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建置沿革述略
建置是治国之依托。建置须具备三个要素:建置称谓、建置治所及辖区(区划)。此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山西省会太原市,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人的先辈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历朝历代的兴亡,太原建置名称多有变化,治所几经迁徙,辖区屡有伸缩,沿革颇为繁杂。
春秋之前太原建置辨疑历来的域地书籍,在追溯太原建置的文字中,大多据《尚书8226;禹贡》和伪《古文尚书8226;舜典》,说不同时期的太原地区在尧时为冀州之域,在舜时为并州之域,到了夏禹时又属冀州之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便说今太原“属《禹贡》冀州地”。其实,在原始社会,根本没有什么“州”一级地方建置。建置,是伴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而应时产生的,是人类阶级社会的产物。说到“州”的建置,乃产生于西汉武帝时代,所谓《尚书8226;禹贡》九州说,伪《古文尚书8226;舜典》十二州说,《周礼8226;职方》九州说,以及《吕氏春秋》九州说,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人们对前代区域划分和地方建置的种种追想。确切些说,“太原”作为专用地名冠以今太原地区,起始于春秋时的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完成于战国末的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
春秋之际,北狄人的一支无终和廧咎如居住在今太原东北方。他们与晋国毗邻,在晋与楚争夺中原霸主无暇北顾时,南下占有了今太原地区。晋国做了中原霸主后,又向北扩张,击溃了无终和群狄,在鲁昭公元年不久(前541年)占有了整个太原地区。
春秋末季,晋室大权旁落,智、韩、魏、赵、范、中行六卿专权。太原地区属赵氏的势力区域。赵简子为保全自己与其他五卿角逐的优势,于鲁定公十三年(前457年),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晋阳城,使之成为赵氏的军事重镇,赵鞅(简子)、无恤(襄子)藉此躲过两次灭顶之灾。晋阳由此成为闻名于世的古代战场、历史名城。
郡县时期战国时代,今太原地区始终属于赵国,古城晋阳曾为初期赵国的国都。战国末季,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第二年“初置太原郡”。这是太原置郡之始。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秦庄襄王死,“晋阳反”。嬴政元年(前246年),秦二次平定晋阳,复置太原郡,郡治设晋阳。秦代太原郡远比今太原市大,郡下辖县很多,有37城之说,惜《史记》无载,所设县名无可稽察。这里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左传8226;昭公二十八年》所载,次第列出。见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秦代太原郡有6个县:晋阳,郡治(今太原古城营一带),榆次(今晋中市北),界休(今介休东南),兹氏(今汾阳甄子城),离石(今离石),霍人(今繁峙南)。见于《左传8226;昭公二十八年》的有7县:邬县(今介休邬城店),平陵(今文水东北),梗阳(今清徐清源镇),涂水(今晋中市西南),盂县(今阳曲大于镇),马首(今寿阳马首)。
汉初,熔周、秦两代建置之制于一炉,实行诸侯国与郡县并行制。高祖二年(前205年)沿用秦置太原郡,郡治晋阳。高祖六年(前201年),废太原郡,以郡21县置韩国。同年韩王信投降匈奴,遂废韩国,分其地置太原、雁门二郡,定晋阳为太原郡治所。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又废太原、雁门二郡,合其地,复置代国,“立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二年(前178年),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国,“立子参为太原王”,都城仍为晋阳。文帝三年(前177年)并代、太原二国为代国,都晋阳。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废代国,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郡以下设21县。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郡、国的管理,武帝首创“州刺史部”建置,分全国为13个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此为历史上的州制之始。并州刺史部,是新置的13州刺史部之一,其下监辖9郡,太原郡为9郡之首,刺史部设晋阳。这正是后来称太原为并州的来源。
西汉太原郡下辖的21县中,其中晋阳、榆次、兹氏、界休、邬县、祁县、盂县沿袭前代新置14县:葰人,秦霍人县,广武(今山阴旧广武),原平(今原平南),虑虒(今五台古城),阳曲(今定襄待阳),汾阳(今阳曲西北),狼孟(今阳曲黄寨),上艾(今平定新城),阳邑(今太谷阳邑),大陵(今文水武陵),平陶(今平遥平陶),京陵(今平遥京陵),于离(地址不详)。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分并州刺史部北地,新置朔方刺史部。是时,太原郡仍属并州刺史部监辖,下辖县仍为21个。但对其中11个县启用新称:界休改为界美,于离改为于合,榆次改为大原亭,兹氏改为兹同,狼孟改为狼调,平陶改为多穰,京陵改为致城;大陵改为大宁,祁改为示,阳邑改为繁穰,广武改称信恒。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为王莽所改郡县名,恢复西汉旧称。对郡所辖区域及辖县作了调整。太原郡由21县,减为16县,即晋阳、榆次、阳曲、狼孟、盂县、大陵、平陶、京陵、兹氏、界休、邬县、中都、祁县、阳邑、虑虒、于离。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互相倾轧,皇帝徒有虚名。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相互兼并,出现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局面。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旋又废太原国置太原郡,辖县降减到12:晋阳、阳曲、榆次、盂县、祁县、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县。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西晋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隶属并州刺史部。西晋太原国辖县13:晋阳、阳曲、榆次、盂县、狼孟、阳邑、大陵、平陶、祁县、京陵、中都、邬县、于离。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互相攻伐。从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进入十六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太原郡先后被前赵(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五国交替割据,这几国都曾在太原设“续开之州郡”,各行建置。但为时短暂,无新建置,仅是彼此沿袭,无所变革。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太武帝跋焘定太原郡治于晋阳,对前代(十六国)太原郡的辖区及属县大加改置和省并,是时,太原郡治晋阳辖10县:晋阳、榆次、祁县、中都、平遥(平陶改)、邬县、阳邑、受阳、沾县、长安。
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北魏权臣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消灭盘踞晋阳的尔朱荣势力,控制了北魏大权,“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高欢自居晋阳,操纵国政,太原实际上成了北魏的统治中心,史称“霸府”。二年后高欢另立元善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傀儡皇帝,建立北齐;“新置并州尚书省”,“省下辖太原郡,改太原郡治晋阳为龙山,新置“晋阳县于汾水之东”;共辖7县: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受阳、平遥、阳邑。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废并州尚书省置,“置(并州)总管府”,总管府下仍置太原郡,郡治龙山。仅辖5县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阳邑。
州县、府县多变时期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诸郡,析置州县”,省并地方建置为州、县二级制,开皇九年(589年),置“并州总管府”,定治晋阳。开皇年间的并州总管府辖20县,其中改前朝县名的有8县。晋阳:北齐龙山,开皇十年废,复称晋阳。太原:北齐晋阳,开皇十年改称太原,是太原称县之始。阳直:历代均称阳曲,开皇六年改阳直,开皇末年又改为汾阳。文水:北齐受阳县,开皇十年改文水,是文水称县之始。榆次:北齐中都,开皇中复原称。太谷:历代均称阳邑,开皇十八年改称太谷,是太谷称县之始。和顺:北齐梁榆,开皇十年改和顺,乃和顺称县之始。乐平:原为乐平郡,开皇初废郡,改置乐平县。新置7县,清源:分晋阳置,是清源称县之始。阳真:分太原置,今址不详。交城:分受阳置,治今古交水泉寨,是交城称县之始。东山:分乐平置(今昔阳县东)。交漳(今左权交漳)。平城(今和顺仪城)。原仇(今盂县)。复置5县:盂县、祁县、受阳(疑与北齐东受阳为一县双称)、辽山(原称辽阳)、石艾。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恢复秦代郡县制,废并州总管府,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废清源、阳真、盂县、东山、交漳5县;改汾阳为阳直,原仇为盂县。共辖15县:晋阳、阳直、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受阳、盂县、石艾、乐平、和顺、平城、辽山。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为并州总管府,治晋阳,领18县,沿承隋末16县,复置清源县,新置乌河县(今阳曲东凌井)。辖县为:晋阳、阳直、榆次、太原、清源、乌河、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受阳、盂县、石艾、乐平、和顺、平城、榆社、辽山。武德三年(620年),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州治晋阳,辖县降为9个,其中旧县7个:晋阳、太原、阳直、清源、乌河、交城、榆次。新置2县:汾阳,分阳直县置(今太原木井城);义兴:分和顺县置(今和顺县西仪)。
隋末唐初在地方建置方面所进行的频繁的变更,实质上使地方建置处于一种长期归置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废除郡制,以“州”取代,另在州上新建“道”制。对唐王朝的发迹之地太原地区的建置首先进行调整,并州治所仍为晋阳,隶属河东道,州以下辖13县:晋阳、太原、阳曲、榆次、寿阳、盂县、乐平、石艾、清源、交城、文水、太谷、祁县。
武后天授元年(690年)颁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改文水县为武兴县,“移交城县治于却波村”。这时的北都太原府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太原称为北京、与西安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京”,进入唐代全盛时期。北京太原府:京城太原,府治晋阳,下辖14县:太原、晋阳、榆次、阳曲、盂县、寿阳、乐平、太谷、祁县、文水、交城、清源、芦川、广阳(原名石艾)。
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征战后,太原建置依唐未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宋将潘美“进筑长连城围太原”。北汉割据势力降宋。赵氏对太原人民的多次反抗深恶痛绝,“诏毁太原旧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晋阳被火烧水灌夷为废墟。新置平晋县于汾水之东。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同时依托唐明镇建太原新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下辖9县:阳曲、平晋、文水、祁县、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县。
金天会四年(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破宋都汴梁,掳去徽、钦二帝,废北宋太原大都督府,新置“太原河东军总管府”,府治阳曲,隶属河东北路。金初太原府下辖10县与北宋太原府辖区属县无异。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徐沟县”。是徐沟为县始。兴定年间,升置盂县为盂州,仍属太原府辖。是时太原府辖10县1州:阳曲、平晋、榆次、清源、徐沟、文水、祁县、交城、太谷、寿阳、盂州。
路县时期元朝是我国历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之一。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1216年)伐金,攻取太原。元王朝建立后,废府置路以路辖县,又新置省制,以省辖路。是时,太原路直归中书省。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连续发生地震,年余不止。为此,元成宗诏颁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元代冀宁路比金代太原府区域大、属县多,路直辖10个县、14个州,州下又辖县9个,总共有19个县、14个州,路治阳曲县。
府县时期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逐元顺帝,定鼎南京,废除宋、金、元以来的路制,废除元代冀宁路,复置太原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府治阳曲县。洪武九年(1376年),扩建太原府城池,改山西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隶属其下,辖6州、22县。其中府直辖13县:阳曲、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太原、盂县、静乐、河曲。6个州中,辖县州5个: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繁峙、崞县,岢岚州领岚县、兴县,永宁州领宁乡、临县,保德州不辖县。明万历朝调整地方建置,把太原府所属的汾州、永宁州划出,新建汾州府,太原府所辖州为5,所辖县降为20县,其中府辖县仍为13,州辖县降至7。
清朝初建,无暇顾及地方建置,仅改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是时,太原府,隶属山西行省,府治阳曲县,依旧辖5州20县。一仍明代旧置。雍正时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了较大的改动。雍正二年(1724年)把太原府所辖平定、代、保德、忻4个州划出,升置为直属山西省辖的直隶州。同时还划出太原府直隶县盂县、寿阳、静乐3县和州辖县乐平、定襄、五台、崞县、繁峙、河曲、兴县7县,分属上述4个直隶州。太原府所辖州县大为缩减,降至1州10县:阳曲、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徐沟、祁县、交城、文水。岢岚州,州下辖岚县。雍正八年(1730年)又划出保德直隶州所属兴县,归属岢岚州。太原府又辖1州、11县。乾隆二十年(1763年)将清源县并入徐沟县。清代太原府下辖1州10县,府治阳曲,终至清亡。
省县时期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除府、直隶州、州的建置”,实行省、县二级制。是年,太原府置被革除,以阳曲县为省府治所。次年又于省、县之间新增设“道”置,上隶属于省,下监辖县。民国三年(1914年)5月,划清代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府、平定直隶州、沁州直隶州、辽州直隶州等4府3直隶州之域,新置冀宁道,道治设于阳曲县,下辖43县: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徐沟、清源、岢岚、岚县、兴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县、中阳、石楼、离石、方山、平定、寿阳、盂县、昔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辽县、榆社、和顺、武乡、沁县、沁源。
民国十年(1913年),阎锡山在阳曲县城(即今太原市城区),新设置了太原市政公所,长官称太原市长,第一任市长为邢殿元。这是“市”级地方建置的雏形。民国十二年(1923年)太原市新设区的建置:一区署在红市牌楼;二区置在前所街;三区署在西羊市;四区署在西辑虎营。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置,新置“市”一级地方建置,太原市正式建市,属山西省辖。“七七”事迹后,日寇入侵山西,太原沦陷。同年12月上旬,日军勾结汉奸卖国分子,策划成立了日伪太原市政府,府治署在今太原市上官巷。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古城从此获得新生。太原市人民政府由临时驻署榆次迁入太原市内。是时,太原市直管3专区、19县、16区。一专区署驻阳曲县,署址黄寨,辖7县:阳曲、寿阳、平定、盂县、五台、定襄、忻县。二专区署驻汾阳县,下辖7个县: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三专区署驻榆次县,下辖5个县: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直辖市16个区。16个区分辖太原市城内的街巷及城区近郊北至新城,南至加节村,西至西山白家庄,东至东山港道。5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废民国时期的“内八区”、“外八区”,重新划置“内四区”、“外四区”。区政府称“公所”。是时,一区公所驻首义街;二区公所驻活牛市;三区公所驻五福庵;四区公所驻东边街。外一区公所驻五龙口;外二区公所驻亲贤村;外三区公所驻彭村;外四区公所驻上北关。同年9月1日,华北地区全部解放,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以太原市为省人民政府机关驻地。20世纪50年代是太原市置频繁调整时期。1999年在太原市原有区域调整为十个县(市)区,即清徐、阳曲、古交、娄烦、小店、杏花岭、万柏林、尖草坪、迎泽、晋源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