村划入椒江市。1986年3月,临海撤县设市(县级市),从而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县建制。1994年8月,台州地区撤销,设立地级的台州市,临海市由省直辖、台州市代管。
临海政区和行政隶属关系变动频繁,区域面积时大时小,但县城和行政隶属关系变化不大。
为确定本市(县)与周边县市的区域界线,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6]3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勘界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台州市勘定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的要求,抽调民政、林特、土管、水利、公安等部门人员,在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间,进行勘界工作,与周边县市区勘定了区域界线。临海与椒江区区界线长为44.9公里,埋设双面花岗岩界桩5个;与黄岩区界线长74.96公里,设界桩7个;与仙居县界线长38.22公里设界桩3个;与天台界线长57.69公里,设界桩4个;与三门界线长85.67公里,设界桩6个。并勘定椒、黄、临三区市交汇点在涌泉后径村西南的灵江中心线;临、仙、黄三县市交汇点在张家渡镇黄家察三十六口缸自然村(山名为纺车岩);天仙、临三县市交汇点在白水洋镇大雷村山往自然村西北面山上;三、天、临三县市交汇点在仙人桥黄支罗村东北面。双方人民政府联合签订行政区划界线协议书。从此,全市的周边区划界线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定。
二、区、乡(镇、街道)设置的变动情况
1949年下半年废除保甲制度,实行区、乡(镇)、村、居建制。乡下设村,城镇下设居、村,居下设组,称村民小组(公社化时期称生产队)、居民小组。1950年12月,县委规定乡与乡之间不超过15华里,人口在1500至2000之间。后来,乡、村设置不受人口多少、相距远近限制,主要从地域类型、基础设施、物资流向、社会交往、经济联系、人们习惯、工作需要及有利于大力培育中心城镇和重点镇,促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动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四级城市体系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加快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服务等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品位,实现基础设施更大范围的共享;有利于减少乡镇财政的开支,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综合考虑,曾作过多次调整和变动。
(一)1949年至1957年的变动情况
1949年6月,全县划分为大田、涂桃、涌泉、双港、大石、筱溪6个区。城关设城区,下设永庆、中央、兴善、固山、东湖、巾山、古楼、灵江8个镇,直属台州行署。12月,新建连盘区,全县有7个区、62个乡。
1950年3月,海门区(直属台州行署)管辖的涌泉、前岸、章安、玉砚4乡划入临海县。6月增设城西区,8月又增设东塍区、桐峙区。10月,从大田区划出部分成立东塍区。至年底,全县10个区(不包括5月行署直辖的城区划归临海管辖,下设东湖、灵江、巾山、古楼、中央5个镇)、135个乡、2个镇(乡级的大田镇、杜下桥镇)。
1951年10月,从涂桃区划出部分成立章安区,全县12个区即城区、大田、双港、城西、筱溪、大石、涂桃、桐峙、连盘、涌泉、东塍、章安,辖139个乡、2个镇。
1952年10月,从连盘区划出部分成立桃清区。6月,城区改称为城关区。
1953年,城关下设的镇合一,下辖30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有160个乡、2个镇。
1956年2月,城关区改称为城关镇。4月涂桃区改为杜桥区,并撤销章安区,并入杜桥区。6月,桃渚区并入连盘区,东塍区并入大田区。全县划分为城关、大石、城西、双港、筱溪、大田、桐峙、杜桃、连盘、涌泉9个区和与区并列的城关镇,下辖60个乡(城郊乡为直属乡)。
(二)1958年至1984年的变动情况
1958年下半年撤销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区改称为人民公社(即区级的人民公社,称大公社),把乡称为公社下设的大队(下久称管理区),村称为生产队。全县有城关、大田、桐峙、沿海、涌泉、花园、城西、双港、大石等9个公社、87个大队和1个镇(杜桥镇)。
1959年,经并分之后,全县有12个公社,即灵江、大田、桐峙、连盘、桃渚、杜桥、涌泉、花园、城西、双港、汛桥、大石、(章安公社未计在内,不包括当时三门县划入的公社数),95个管理区(大队改称)、2个镇(城关镇、杜桥镇)。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区建制恢复,改区建社为以乡(管理区)设社(称小公社)即乡级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即原来的村,生产大队下设生产队。在调整公社体制中,区作了重新的设置。至年底,全县有10个区即城关、大田、桐峙、桃渚、杜桥、涌泉、花园、城西、双港、大石,67个人民公社(双港区除黄坦公社外,于1961年7月划给仙居县)。
1963年6月,双港区从仙居县划归临海县,全县有桐峙、大石、双港、城西、花园、大田、涌泉、杜桥、桃渚等9个区和与区同级的城关镇,共67个公社,其中城东、城南、西郊为县直属公社。这个设置一直延续到1977年下半年。
1978年8月,从杜桥区划出章安、前所、杨司、梓林、溪口、龙溪(后改称为龙南)6个公社,成立章安区。
1980年2月,把城东、城南、西郊三个直属公社和花园区的蒋山、汛桥两个公社划出,建立城郊区。同月,全县有10个区、68个公社、2个镇。7月,前所公社划给台州行署直辖的椒江特区。12月27日,白水洋公社分为白水洋、上官、上峰3个公社;张家渡公社分为张家渡、大岙2个公社;爱国公社分为爱国、大岭2个公社;仙人桥公社分为仙人桥、孔丘2个公社;文宜公社分为文溪、宜塘2个公社;管岙公社分为管岙、大山2个公社;西部公社分为西郊、八迭2个公社;桃渚公社分为桃渚、北涧2个公社。
1984年1月24日,小溪公社分为小溪、香年2个公社;5月更楼公社分为更楼、河南2个公社;黄礁公社分为黄礁、玉岘2个公社,西岑公社分为西岑、长岐、长甸3个公社,滨海公社分为滨海、新城2个公社;6月,沿溪公社分为沿溪、居溪、许岭3个公社。
(三)1984年4月至1998年变动情况
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称为乡,乡设乡政府和乡经济联合社。原章安区的龙南乡划入桐峙区,溪口乡划入杜桥区。大田、东塍、东洋、上盘、涌泉、白水洋等6个乡改称为镇。
1985年5月22日。从杜桥区划出上盘、市场、头门、滨海、新城等5个乡镇,从桃渚区划出连盘乡,建立上盘区。尤溪、张家渡、河头三乡改称为镇。
1986年1月,撤销城郊区,原城郊区的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将城东、城南、西郊3个乡改成办事处,归城关镇管辖。同年7月,撤广营、溪路两乡,大岙乡并入张家渡镇、河南乡并入更楼乡。12月30日撤销西岑乡、杜岐乡,建立红光镇。1987年2月,又相继把大山乡并入涌泉镇,山舟乡并入尤溪镇,上官乡、上峰乡并入白水洋镇。
1989年12月把许岭、居溪2乡并入沿溪;孔丘乡并入仙人桥乡;撤销桃渚乡、北涧乡,建立桃渚镇;宜塘乡、文溪乡合并为文宜乡。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区建制消失。全市撤了11个区,扩并为30个乡镇,即大田镇、东塍镇、邵家渡乡、仙人桥乡、小芝镇、河头镇、沿溪乡、岭景乡、张家渡镇、更楼乡、康岭乡、爱国乡、白水洋镇、双港镇、黄坦乡、尤溪镇、涌泉镇、红光镇、水洋乡、上盘镇、市场乡、连盘乡、杜桥镇、川南乡、溪口乡、东洋镇、桃渚镇、小溪乡、汛桥镇、城关镇。1994年后,水洋乡被批语为水洋镇。1997年,邵家渡乡被批准为邵家渡镇。
(四)1998年至2004年1月的变动情况
2001年1月撤销临海市城关镇、小溪乡建制。同时将大田镇所辖的下洋岩、庄头、前江、西林、塘里、桑园、洛河、柘溪、双田、梅岙、狮云、麻地头12个行政村和邵家渡所辖的开石、桥东、西新3个行政村改由市直辖;设立市政府古城街道办事处,以原城关镇的东湖、鹿城、巾山、古楼、西郊街道办事处的地域范围为其行政管理范围,区域面积95平方公里,辖49个居民区、33个行政村,古城街道办事处驻鹿城路295号(原城关镇政府驻地);设立市政府大洋街道办事处,以原临海经济开发区、原大田镇下洋岩等12个行政村和原邵家渡镇开石等3个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其行政管理范围,区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区、30个行政村,大洋街道办事处驻五家殿行政村;设立市政府江南街道办事处,以原城关镇城南街道办事处和原小溪乡的地域范围为其行政管理范围,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区、39个行政村,江南街道办事处驻向阳路。
2001年12月临海市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
1、撤销红光镇、水洋镇建制,合并设立沿江镇。沿江镇辖4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水洋村(原水洋镇政府驻地)。
2、撤销张家渡镇、爱国乡建制,合并设立括苍镇。括苍镇辖4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括苍路1号(原张家渡镇政府驻地)。
3、撤销更楼乡、沿溪乡建制,以其行政区域和古城街道的八叠、岙东、岙西、里柱、龙潭坑、坑头、下鲁、方山头、渡头、留贤10个行政村合并设立永丰镇。永丰镇辖7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定址留贤村。调整后,古城街道管理范围为23个行政村、12个居民区,办事处驻地不变(鹿城路295号)。
4、撤销大田镇、仙人桥乡建制,以原仙人桥乡的行政区域和原大田镇的浚头、桐岩岭、上西辽、瓦窑山、牌前、下曼、姜岙、岭脚、江极、东坑、西溪、黎明、小坑、枫林、黄泥坦、谷岙、南城、西头门18个行政村合并设立汇溪镇。汇溪镇辖3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浚头村。
5、撤销桃渚镇、东洋镇、连盘乡,以原桃渚镇、东洋镇的行政区域和原连盘乡的连盘、永兴、盈峙、公平、浦后、四联、三联、里鱼、珊瑚、双桥、岙里、新桥、英雄、岩下、中城、山南、塘坤、屯峙、新山、陈家、武坑、武坑闸、白笋峙、冬瓜山、石桌塘、后面山、南港27个行政村合并设立新的桃渚镇。新的桃渚镇辖8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顺南村(原东洋镇政府驻地)。
6、撤销白水洋镇、双港镇、黄坦乡,合并设立新的白水洋镇。新的白水洋镇辖14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白水洋村(原白水洋镇政府驻地)。
7、撤销川南乡、溪口乡、市场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和原连盘乡的东连、知建、花山、应山塘、肯步、兰江塘、岙底陈、塘里洋8个行政村并入杜桥镇。调整后,杜桥镇辖123个行政村、6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前王村)。
8、撤销康岭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塍镇。调整后,东塍镇辖6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下街村)。
9、撤销岭景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头镇。调整后,河头镇辖6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河头村)。
10、将原大田镇的下高、下街头、横街、上街头、大脉岭、白筑、孔岙、田圳、白石、横溪、方家弄、砟溪头、双山、下汇头、大田刘、大田桥、桥坑、谢家岙、石门、大屋、山里、山前、岭下、岭里、岭外、岭坑、云溪、双狮、双庙、庙洋、上彭、上沙、寺后、青田、朝阴、下沙周、下沙马、下沙屠38个行政村,浦山、花园2个居民区改由市政府直辖。同时,在此区域内设立大田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大田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内38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办事处驻河东路36号(原大田街道政府驻地)。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杜桥、白水洋、汛桥、邵家渡、桃渚、东塍、沿江、括苍、涌泉、小芝、上盘、尤溪、河头、永丰、汇溪15个镇,城区设古城、大洋、江南、大田4个街道。
2004年1月,撤销邵家渡镇建制,其行政区域由市政府直辖,并在此范围内设立邵家渡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邵家渡街道办事处管辖原邵家渡镇的44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邵家渡村(原邵家渡镇政府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