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
盐官镇是浙江省首批准的十五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俗文化、动人的民间传说和壮观的海宁涌潮闻名开世。
盐官原为海宁州州府,解放后迁治硖石。盐官始建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此设司盐之官而得名。在唐朝,盐官就以其发达的经济和盛行的宗教而名扬海内,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三个繁荣县市之一。明清时期,由于“海宁陈家”疑案的出现,更使盐官名声显赫。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甚至想把盐官定为国都,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当年之繁化景象。
盐官镇处于钱塘江入海口的咽喉,在钱塘江大桥通车前,这里一直是两浙的交通孔道,是重要物资集散地,城市经济自古繁荣。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盐官人才辈出,仅清朝陈家就出现了“一门三人四阁老,六部五人七尚书”的奇迹。此外明代的戏曲家陈与郊、享誉海外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文学家陈学昭等都是盐官人,城内众多的名人故居更为其增添了风采。
名胜古迹众多是盐官的最大特色,除著名的海宁潮外,被列为省、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就达十余处,故有袖珍式历史名城之称。从规模宏大的海神庙到富有神秘色彩的镇海铁牛,从雕镂精细的汉白玉石狮到精巧多姿的唐代建筑,从海宁故址的拱辰门到有历史意义的中山亭......都为盐官增添了古朴、独特的风格。难怪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考察盐官司后赞叹道:即使盐官没有涌朝,也仍是一座值得游览的文化名镇。
太原之族散居南阳者多。唐开元初诏柳冲刊定姓系录凡二十六姓,以十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梁。天宝中又加删,定凡三百八十九姓。而邬氏为盐官三姓之一。夫盐官,在汉属会稽;五代曰钱江;宋曰仁和。明因之,此邬氏所由盛于浙东也。终唐之世,有曰贲曰士权曰载俱登进士科,而最著为兵曹彤公,以书法擅名。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仁和——五代吴越分钱塘、盐官(今海宁)置钱江县,宋改仁和,两县均在杭州。民国合钱塘、仁和为杭县。
盐官 位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市治硖石西南20公里。为浙江省历史名镇,以在此可以观赏“天下奇观海宁潮”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
盐官在我国历史上为著名的“古邑”,自唐代以至抗日战争之前,绝大部分时间为海宁县治所在。盐官之名,起源甚早。《越绝书》:“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馀。”《汉书·地理志》:“海盐故武原乡有盐官。”宋《舆地广记》所载则更具体:“盐官县,本海盐县地。吴王濞煮海为盐,盖在此有盐官,吴因置盐官县。晋属吴郡,隋属余杭郡,唐属杭州 。”其地名来历如此。
盐官县的建始年月,诸书说法不一。郦道元《水经注》称:“盐官县,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嘉兴府志》称:“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为县”;《重修浙江通志稿》云:“吴初置海昌都尉,寻置县,曰盐官”,但基本上都肯定盐官县为“三国吴置”。
盐官设市镇,始于唐代。据《咸淳临安志》载:“盐官镇在县西百步,唐会昌三年(843年)置”。明末历史学家、邑人谈迁的《海昌外志》记载:“(唐)贞观四年(630年),立盐官市于县西北。开元十一年,令路宣远徙于县西南。”可见设市时间较设镇为早。由于历来为盐官县治所在,故又称城、城区,至抗日战争前始作镇名。
盐官地处钱塘江滨,为著名的“潮乡”,观看钱塘江涌潮最好的地方。气势雄伟、绵亘不绝的捍海石塘是一项规模宏大、工程艰巨的水利工程,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堪与长城、运河媲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边有始建于明代的占鳌塔(又名镇海塔),孙中山先生曾到此观潮的“天风海涛亭”(初名“三到亭”)等胜迹。镇内有巍峨壮丽、号称“江南独步”的海神庙及白玉牌坊、御碑亭等古建筑,清代陈阁老(陈元龙)宅,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有唐代石经幢、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故居等胜迹。曾被誉为“江南名园之最”的安澜园,现仅存曲桥、荷池等遗迹。镇上原有安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713年),原名镇国海昌院,唐宣宗李忱微时曾在此为僧,法号琼俊,奉主持海昌院的名僧齐安禅师为师。日本文德天皇时期,慧萼奉橘太后之诏,入唐“聘有道尊宿”赴日本弘传禅宗,慧萼慕名到盐官礼谒齐安,说明来意,齐安即派弟子义空随往,这是中国最早东渡日本、弘传禅宗的僧人。宋代诗人苏轼曾为安国寺施建大悲阁,并亲自撰写碑记。明末大儒黄宗羲多次在此讲学。今寺已毁废,经有关上级领导部门批准,正在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