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姓的来龙去脉
“邬”姓在中华民族的“百家姓”中虽不是一个“大户人家”,但是在全国各地都有邬姓人士足迹,遍布整个中华大地,大江南北。
邬姓的出现,最早可上推到四千多年前皇帝时代。据考查,皇帝的曾孙叫帝喾(音:库),帝喾的孙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其第四个儿子叫来言,被封为邬地(今河南省偃师市)的首领,后代即把“邬”作为自己的姓,形成邬姓一族。
到后春秋晋国时,晋国朝廷派一个叫司马弥牟的贵族去治理邬郡(今山西省太原市介休县),人们尊称他为邬大夫。后来,他的后代,一部分人仍姓司马,而另部分却以地名为姓,世代以“邬”为姓。因为古代时人们相互称呼习惯以地名作开头,因而很容易从地名演化为姓。
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太原的邬氏,到了汉代已经搬迁到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并且在这里繁荣滋长。
到了唐朝唐玄宗时,指定十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梁,“邬”姓名列这二十六姓之中,可见当时邬氏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到宋朝初期,有庆补公的人,世居在浙江临海章安赤城的地方(现属椒江区章安街道),庆补公是否是浙江邬氏的先祖,还有待进一步的考查。但据现有的资料证实,庆补公的后代遍及浙江全省各地,台州、黄岩、绍兴、余姚、杭州等地,都有庆补公的后裔,不仅如此,江苏的苏州、昆山和湖北的武昌等地也有庆补公后裔的足迹。
到宋宣和二年,庆补公的后裔宁三公为避金兵之乱,由临海赤城徙居至四明金溪,(西坞镇,过去叫金溪乡,西坞居敬桥往东方向的一条江叫金溪江,故以江名其地)花楼,号称“邬花楼”,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不久,邬花楼遭遇火灾,尽付一炬,其子孙因而散居杨四岙、石桥、下坞等地。
后来,有一个叫惟清公,由石桥徙迁至宁海江窑(就是现在的宁海紫溪镇),所以人们把宁海的邬氏称为“江窑邬”。惟清公徙迁宁海的原由,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买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得到了两地邬氏后代的认同,因此说这个故事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在紫溪邬氏的谱牒中也证实惟清公就是江窑邬的始祖。目前,原江窑邬已发展为拥有十三个自然村,三千多户人口的邬姓大族。
又经过一百多年,到惟清公的第六代元七公,育有三子。次子诜(音:申)三,号吉甫,三子诜四,号祥甫,于元朝末年又从宁海迁徙至西坞镇宝桥。诜三公居河东称东邬,诜四公居河西称西邬。后来,诜三公的长子良琮因避家难,由东邬迁往禾家桥,为禾家桥的始祖。诜三公的次子良王景亦于明朝永乐年间迁鄞县,为高塘桥始祖。
诜四公,字祥甫,号解元,因居河之西,称西邬(后改称西坞),就在西坞落叶生根,开花结果,为西坞之始祖老祠堂太公,至今已有二十四世,历时七百多年。
西坞解元公育有五子,分温、良、恭、俭、让五房。温房就是远近闻名的盘龙太公,原名得可,又名德远,因安葬在盘龙山上而得名。
盘龙公是一位教书先生,又精通医术,所以他边教书,边为民治病,博得人们的敬仰。他一不为皇,二不为官,不为名,不为利,但求后代人丁兴旺,就是由于这个好思想,更博得了莫讲僧的大大欣赏和赞扬,给予了盘龙山上的一块好坟地。后来,西坞果然成为四明望族,盘龙公也非常盛名。西坞七世祖邬元会公为他建造了新祠堂,堂前有一付对联:“一姓五千户,浙东第一家”。明季大学士叶向高为新祠堂题额“名阅钜宗”四个大字。
出于盘龙公的声望,已经被人们神化了。到了七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都向他求医、求婚姻、求事业、求前途等等,不一而足。每年清明季节,前往盘龙山祭拜的人们,更是车水马龙,香火旺盛。难怪大家已经把盘龙太公看作是西坞的始祖了。 良房公于明朝洪武年间因“家祸”被遣送当兵去广东番禺,据说后世亦发展为当地巨族。又有番禺的近邻肇庆市今有“飞龙邬氏”,前几年曾建祠祭祖,亦有可能为良房公的后裔,这都有待进一步考证。(邬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