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邬氏族谱 | 人文名胜 | 学习园地 | 邬氏新闻 | 站务公告 | 站长札记 | 邬氏论坛 | 
 · 寻根问祖 · 谱牒研究 · 人文名胜 · 宗亲会 · 坛务园地 · 灌水乐区 · 会员注册
临海市街路巷名溯源
发布时间: 2006/9/22 1:36:58 被阅览数: 3074 次 来源: 邬氏家谱网www.wsjpw.com 站长:邬德明 QQ:30625004 QQ群:5555591
临海市街路巷名溯源
 
街巷名的出现,要从城市的发展说起。古代城市主要起军事防卫作用,因此它是封闭性的。一般府级城市拥有六个城门,相互联结,可构成二纵一横三条大街;街与街之间,则划分为若干区块,这称为坊,坊的四周筑有坊墙,中有十字小道,各开一门与大街相通,夜间则所有门一律关闭;除官署和赐建宅第的高官外,是不得向大街开门的。在这种结构下,街巷名显得很不重要,坊则有名,坊名就起了指示居址的作用。
 
中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的繁盛,逐渐形成了一股强悍的冲击力,不知不觉间将坊市制冲垮,人们纷纷拆除坊墙,把门开向大街。这样坊与坊之间的小路一律打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这时就需要给这些街巷命名了。
 
台州城市结构的这种变化,大约开始于五代,到北宋末才最后完成。因此街巷有名也是这时开始的。当时的名称都从民间习呼而来,而民间命名的原则一般是从各个街区有标志性的人物、建筑物或自然物择取,也有以贸易的内容为名的。例如吴越国时有一个顺感巷(即今友兰巷),即因巷东建有一个很大的寺院顺感院而来,这是以建筑物为标志;北宋天圣间,临海人王琥、王珏兄弟同登进士第,就名其所居为黄甲巷,这是以人物为标志;南宋时有一个皂角巷,就是以自然物为标志。(解放前左营巷尚有一株极高的皂角树,很可能就是原皂角巷所在)此外如卖茅桥(现讹卖猫桥),则是卖茅柴的地方。此一旧习一直延续至解放初。
 
历代街巷名随着标志物的改变,或者因一些外力的作用,常常是变动不定的。现在宋元的街巷名,除了宝城巷、税务街等外大都消失了。现在看到最多的都是明代的,清代的也有几条,如左营巷、右营巷等。有些街巷名存在时间很短暂,如果稍一追究,也颇有历史内容。如府前街五道庙段,清康熙至同治年间称帽儿巷,乾隆年间在此建五道庙,逐渐就称五道庙了。帽儿巷一名如何来呢?原来是杭州人在此经营帽庄生意,杭州话名词后往往缀儿音,台州人就跟着这样叫了。
 
历史上一般街巷名就这样随生随灭。到了抗战期间,庄强华任临海县长,曾作过一次统一命名,但除了10余条主要街巷外,仍都沿袭旧的。他所改的除大街名中正街、璎珞街称青年路是带有政治性的,如府前街称刘王敖  街、继光街称睢阳街、河小桥至旧仓头称文庆街,则是纪念历史人物的。解放后对街巷名曾多次调整,最后就是今天所见的,但“文革”时以“反修防修”、“破四旧”为名的改名,今天却很少有人能回忆。
 
紫阳街
 
南起三抚基,北至广文路。全长1080米,宽4米,石板路面。该街纵贯临城南北,历史上分段称揽秀楼、炭行街、腊巷口、县学前、牌门周、白塔桥、大街头、五凤坊、黄坊桥等;抗战时曾称中正街;1951年改称解放街。因北宋时道教南宗鼻祖张伯端,号紫阳,居住街西之樱珠巷,被尊称为紫阳真人,为纪念张伯端,1998年,将此街命名为紫阳街。
 
西门街
 
东起赤城路,西至西门城脚。沿街有台州医院和饭店、烟酒杂货店等,还有古代子城东门的一段城址和“鼓楼”。此街系从城中心向西直通西门,原名西大街,现改为西门街。
 
东门后街
 
东起东湖路,西至赤城路。该街由旧时的东门后街和小街头联接而成。
 
府前街
 
南起南门,北至西门街。全长870米,宽4米。属居民住宅区。清同治年间,刘王敖 任台州知府,兴学除暴,重修巾山塔、东湖亭阁,抗战时将此路命名为刘王敖 街以纪念他。自唐代至清代间,今台州医院所在一直是台州府署驻地,大门正对此街,故名。在刘王敖 街命名前,此街也是分段称呼的,从北至南分横街下、狮子桥、盐廒、五道庙、杨巷口、马殿等。
 
继光街
 
南起天宁路,北与北山路相接。系连接大安宫、鹳桥头、板巷、前贡院、孤老院等路段而成。全长1096米,宽3米。属居民住宅区。抗战时为纪念唐代安禄山之乱把守睢阳的张巡,曾将此街称为睢阳街;解放后为纪念戚继光台州抗倭,将此街改名为继光街。
 
文庆街
 
南起巾山西路,北至广文路。全长772米,宽8米。辛亥革命时期,王文庆是浙江革命的首领之一,抗战时为纪念他,将此路命名为文庆街。1954年拓宽该路,通行机车,成为临海城关第一条马路,故群众又一度称它为“新马路”。
 
朱坊涂
 
南起西门浮桥旧址,北至太平关。位于临城西门外北边。村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街,名为台州街,又称台州路。这条古街道是台州府城通往杭州、婺州(金华)、严州(建德)、处州(丽水)古驿道的起点。唐代前,这里是西江渡的古渡口。清雍正四年(1726),设置街坊,此处以朱姓为主,始定名为西郭庄朱坊涂。
 
教场巷
 
在城关西面城墙之外,与灵江平行,南起井头街西首街口,北到西门浮桥头旧址。全长194米,宽2米。是农民住宅区。据《临海县志稿》载,此地清时是小校场,系驻军演武场地,群众习称为教场头,今定名为教场巷。(后因拆建消失)
 
西城下
 
南起羊巷,北至西门街。全长700米,宽3米。系居民住宅区。因此巷在城关西面城墙的内侧,故名西城下。其南面从三台坊起穿过巾山路至羊巷一段旧名西墅下,古代原为贸易区,称西市,后人不知,改为西墅。
 
羊巷
 
东起府前街,西至西墅下。全长115米,宽3米。明时抗倭名将杨文居此,原名杨巷,后讹羊巷。
 
井头街
 
东起府前街,西至西城下。全长250米,宽4米。中段为台州酒厂所在地。此街东西两头各有一个水井,东叫大井头,西叫小井头,今合称井头街。
 
三台坊
 
东起府前街,西至西城下。全长242米,宽3米。系居民住宅区。据《临海县城》载,此处有一牌坊名“三台坊”,系为纪念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侯聘,明弘治二年(1490)举人侯汾、布政使侯臣所立。
 
摆酒营
 
南起东门后街,北至米筛巷。全长182米,宽3米。是居民住宅区。清地图及《临海县志稿》上均称白酒营。“白”与“摆”谐音,后演化为摆酒营。据说此地宋代时可能设立过管理酒业的机关——都酒务和存放酒的酒库。
 
桂花巷
 
南起集成巷,北至义元坦。全长160米,宽3米。旧时巷内有个元帅殿,殿前有株桂花树,故此巷旧称元帅巷,今称桂花巷。
 
福初巷
 
东起府前街,西至桂花巷。全长82米,宽3米。据传,过去巷内有一王姓,初次当官,自以为有福气,把该巷起名为福初巷。
 
华梧巷
 
东起府前街,西至西城下。全长198米,宽3米。据传,旧时“双台门”有一林氏节妇,住在此巷东口,建有节妇祠,祠内植有槐树、梧桐,故巷名“槐梧”,后演化为“华梧”。
 
高达道
 
南起羊巷,北至华梧巷。全长110米,宽3米。传说此地旧有一富户,其家门口有石级数级,故巷名为“高达道”。
 
育婴巷
 
南起南门西侧即府前街南首处,北至羊巷。全长300米,宽3米。因清代育婴堂所在地而得名。育婴堂系清同治七年县令朱日升所建,历年来收养弃婴,解放后弃婴问题由民政局另作处理,此处改建为台州印刷厂。其南面一段系靠近城关西南角一条小巷,故称为后巷,现并入该巷。
 
双桂巷
 
东起府前街,西至育婴巷。全长82米,宽3米。系居民住宅区。相传巷内有个庭院种有两株桂花树,巷以此得名。
 
棋盘巷
 
东起府前街,西至育婴巷后。全长112米,宽3米。原名“綦内翰巷”,因宋高宗时,高密人綦崇礼罢官后居此,綦曾官翰林学士,故称綦内翰。后音讹为棋盘。
 
碗盏巷
 
东起府前街,西至育婴巷。全长82米,宽3米。旧时临城西郊有碗窑运至该巷出售,巷因此得名。
 
县前街
 
东起巾山西路,西至府前街,全长324米,宽4米。巷内旧有县城隍庙,解放前街名就称为“县城隍”,解放后将城隍街及行书巷北首一段及县前(抗战前县政府前)一条横路合并,称县前街。
 
县直街
 
南起永安路,北至县前街,全长46米。旧名县直街,以其北首为历代临海县衙门所在地得名。现仍称县直街。
 
富殷里
 
北起永安路,西段无出口。宋时临海理学家石敦居此,人称“石  巷”,俗讹“截肚巷”。全长82米,宽3米。后改名富殷里。
 
大龙须
 
南起四顾巷,北至永安路中段处。此巷与小龙须均在县学前进行向南,路径纠曲似龙须,故名。全长250米,宽2米。
 
段巷
 
西起府前街,转北至税务街。全长152米,宽3米。系居民住宅区。过去该巷居民姓段为多,故名。
 
弓巷
 
南起三抚基,北至水门街。全长150米,宽3米。该巷得名来历有三说,一说是相传该巷中住有武将,每日弯弓练武,巷以此得名;又一说是古代有人在此开过弓店;三说,巷形似弓。
 
大弓巷
 
东起弓巷,西至府前街。全长100米,宽2米。属弓巷支巷之一而较大,故名。
 
小弓巷
 
东起弓巷,西至府前街。与大弓巷平行,在其南面,亦为弓巷之支巷而稍小,故名。全长98米,宽2米。
 
上草巷
 
东起继光街,西至赤城路。全长146米,宽3米。旧时该巷杂草丛生,故名,因在上段(靠北一条),称上草巷。
 
香添巷
 
东起继光街,西至赤城路。全长156米,宽3米。民间传说,此巷中曾住有美人,红袖添香,故名香添巷。
 
中草巷
 
东起继光街,西至赤城路。全长172米,宽3米。旧时此巷杂草丛生,故名草巷,因在中段(靠南一条),称中草巷。
 
左营巷
 
东起继光街,西至赤城路。全长188米,宽4米,石板路面。原名下草巷,清台州协所属左营军驻此,故名。
 
卖糖巷
 
东起东湖路,西至继光街,包括原卖糖巷与周形(实为“酒营”之音讹)巷。全长326米,宽3米。旧时,巷中有一富户以制糖为业,并开了一家糖食店,闻名四方。久之,巷以此取名。
 
宝城巷
 
东起东湖路,西至继光街。旧分上宝城、下宝城,现并为一巷。全长376米,宽3米。据《临海县志稿》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僧道元建“护国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为“宝城院”,巷由院而得名。
 
邓巷
 
东起文庆街,西至继光街。全长170米,宽4米。是居民住宅区。据《临海县志稿》载,明朝进士邓栋住在此巷,故名。邓栋官至太仆寺卿,墓建在白水洋镇斋坦村,至今仍完好。其女儿嫁给抗倭名将王士琦。
 
赵巷
 
东接天宁路,穿过继光街,西至赤城路。原分上、下赵巷,今并为一。全长392米,宽3米。宋南渡时,宗室赵氏一支居住此巷,故名。
 
三井巷
 
东起天宁路,穿过继光街,西至赤城路。系从旧三眼井、芝麻园二巷合并而成。全长378米,宽3米。因巷中有口井,井盖石板打有三个井眼,故名三井巷。
 
竹园井
 
正名龙井,亦称葛仙井。南起天宁路,转向西,至赤城路。长82米,宽2米。此巷有井,天旱不涸,井东有大片金竹,故称竹园井。
 
寺横街
 
东起巾山西麓千佛塔,西至紫阳街。全长106米,宽3米。此街在天宁寺旧址前,东西横向,故名。天宁寺始建于唐神龙年间(705—707),为临城著名大寺院。(后因拆建消失)
 
二井巷
 
东起巾山脚,西至寺直街。全长72米,宽3米。据传,宁海方孝孺因得罪明朝皇帝,被诛十族,其师居临海此巷,闻之,义愤填膺,跳井自杀,后人将此巷称为义井巷,后演化为二井巷。(后因拆建消失)。
 
兴善门
 
南起江下街,北至三抚基。全长24米,宽4米。位于临城南侧之城门,此门称兴善门,巷以此得名。(后因拆建消失)
 
东城下
 
南起靖越路,东北至大桥路。全长340米,宽3米。因南首起点处有城门,俗称下门,故此巷群众通称为下门里。其北首接近巾子山东端,巾子山东部俗名水牛背脊,别名小固山,故此巷北首处旧称小固岭。
 
三元宫
 
在巾子山南面山腰上,东起茅庵,西至南山殿。因中部有三元宫得名。据《临海县志稿》记载:三元宫,在巾子山玉辉堂之东,明万历八年建,清道光年间重修。今巾子山上古迹湮没甚多,而此路上茅庵、三元宫、南山殿尚存。
 
江下街
 
东起下门接望江路,西至南门浮桥头旧址。全长794米,宽3米,石板路面。因街靠灵江北岸,故名江下街,是旧江下街、米行街、竹江岸合并所成。沿江有椒临轮船码头及小船道头多处,已拆迁。(后因拆建消失)
 
望江路
 
东起临海大桥脚,西接江下街。全长182米,宽3米。路中段建有海神天妃宫(天后宫),旧时船民在此汇集祭神,通称此路为天妃宫。因此路面对灵江,今定名为望江路。(后因拆建消失)
 
江滨路
 
东起靖江大桥下,西至灵江路。全长2000米,宽8米,沙石路面。此路原系江边小路,从江下街延伸东出城郊,故旧称江下直街,1958年拓宽通机动车。因在灵江之滨,1981年定名江滨路。
 
彭门里
 
东起紫阳街,西无出口。长64米。明代国子祭酒周玉、庆远知府周一清等居住此处,立有牌门,人称“牌门周”,后讹为彭门里。
 
九曲巷
 
东起紫阳街,向西转北弯,至回浦路。全长184米,宽3米。此巷以多弯曲折而得名。
 
永安路
 
东起紫阳街,西至府前街。全长294米,宽4米。旧时因其巷位于县孔庙前,又称县学前;有支路向北通县城隍庙,称行书巷。解放后将两巷合并,因县公安局在此,改名永安路。
 
小龙须
 
南起四顾巷,北至永安路东段。全长245米,宽2米。与大龙须巷并行而稍短,弯弯曲曲似龙须,故名小龙须。
 
三抚基
 
东起兴善门,西至府前街。全长328米,宽4米。明代大姓王氏居此。王家一门三巡抚,王宗沐曾任凤阳巡抚,次子士琦曾任大同巡抚,三子士昌曾任福建巡抚,因此而得名。
 
四顾巷
 
东起紫阳街,西至府前街。全长256米,宽4米。此巷原为任姓所居,巷中解放后尚有任氏祠堂,旧名任家巷。后有尼庵,尼姑俗称师姑,故又名师姑巷,因名不雅,民国间改称四顾巷。
 
十伞巷
 
东起紫阳街,向西再呈南北向,南至三抚基,北至税务街。全长172米,宽2米。此处有古屋一座,名十三间,又有养鹿之处亦叫“鹿栏间”,十伞巷或由十三间讹变。
 
税务街
 
东起紫阳街,西至府前街。全长250米,宽4米。因宋代税务在此,后人称税务街,日久音移讹水门街。
 
米筛巷
 
东起文庆路,西至紫阳街。传说该巷有人睡时,常梦老妇人掇米筛饭来祭,后访知妇人为其前生之母,遂迎归奉养,巷以此得名。
 
更铺巷
 
东起赤城路,西至紫阳街。全长88米,宽3米。此处原有当铺,音移为更铺。
 
丹桂巷
 
东起赤城路,西至紫阳街。全长88米,宽3米。此学与旧时州学相近,“登瀛”是士子登科之意,因名此巷。
 
诸天巷
 
东起赤城路,西至紫阳街。全长90米,宽3米。该巷内旧有诸天菩萨庙堂,故名诸天堂巷。1950年改名诸天巷。
 
德清巷
 
东起赤城路,西至紫阳街。全长92米,宽3米。明嘉靖年间有“德清坊”,是台州府城五十四坊之一。后废坊里制,德清坊改为德清巷。
 
三大夫
 
东起赤城路,西至璎珞街。全长194米,宽3米。明代进士陈员韬、陈选和举人陈英居此,建有“三大夫坊”,故此巷称三大夫。
 
虎龙街
 
南起广文路,北至台州学院墙外。清康熙年间,有一只老虎跨过北固山,窜进这条小弄,城里驻军闻讯前来捕杀,此事影响较大。久之,人们称此弄为虎弄街,后讹为虎龙街。
 
樱珠巷
 
东起紫阳街,西至璎珞街。全长142米,宽4米。宋时与璎珞巷共称,因有卖珊珞等饰物的店铺在此,后演变为樱珠巷。
 
二元巷
 
曾称义元坦,东起府前街,西至右营巷。明永乐年间,陈王遂 得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后,本可廷试得状元而“连中三元”,时值宁海方孝孺拒绝为永乐起草登位诏书而惨遭“诛灭十族”,当廷试策问时,年青的陈王遂 仗义执言劝谏皇帝,今后不要重犯“骨肉相残”、“诛戮忠臣”等事,被降格为“二甲”,授品位最低的翰林院从九品庶吉士。10年后他辞官还乡,热心教育,创办白云书院,培养出一批名臣。后人在巷西端他的故居处竖立“二元坊”石牌坊,以纪念他得中解元和会元,巷亦以“二元”命名。
 
五所巷
 
南起井头街,北至西门街,在府治西。元时设万户府,明洪武五年改设台州卫,下辖左、右、中、前、后千户所五个,共领官兵5600人,在此建立官署而得名。《临海县志稿》记载:元朝万户府,明洪武五年改为卫,有指挥使管辖左、右、中、前、后共五所,得名五所巷,沿用至今。
 
赤城路
 
南起江滨路,北至广文路。全长1264米,宽27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市银行、新华书店、市第三百货商店、台州邮电局、人民影剧院等,是纵贯临城南北的主要大街。原从河头直街、卖猫桥及天灯巷拓展建成。因临城古称赤城,1981年更名为赤城路。
 
回浦路
 
东起崇和路,西至府前街,全长1268米,宽22米,水泥路面。1958年起,由东大街、蓉塘巷协台衙门前等街巷合并拓建而成,群众称为“新开街”。临海古称回浦县,此路西端又是回浦中学旧址,1981年更名为回浦路。
 
北山路
 
东起东湖路,西至赤城路。由大安宫等街巷拓建而成。全长580米,宽8米。因近北固山,改名北山路。台州中学在此路北面。
 
广文路
 
东起文庆街,西至原名台州市党校外(旧名磊落岩脚)。全长610米,宽4—8米,东段已铺上水泥路面。沿路有台州师专、市机关幼儿园等。此路系由旧仓头、鹳桥头、道司前、黄坊桥、东岳庙前等街巷连贯改建而成,是居民、农民住宅区。唐朝广文馆博士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在台州讲学,启迪文化有功,为纪念他,1981年将此路命名为广文路。
 
东湖路
 
南接大桥路,北至烈士墓。系拆除临城东侧城墙在其基址上所建造。全长400米,宽17米,水泥路面。因该路紧靠东湖西岸,1981年改称东湖路。
 
军体路
 
东起东湖,西至文庆街。该处原为浙江第六监狱,又称新监狱。它的前边有一条狭小的人行道和一条流向东湖的小河。抗战时通过打开的城缺,以便疏散人口。解放后,小路加宽,河道覆盖,能通行汽车。因路东设有县体委及东湖球场,西首为台州军分区驻地,故名军体路。
 
大桥路
 
南起临海大桥(即灵江大桥),北至街心花园处,与东湖路、天临路相接。全长622米,宽17米,水泥路面。系拆除临城东侧城墙在其基址上所建。因连接临海大桥,1981年改称为大桥路,为临(海)黄(岩)公路中的一部分。
 
天宁路
 
东起大桥路、东湖路、巾山中路交接处,西至紫阳街。全长776米,宽8米,水泥路面。此路建于抗日战争前,是连接新(昌)、天(台)的进城路段,故名为天临路。因路之西端接天宁寺(即今龙兴寺),后又将该路改为天宁路路。
 
灵江路
 
南起江滨路,北至崇和门广场。全长800米,宽10米,沙石路面。曾名渡口路。临海大桥建成后,汽车渡口已废。由于该路紧接灵江,改称灵江路。
 
文化路
 
南起广文路,北至后山山麓,与北山路相接。全长238米,宽4米。因此路东面靠近台州师专,西面靠近市机关幼儿园,故命名为文化路。其南口旧称红牌门。
 
璎珞街
 
南起西门街,北至广文路。全长288米,宽4米。宋称璎珞巷,抗战时名青年巷,解放后改为爱国巷,今改回璎珞街。
 
东郭巷
 
南起回浦路,北至钱暄路,位于东湖的东侧。全长338米,宽3米。系居民住宅区。因其巷在临海东门城郭外,旧时即名东郭巷。
 
友兰巷
 
南起回浦路,北至西门街。南宋时名又称之为勾栏巷。这个巷名起于南宋。由于“勾栏”一词,元代以后的戏曲小说都称之为妓院,有人以为不准,就纷纷起来改名。据洪若皋康熙《临海县志》,清初已改称“有澜”,但似乎流行不开;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台州知府赵亮熙因不知底蕴,又把它改名“友兰”,却仍是改者自改,名者自名。人们一开口,还是叫它勾栏巷。不过数典望祖,把“勾”字念为上声,读成“狗栏巷”了。
 
不过“勾栏”一词,原意并无不雅;临海的勾栏巷也决非妓院所在。这个祠汉代已见,原指建筑物四周装饰的校杆,勾字仅表示栏杆结构的屈曲连环,也无其他深意。所以它只是名实相符的状形性名词。不过在流传过程中,它的意指却发生了两次变易。一次是在宋代,勾栏被作为戏台的代词。当时戏剧技艺等活动很兴盛,戏台的建筑也愈来愈繁华,台口周围都装饰华美的栏杆。人们观感所及,就以勾栏代称戏台。这是以局部笼罩全体,可称为扩称式名词。再变则在元代,那就指妓院了,这是从戏台之义演绎过来的。因为古代艺人地位低下,特别是女艺人,她们被迫亦艺亦妓,这就使人从个别的相似点推衍开来,把勾栏变为妓院的代称,连名声都搞丑了。这可称为演绎式名词。临海的勾栏巷,取的是第一义,即戏台所在之义。宋时,台州府有官办的杂剧班子,民间的南戏、木偶戏也很盛行,于是在这里设置一座戏台。而当时像著名的官妓严蕊等则居住在勾栏巷北面的璎珞巷。两巷相连,又都附于州城,可见是有意安排的。勾栏巷原本也是俗名。它最先叫顺感巷。宋孝宗淳熙巷(见临海《朱氏宗谱》中孝宗旌敕命及石墩《节孝巷记》)。现在友兰巷南端与回浦路相接处尚有节孝桥之名,就是它的遗响。勾栏巷之名从时间上看,大约与节孝巷是同时产生的,但人们仍愿选择勾栏,鄙弃节孝,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至少可以看出古代在以孝治国为标榜下的社会心理。
 
望天台
 
南起市党校,北至望天台。望天台为元末方国珍反元起义,在临海建国称王时祭天所建的天坛。方国珍失败以后,历史湮没,后人不知逐渐音移为天台,再后又加“望”字,原义尽失。但路名仍依俗称。
 
 
 
原载《古城新韵》西泠印社出版社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民国三年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 三山争赤堇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邬家QQ群
    寻根问祖
    姓氏渊源 迁徙分布
    研究考证 浙直一派
    邬氏族谱
    谱引序文 世系世略
    字辈排行 家谱交流
    人文名胜
    邬氏人物 邬氏文化
    邬氏部落 邬氏企业
    学习园地
    姓氏知识 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小 知 识
    新闻中心
    站务公告 邬氏新闻
    宗亲留言 站长札记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刊登 | 网站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长:邬德明  QQ:30625004  手机:13780075571  邮箱:ztpcwdm@163.com MSN:ztpcwdm@hotmail.com
    顾问:QQ:544192509(柳州) 443131922(上海) 396375263(舟山) 385507(深圳) 645570415(番禺)
    539202392(龙川) 584975639(奉化) 76689839(台州) 474278918(无锡) 西濠(苏州)
    版权所有 2006-2008 邬氏家谱网(WSJPW.COM) 最佳效果 1024×786
    Copyright 2006-2008 WSJP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群:5555591 浙ICP备06045604号
    点击这里给站长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