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来源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蔡】
1、出自姞姓,乃黄帝之后。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许】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陈】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 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 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 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黄】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林】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慕容】
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2、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南宫】
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其后以南宫为姓,称南宫氏。
2、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称南宫氏。
3、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阙的人,因居住在南宫,遂以"南宫"命姓,称南宫阙,他的后人遂以南宫为姓。
【孟】
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彭】
1、火神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
【潘】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2.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
3。出自北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
【欧】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马】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廖】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蒲】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濮】
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后代。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形成濮姓。
2、出自高阳氏,是颛顼的后代。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另居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
3、出自姬姓,是卫国康叔的后代。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今河南濮阳市东濮城),其后以封地为姓,称濮氏。
4、以国为姓,周朝时,有百濮国(在今湖北石首县南),国人以濮为姓,亦称濮氏。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
【仇】
1、出自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2、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
3、出自侯姓。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孔】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 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0-28 17:56:40
--
【姜】
1、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8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嫡系的姜氏后裔,国七雄之一。
2、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8226;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钱】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 》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
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孙】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王】
1、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赵】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 】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出自他族改姓。
【白】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曹】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第一、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
第二、 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第三、 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丁】
1、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
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晁】
1 源于姬姓。是一个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氏。晁与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崔】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戴】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8226;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据《鼠璞》载,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灭商后,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柴】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程】
1、出自风姓,以国为氏,为重黎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广韵》等所载,相传上古时高阳氏委派其孙重 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 灵;封重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孙世袭该职。商时封重黎之裔孙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一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 ,称程伯。其子孙后以国为氏,称程氏。即河南或陕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黎之后,曾向周王献“三异之端”,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 穗之禾”,遂被封于广平 的程地,后世子孙以邑为氏,是为河北程氏。
3、以地为氏。据《万姓统谱》、《元和姓纂》等所载,周宣王时有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为大 司马,又因克平徐方(即 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之地,立有军功,被封于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一说今河南洛阳市东),其后子孙有以官名为氏,称司马氏;又有以地为氏,称程氏。
4、出自姬姓,为荀氏后裔所改,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县
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0-28 17:57:00
--
【东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 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 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狄姓】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刘】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杜】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巩】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收封于巩(今河南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来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原封邑名"巩"命姓,称巩氏。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
3、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
【冯】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房】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
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尧之子丹朱,舜封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为氏,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称清河郡,本此。
【公孙】
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范】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在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管】
1、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2、来源于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后代,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独孤】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谷】
1、以国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2、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3、为其他的姓氏改过来的。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合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谷。
【关】
1、颛顼德后裔董父为帝舜养龙,被封为豢龙氏。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有个贤臣叫关龙蓬的前去劝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关龙蓬的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
2、以官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傅】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商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后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而说因居于傅岩,"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傅说的后代遂以地为氏,称傅氏。史称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3、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段】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耿】
1、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i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原晋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
【蒋】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胡】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何】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郭】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江】
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出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霍】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当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简】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纪】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到古代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季】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六子,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有的以复姓"季连"作为姓氏。
【贺】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罗】
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0-28 17:57:19
--
【卢】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方】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焦】
1、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其后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遂以国名摻箶为姓。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
【金】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侯】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后改姓侯;随魏文帝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洪】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柯】
1、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屈】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连】
1、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吕】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任】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腥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邱/丘】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
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朱】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秦】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
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汪】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
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上官】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2、亦出自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以职官命姓,称上官氏。
【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孙】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张】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尉迟】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叶】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姚】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曾】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袁】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
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谢】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苏】
苏氏姓源有两支:
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0-28 17:57:40
-- 中华姓氏来源
【宋】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石】
1、出自姬姓,为石碏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汤】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棗商朝,定都于毫,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屠】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 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絃国。絃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絃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司徒】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施】
1、是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是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徐】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轩辕】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西门】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吴】
1、上古已有吴姓。一是舜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翁】
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传周昭王的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篆书的“公”字,右手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做“翁”。翁的子孙后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2、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3、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史】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魏】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杨】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夏侯】
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武】
1、出自姬姓。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据《世本》所载,"出夏臣武罗",其后子孙也称武氏。
3、出自子姓。(1)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汉代武班即是。(2)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4、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1)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2)为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
6、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卜】
古代占卜官称太卜,属员称卜人。夏帝太康弟弟的后人有作卜人的称卜氏;周文王的儿子滕叔绣的后人也有作卜人的,也称卜氏。北魏鲜卑须卜氏,改姓卜。
【卢】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
-- 作者:紫禁
-- 发布时间:2004-11-26 11:11:34
--
关于姬姓起源
看到很多姓源于姬姓,暂把史学界对姬姓的一些猜测、考证放在这里认识一下。
姬姓的来源有二:
1 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
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开始改为姬姓。因
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2 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
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
,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
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
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
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
更少了。
其实是否有黄帝尚需研究,对于此姓的起源
想必也不能确证。
--------------------------------------------------------------------------------
-- 作者:紫禁
-- 发布时间:2004-11-26 11:18:10
--
呵呵,从以上未看到我的姓的起源。去找了找,也有一种说法是:源自姬姓!
想起了蔡文姬,“蔡”本源于“姬”姓,现在“姬”却成了名。正所谓世易时移是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6 11:18:45编辑过]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1-26 12:39:43
--
你姓什么呀?
--------------------------------------------------------------------------------
-- 作者:紫禁
-- 发布时间:2004-11-26 12:46:38
--
我姓“紫”啊。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1-26 13:04:03
--
哈哈!真的假的?我叫山人可不姓山呀
--------------------------------------------------------------------------------
-- 作者:紫禁
-- 发布时间:2004-11-26 13:12:53
--
呵呵,不管你姓不姓山,这个坛子我来定了,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1-26 14:12:44
--
呵呵!承蒙不弃!深感荣幸!
--------------------------------------------------------------------------------
-- 作者:dindin
-- 发布时间:2004-11-26 17:47:02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1-26 18:01:27
--
--------------------------------------------------------------------------------
-- 作者:happy
-- 发布时间:2004-11-26 23:18:33
--
可以出去挣钱了,“你从哪里来”很有市场卖点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1-26 23:57:38
--
果然很有眼光啊!呵呵!
--------------------------------------------------------------------------------
-- 作者:江山如此多娇
-- 发布时间:2004-11-27 21:45:45
--
澹台,此姓何来?这是我一经理的姓.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4-11-27 23:00:56
--
澹台灭明是《萍踪侠影》里面的吧?好像孔子有个学生也叫这个名字!我忘记了是不是谐音了!呵呵!下面是澹台来源考:
澹台姓 澹台姓氏族谱
澹台(T ántái )
春秋时,鲁国有澹台山,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曾在此居住,以山为姓,称澹台氏。另有史书记载,澹台灭明南游至今江苏吴县,居于澹台湖,以湖命为澹台氏。
今澹台姓大多省文简化为台姓。
祖先姓氏源于“澹台”复姓,后人因为考虑“澹台”姓氏书写繁琐,故将“澹台”复姓简化为“台”姓,此姓氏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后代已将“澹台”复姓简化为“台”姓,但晚辈仍然时刻不忘祖先,澹台姓氏必将代代传承。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6:53:28
--
现代百家姓、外国百家姓要说这《百家姓》,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最少也能背得出前面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据说,《百家姓》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是宋朝初年杭州一位教书先生编的,当初只是供读私塾的孩子用的初级课本。《百家姓》到现在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最常见的版本记有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可见,《百家姓》名不符实,记的远远不止一百个姓。这本书四字一行,八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此,年纪大一些的人还能背得下来。
宋朝人王明清写的《玉照新志》中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王明清的这些话,告诉我们:一、《百家姓》产生于浙江杭州民间。二、产生的时间是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当时,江南金陵(现在南京)有一个李煜为帝的南唐,浙江杭州有忠懿王钱(chù)的吴越,这两个地方小王朝争先恐后地向宋朝称臣纳贡,献殷勤。公元975年、976年,南唐、吴越先后被北宋吞并。《百家姓》看来就是在960年到975年这段时间内产生的。三、几个姓列在首位的原因。宋朝皇帝姓赵,所以列在最前;钱姓是吴越小王朝皇帝的姓;孙姓是吴越王钱正妃的姓;李是南唐皇帝的姓,南唐国虽然小,但又能欺负欺负比他更小的吴越,所以也得排在前面;周、吴、郑、王是钱其他后妃及他父亲钱(liú)后妃的姓。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秋日小雨》诗中提到了《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写作的灵感竟是来自《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陆游生活的南宋已经广为人知了。目前发现最早的印刷本《百家姓》是元朝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大家现在熟知的《百家姓》是明朝的产物。清朝版本的《百家姓》还附有图画,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及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人物图像。《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的译本,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百家姓》的排列体现了封建帝王的专制,以后各朝代为此目的都对《百家姓》的排列进行过修改。各朝都把皇帝的姓排列在首位,惟有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子的姓为首。
早在唐太宗的时候,吏部尚书高士廉,就把民间的“姓”收集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氏族志》,这本书被颁行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通婚结亲的依据。宋代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收录了两千多个姓。元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则收录了3736个姓。明代吴沈所著《千家姓》收录了1968个姓。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个姓氏,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说法。《万姓谱》载有单姓30038个,复姓1619个。复姓中,有三字姓66个,四字姓两个。《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4129个姓,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两个。
因为中国姓氏远非几百个,宋朝时已有了《千家编》。明朝洪武年间,吴沈等人根据户部黄册编出了《皇家千家姓》,因为明朝是朱家天下,朱姓自然排到了最前面。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可惜这部书现在已经失传了。民国时庹(tuǒ)万民也编过一部《千家姓》。
不但记录姓氏的书很多,研究姓氏的书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春秋时的《左传》记载了当时命名的五种方法和六项规条,这可说是最早的研究姓名的记述。东汉时应劭写的《风俗通》,已经设有专门的《姓氏篇》,这是关于姓氏的第一个专著。唐代有林宝撰的《元和姓氏》。宋朝邵思著的《姓解》收集了3568个姓。明朝陈士元著有《姓》,“”读xī,是骨头制的专门解绳结的锥子。陈士元认为,姓氏诸说,纷乱如麻,非不能解开,故名《姓》。《姓》已有姓氏3625个。明朝凌迪知著有《古今万姓统谱》,除记姓氏外,还记前人生平事迹。清朝张澍著的《姓氏寻源》对姓氏的起源进行了考证,旁征博引,改正了不少前人著述的谬误。此外还有《奇姓考》、《姓氏急就篇》、《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姓苑》、《姓谱》等著作,如果加上各家族的谱牒,那么,关于姓氏的书就多得数也数不清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版了不少关于姓氏的书籍。有慕容诩著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华云、纪林合著的《百家姓解释》,阎福卿等编著了《中国姓氏汇编》,严帆著有《新编百家姓》。台湾省的邓献鲸编了《中国姓氏集》。其中《新编百家姓》共收录姓氏3107个,台湾省的《中国姓氏集》收录姓氏达5652个,单字姓3484个,双字姓2032个,还有三字复姓146个。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工作,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到底有多少姓氏是很难说得清的,从历代文献资料看,可查到的姓氏有六千左右,目前常见的有两千左右,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有人在北京地区做过统计,在北京800万人口中,有1800个姓,常见的姓有40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单字姓,竟发现有400多个姓氏是以前没有记录过的。纵观姓氏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得出:由多到少,由复到单,由小姓到大姓,这样的变化趋势。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根据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进行了有关姓氏的专题性研究。1987年5月2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新百家姓”中,“李、王、张”位居前三位。
虽然姓氏数量很多,但有的姓人口极少,有的姓人口很多,分布极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结果,我国汉族人口中占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其中李、王、张三姓,分别占了汉族人口的79%、74%和71%,这三个姓的总人口数就是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余下的是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氏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55%。
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一百个汉族姓氏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
叶阏余潘,杜载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咱们常用的《新华字典》最初所收的字一共不过6840个,可姓氏用字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姓氏一多,就有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姓。
有这么一则笑话:山南县令的太太伍氏某次会见丈夫下属的妻子,问道:“你姓什么?”答曰姓陆,又问另一位,不巧姓柒,伍太太听了极不高兴,以为她们成心跟自己过不去,怒气冲冲地跑到丈夫那儿大发脾气:“我才姓伍,她们反倒姓六(陆)姓七(柒),再问下去说不定有姓八、姓九的呢?她们的姓个个比我大,简直气死老娘了!”
伍太太其实生错了气,中国的姓千奇百怪,姓什么的都有,她何苦因这事跟人家发火呢?事实上,汉姓中不仅有姓五、六、七、八、九的,还有姓一、二、三、四和十、百、千、万的呢;并且,大写的数字从壹到零也都有人姓。
华夏姓氏之中,最奇特的姓氏莫过于“姓”、“氏”二字也成为姓氏了,《汉书·货殖传》上有“临淄姓伟,訾五千万”,这里的“姓伟”并非是一个姓伟的人,而是一个姓“姓”名“伟”的五千万富翁。
《吴志》所载“北海氏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者,民无上,可改为是。’遂改焉。仕吴,官至侍中都亭侯。”氏仪是春秋时齐国一个大夫之后,住在今渤海一带。北海太守孔融觉得“氏”姓犯“民无上”之忌,劝其改姓“氏”,孔融是大官,大官的话,氏仪不敢不听,只得改“氏”为“是”,这才没影响升官。
《清稗类钞》搜集了不少稀有的姓,如:煞、额、卧、咩、芭、瞎、谟、褒、多多、米母、泪丁、秃八歹、苦鲁丁、天藉辣、唐兀乌密、哈刺吉答歹、主儿赤台乌祜卜领勒多礼伯台等等,这些稀有的姓,多数出自少数民族或是进入中国的外国人。这些姓后来多数简化为单字或是并入别的姓,所以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了。
别看中国有这么多的姓,可要是从全世界来看,却是姓氏比较少的国家。日本才一亿多人,可是姓就有12万个之多,当然了,最常见的也只有40多个。可是比起美国来,日本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据1974年美国社会保险署统计,美国竟有128655个姓氏,这已经不是百家姓、千家姓,可以说是“百万姓”了。有趣的是,这么多姓中,有44384个只有一人使用;有不少的姓只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其中姓A的有24人;姓Z的有4人;姓Q的和姓X的各有两人。美国是移民国家,其人民来自世界各地,姓氏多,姓得怪,也就不为怪了。美国人又好标新立异,有些姓是自己造出来的,为的只是新奇,追求知名度。
其他国家虽然没有中国式的《百家姓》,但是对姓氏的重视与研究一点不比中国差。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朝鲜:金、朴、尹。英国:史密斯、琼斯、威廉斯。俄罗斯:伊凡诺夫、华西里叶夫、彼德洛夫。德国:舒尔兹、穆勒、施密特。荷兰:德夫力斯、德扬、波尔。西班牙:迦西亚、费郎德兹、冈查雷斯。法国:马丁、勒法夫瑞、贝纳。美国:史密斯、詹森、卡尔逊。“姓”字为什么是“女”旁?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姓”字为什么是“女”旁?“姓”字,一个“女”加一个“生”,写起来再简单不过了。现在我们的姓大多数都是从父亲那来的,可这个“姓”字为什么却是“女”旁呢?不但如此,有人发现,在我们中国,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几乎都带女旁,如姬、姜、好、妃、娅、娲、婢、嬉、姒、嬴、妫、姚,这些多数是上古时代著名的古代大姓。由此,有人推测,这个“女”旁,与姓的起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姓是怎样产生的?在弄清这个问题前,首先应该说的是名的产生。名的产生远远早于姓的产生,在人类刚刚出现时就有了名。“名”是由“夕”和“口”组成的。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时的《说文解字》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黑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报名,让对方知道。《说文解字》是从字形上对“名”的分析,从而推测“名”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几十万、几百万年计算的,而文字的产生才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东汉时写出的《说文解字》,能对“名”的产生提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但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由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更可靠的论据。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6:55:06
--
姓不等于氏 姓不等于氏现在人们经常使用“姓氏”这个词,于是许多人认为姓与氏就是一回事。其实,现在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个偏义词,在这个词中,只有“姓”有实在意义,“氏”只起补足音节、组成双音词的作用,并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在历史上,氏曾经具有特殊的含义,古代姓与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搞清楚它们的关系,我们得先说说姓。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姓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氏。在私有制产生时,姓已经具有三种基本功能:第一,区别氏族;第二,区分婚姻;第三,认定财产继承权。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姓又有了新的职能——标志等级。在原始公社时期,大家一切平等,使用姓名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到了奴隶社会,姓成了奴隶主的专利,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财产和尊贵的地位需要有人继承,那些平民和由战俘或负债平民转化来的奴隶,既无财产又无地位可言,姓的权利也就被剥夺了。古书上的优孟、庖丁、弈秋、匠石,都没有姓,“优、庖、弈、匠”只是他们的职业。商和西周时代文献上的“百姓”,与现在说的“平民百姓”意义截然不同,那个时代的百姓是贵族的另一种称谓。《礼记·坊记》中有“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妾是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到的,而且连姓也没有,假如这个“妾”是有姓的一问便知,就用不着占卜了。
一个贵族如果有几个儿子,继承财产与继承地位,就可能出现纷争,谁都想多得,而像爵位这些东西又不能劈成两半儿。为了调和这一矛盾,我国西周实行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即在王公贵族的诸多儿子中,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其他儿子挨着往下排,女子则没有继承权。嫡长子及其儿子称为大宗,其他儿子的家族称为小宗,小宗是大宗的下属。这样一来,王公贵族的后代像一棵大树一样,枝枝蔓蔓,分成许多支派,而这些分支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因区别大宗、小宗的贵贱等级的需要,才出现了“氏”。氏实际是姓的分支,但氏当时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区别血缘,而是分明地位,这样氏与姓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了。周朝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当时女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婚、生孩子,所以,姓比氏重要;男子称氏,而不常称姓,因为男子要继承爵位分割父亲的财产。姜尚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尚姓姜,但以吕为氏,所以又称为吕尚。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同氏之间是可以结婚的。
从西周进入春秋,是我国姓氏的一次大变革。这段时间大的姓也不过妫、姒、子、姬、嬴、己、任、、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20多个。但春秋战国,一下子冒出了数不清的氏,大约有一千多个。这些氏大部分演变成为现存的姓。有的发展成为人口近亿的大姓,有的在历史过程中消失了,有的改来变去,成了别的姓。
氏的最重要来源,出于贵族的封地。
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有卫、鲁、郑、晋、燕、吴、虞、虢,其中的晋战国时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姜姓的有齐,嬴姓的有秦,芈姓的有楚,子姓的有宋,姒姓的有越,妫姓的有陈。这些诸侯又把领地分成小块,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臣属,为了区别大宗、小宗,这些诸侯国名和诸侯国内封地名多数成为氏的名称。周文王第三个儿子管叔鲜受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两个氏的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韩、魏、赵、吴、陈、蔡、卫等国家名称,今天都成了大姓。诸侯国的封地再往下分给卿、大夫,这种封地称为“采邑”,“采”读cài,采邑中的土地与奴隶,归卿、大夫所有。这些采邑名,也陆续演化为氏,如刘、冯、卢、崔、范、商、邯郸等皆是以采邑为氏。周代讲究公、侯、伯、子、男五爵分封方式,与之相应的则为国、邑、关、乡、亭五等封地。关、乡、亭之名也像国、邑一样,被受封者和其子孙取以作为氏。如苏、毛、温、尹等是以关名为氏;阎、陆、裴、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等则是以亭名为氏。
氏的第二个来源是职官。
周代朝廷中专管占卜的官叫太卜,太卜的属员叫卜人,他们的后人就以卜为氏。专管收藏冰块的官叫凌人,后来凌就成了氏。太史是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和国家重大事件、管理宫廷典籍的官员,是当时的文化集大成者,西周的太史尹佚对王朝有功,人称史佚,他的子孙就以史为氏。孚周任钱府上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银行行长,其后代便以钱为氏了。庾、宰、张、甄、祝,都是以职务、官职为氏。西周设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五官,这些官名均被后代取以为氏。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师,还有军、仓、监、谏等氏,都是出于官名。
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居住地。
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住在百里乡,就以百里为氏。姜太公的后代住在营丘,便以丘为氏。崂山古称劳山,住在劳山的人就以劳为氏。黄帝葬在桥山,为他守陵的人称为桥氏,后改为乔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的,就称为西门氏。钟离、邹、邾(朱)、章、瞿、罗等本是小国,这些小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的,多是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人,他们在当时都是地位较低的,只有居地没有封邑。
氏还有一个来源是祖、父的名字或谥号。
楚国的申包胥的子孙以他的字中的“包”为氏。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被哥哥打败后逃往国外,其后人以段为氏。春秋时,鲁国人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后代以贡为氏。依周朝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只得以祖父的字为氏,如果祖父无字,则以名为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氏;齐文公的儿子有个叫公子高的,他的孙子高溪就以祖父的名为氏,称高氏。帝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人中有一支以胡为氏。姜尚被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姜尚的后人有一部分以尚为氏。
以祖、父的名字或谥号为氏的,要么是诸侯嫡长子之外的旁支,要么是大夫一类的官员。
以技艺为氏。
晋国人屠蒯擅长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人以屠为氏。专职占卜的商朝大臣,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其他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皆出于技艺。贾氏源于经商,索氏源于制作绳索。
在氏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使用氏随意性较大,有一个人用几个氏的,有几代人不同氏的。商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商、卫、公孙都是氏。公孙鞅的儿子叫公子丰,公子丰的儿子叫公孙段,公孙段的儿子叫丰施,一条根下来的几代人却用了不同的氏。
经过西周至春秋的大动荡,到战国中期,人们已经不再区别姓与氏,姓的作用已经完全为氏所取代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垄断姓氏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有了使用姓氏的权利;二是人口增加很快,原有的姓已经不可能起区别的作用了。
到了汉代,所有的姓、氏统统被称为姓。“姓氏”成了偏义词,但这以后所说的姓,实际上绝大多数是战国之前的氏。现在我们称秦始皇名是嬴政,可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政,姓赵氏。”看得出来,司马迁的时代,姓与氏已经分不太清楚了。从这个时候起,一般不再使用氏,而统统称姓。从此以后不再有人问“你是什么氏?”而是问“你姓什么?”“您贵姓?”
需要说的是,最早的“氏”与春秋战国的“氏”意义完全不一样。从传说与文献看,上古时代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共工氏、太昊氏、少昊氏等等。这时候的氏其实是有贡献、有名望的部落酋长的尊称,并没有半点儿后来氏的意思。
氏被称为姓之后,“氏”这个词又有了新的意义。西周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汉以后颠倒过来,女子称为王氏、李氏或在本姓之前冠以夫姓称为××氏。有造诣、有影响的人也可以称为××氏。同姓是不是一家子?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同姓是不是一家子?老李与另一个老李见面了,握握手,互报姓名之后,“哦,咱们还是一家子呢!”大家格外亲近,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许多人认为,同姓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几百年前是一家子。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古代小说中的壮士常拍着胸脯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家是也。在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改名换姓是一种极大的不得已,甚至是辱没了老祖宗。但是,历史如烟,沧海桑田,世界在变,姓氏也在变。两位老李是不是一家子,得听我细细说来。
中国的姓氏产生的原因很多,许多同姓不是同出一源。如,先后有20多个姓氏改为汤氏,其中最大的有,杨姓改汤氏,温姓改汤氏,唐朝的唐改汤氏,更姓改汤姓,韩姓改汤姓。戴姓是一支西周初年封的戴国后裔,春秋时戴国被宋国灭掉,戴国人以戴为姓;另一支是宋国宋戴公的子孙,宋戴公的儿子以父亲的谥号“戴”作为姓氏。夏朝有个甘国,位置在现在陕西省户县一带,甘国国君的子孙就以甘为姓;周朝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被封在甘,这个甘是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其子孙也以甘为姓。上面说的戴、甘两个姓,其来源并不一样,祖先并不相同。
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姓,大多数都有好几个来源,可见,许多姓并不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的两个部落首领,大约在五千年前,以这两个部落为中心,华夏族开始形成。那时候,他们活动的地域很小,不超过黄河中下游一带。当时,新生儿死亡率极高,人的寿命又短,人口是很少的。到了汉朝,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汉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发展到今天,汉族已经拥有十几亿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几乎世界各国全有汉族人。形成这样大的民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大量外族人口的加入。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都有胡人血统,都不是纯正的汉族。《三国演义》中说吴国的孙权是“碧眼紫须”,曹操骂他“碧眼儿”,这孙权就是一个“混血儿”的样子。《水浒》中的“紫髯伯”皇甫端、“金毛犬”段景柱,也是“外国人”的形象。虽然说文学作品并不能当成历史真实看待,但起码说明了写作的当时,有大量外国人加入了中国。
外族的加入使得汉族姓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五胡十六国时,刘渊建立过一个汉国,刘渊本是匈奴人冒顿单于的后代,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因此刘渊自己也有了刘氏,他的后代也因此加入了汉族。
南北朝时,北方草原的鲜卑族人南下中原,并建立了称雄一时的北魏王朝,北魏的强大是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分不开的。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法令形式推行汉化,下令鲜卑族的118个姓都改为汉族式的姓氏。孝文帝本姓拓跋氏,改为元氏,皇族独孤氏改为刘氏,普乃氏改为周氏,丘林氏改为丘氏……
翟、戎、安、尉迟、宇文、长孙、呼延、慕容、万俟,这些姓,南北朝之前的古书上是找不到的,这些本来就是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些部落名称也就成为姓氏。这些姓是从“娘家”带来的。
尉迟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在南北朝时,从北方草原进入了黄河流域,整体加入了汉族队伍,尉迟这个姓也被汉族接纳了,进入了《百家姓》。宇文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传说有一个叫普回的头人,在打猎的时候拾到一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三个字。普回以为是上天神授,于是自己号称宇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宇”,称君主为“文”,“宇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宇文氏进入中原,加入汉族队伍。呼延源出匈奴,东晋时,匈奴呼衍部落进入中原,以部落作为姓氏,音变为“呼延”。
中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国。天竺国人到中国定居后,以竺为姓。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位置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当时有不少米国人到中原做生意,后来就留在中国了,他们取姓为米。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现在有56个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有许多少数民族采用了汉族取姓的方式。如朝鲜族、回族都有李姓,蒙古族、回族都有姓白的,许多民族都有姓张、王、李的。
古代帝王还常常把姓作为奖赏,赐给臣下,这也造成姓的分化。
中国航海史的骄傲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马三保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明永乐皇帝赐他姓郑,从此以郑为姓。唐朝沙陀部落人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被赐姓李。五代时,他的后代李存勖建立了后唐。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6:57:28
--
本来没有姓“佘”的 本来没有姓“佘”的,只有姓“余”的,东晋时,有个人叫余讽,他和晋明帝一起议论朝政,那位皇帝老爷忽然两眼瞪着他,说:“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为此名,欲为朕之敌人乎?”余讽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叩头谢罪,说自己姓得不对,名也有错误。明帝当场“赐”他姓“佘”。把人家的姓给割去了一截。从此出来个佘姓。
战争、饥荒、动乱、迁移也使不少人改变了姓氏。
刘邦的谋士张良,本是韩国贵族,秦统一中国后,六国贵族自然不服,张良就与刺客在博浪沙这地方刺杀秦始皇。刺杀没有成功,秦兵到处追缉他,他就改姓为张,作为掩护。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被刘邦和刘邦老婆吕雉害死后,他的子孙怕受追杀,不再敢称自己姓韩,可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姓,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取“韩”的一半,改成姓“韦”。
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可是在他的家乡却找不到姓司马的人。司马迁本来是太史令,官虽不算大,但日子过得也不错。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与匈奴作战,矢尽粮绝,不得支援,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的功过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汉武帝阉割下狱。司马迁怕自己的后代受连累,就在姓中“司”字左边加上一竖,让大儿子姓“同”;在“马”字左边加上两点,让二儿子姓“冯”。于是,司马迁的后人与“司马”这个姓绝缘。
葛氏本是伯益之后,夏朝伯益被封为葛伯,于是以葛为姓,后来葛国被灭,葛氏的一支逃亡到山东诸城,改姓为诸葛,意思是:诸城之葛姓。
歌唱家朱明瑛并不姓朱,而是姓张,她的祖父抗战时任国民党河北省主席,父亲曾任傅作义的少校军官,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她家成了“文革”中清查的对象。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把朱明瑛送给姨妈抚养,她就随姨父姓了朱。粉碎“四人帮”后,朱明瑛向父母提出恢复原来的姓,父母不同意,说:“全国都知道有个朱明瑛,要是改了,大家还以为又出来一个张明瑛呢!这是给大家找麻烦。”
最感动人的是林伯渠、邓子恢两位革命老前辈的儿子改姓的故事。
1934年,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战马上一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胸前背后是两个婴儿。她急匆匆赶到会昌城堂嫂家,她告诉堂嫂:“这个孩子姓林,刚生下来14天,是我的儿子;这个刚出生3天,姓邓,也是红军的后代……”这位女红军就是革命家林伯渠的夫人。1949年,组织上找到了那位“堂嫂”。两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一个在烟厂当学徒,一个当了小裁缝。根据当事人的记忆,邓子恢认下了小裁缝,给他取名邓苏生;林老认下了另一个,取名林秉苏。过了不久,有人发现,林秉苏这孩子长得越来越像邓老。而邓苏生呢,怎么看怎么像已经牺牲了的林老的爱人。仔细一看,果然是搞错了。于是,两位革命老人更换了儿子。按理说人换了,姓也应该换,可是他们说:我们是革命后代,叫什么在哪家生活都是一样的,就不用再改了。最后谁也没有改姓。以后,邓子恢同志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处境十分困难。偏偏是在这时候,林秉苏把自己的名改成了邓瑞生,表示对父亲的崇敬与信任。而不是邓老亲生儿子的邓苏生,却坚持姓邓。
由于收养关系而改姓的就更多见了。
当年曹操大宴铜雀台时,令曹氏、夏侯氏的大将站在一边,身着红色战袍;其他姓的大将站在另一边,身着绿色战袍。双方来个大比武。有人问了,为什么姓夏侯的要与姓曹的归为一方呢?原来,曹操的父亲本不姓曹,而是姓夏侯。因为过继给了曹家,才姓了曹。曹操与夏侯诸将,本来是一家人。
宋庆龄的父亲原来也不姓宋,到了他的家乡海南省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宋庆龄的父亲叫韩教准,他12岁时过继给了无子女的舅父,从而改变姓名为宋嘉树,别名耀如,因为是基督教徒,还有个英文名叫查理宋。他随舅父到美洲做生意,回国后成为上海有名的实业家。他与倪桂珍女士成婚后,生育子女六人:霭龄、庆龄、子文、美龄、子良、子安,这些子女都姓宋。
“活济公”游本昌说得更有意思:“现在人们叫我济公,尊敬一点儿叫我活佛,正经一点儿叫我游本昌。我都应了。可是冤枉了我,我本应该叫叶游本昌。叶游这个姓,您在《百家姓》里查不着,这是我父亲的专利。我爷爷入赘到游家,生下我父亲,但爷爷为了保持叶家血统,仍叫父亲姓叶。父亲给我取名时用的是叶游本昌,叶游这个姓既保住了本来的姓,又不断游家根脉。我的本昌,表示本来就吉祥昌盛,人丁兴旺的意思。”
像叶游本昌那样的两个姓一起用,其实古以有之。浙江省就有一个特别偏的姓——陆费,这个姓的来由是这样的:当地一个陆氏家族中从来没有人做过官,有人能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一直是这个家族的心愿。后来,这个家族的孩子被过继到费家。不久之后,这家孩子里果真出了一个当大官的。为了告慰先祖,他们就在费姓的前面加上了陆姓,从而改姓“陆费”。
皇帝家的人,也有改姓的。乾隆皇帝有个女儿,可惜这位公主脸上有块黑痣,据相面先生说,这块痣主灾,而破灾的惟一办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这可就难办了,比王公大臣还要显贵的是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孔府。孔府衍圣公可以在皇帝面前不下跪,上殿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可是问题又来了: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乾隆皇帝想了个招,将女儿寄养在中堂大人于敏中家,改个姓,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了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称为于夫人。
另外,有些偶然的原因也能使人改姓。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子孙中有的留下来守陵,就称为桥氏。南北朝时,西魏的丞相宇文泰有个属下,叫桥勤。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姓的木字旁改成“乔”。说是取“乔”字的“高远”之义。桥勤不敢不从,只得姓乔。
汉字的读音、字形演变,也是造成姓氏改变的原因。
阎、闫本是两个姓,现在没有人区别了,姓阎的也常常写成“闫”,图的是省事。岳、原来也是两个姓,现在很少有人用“”,因为写这个字太麻烦,其实有些姓岳的本来是姓。由于汉字简化造成这种合二而一的姓,还有后、後,郁、鬱,钟、锺。
“费”作为姓原来有fèi、bì两个读音,来源自然也不相同。读fèi的出自嬴姓。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被封在费(现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南),伯益的二儿子若木继承费国君位,若木的后代就以费为姓。读bì的费,源出姬姓,春秋时,鲁僖公为了奖励帮他上台的季友,把费邑(现在山东省费县北)赏给了他。季友的后人以邑为费氏。
从上面看来,有许多同姓并不是出自同一血缘,可是不同姓的倒反而有是一家子的可能。也许你认为探究姓是否出自同一祖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并不正确,现在已经有遗传学家利用姓氏的变化,揭示了人类遗传的密码,也有历史学家在研究人类迁移的过程,这些研究将揭开许多人类未解之谜。为什么有的姓人多,有的姓人少?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为什么有的姓人多,有的姓人少?以前有“张王李赵遍地流(刘)”的说法,意思是说,张、王、李、赵、刘是人口最多的姓。最近统计与这种说法稍有出入,人口最多是李姓,占总人数的79%,将近1亿人,往后依次是王、张、刘、陈、杨、赵,这些姓的人口都接近亿。可有些姓人很少,如昃姓,仅见于山东淄博市的博山一地,《百家姓》中的墨、况、空、山、贡等姓,也极少遇到,《中国姓氏汇编》中共收入了单姓、复姓5730个,其中有3653个是罕见或消失的。姬、嬴、子、姒等姓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现在却不多见了。调查显示,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3000多个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出现上面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分析起来,觉出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现象与中国的政治、历史、人口增长特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现在人口多的姓,产生的历史都很早。
李姓是少昊时代皋陶的后代,在商朝就出现了李姓;赵姓出现于西周;张姓出现于少昊时代;刘姓出现于帝尧时代;陈姓是舜的后代,出现于西周初年。这些姓的历史都超过三千年。有些罕见的姓是因为出现较晚。如博山的昃姓是明亡后山东青州府的明王后代改姓而来,历史不过300多年;东方这个姓,始见于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帅姓始见于晋武帝时,爱姓初见于唐。这些姓相对来说历史较短。
那些人口多的姓,不但历史长,且许多并非出自一支,而是有几个来源。
秦朝以前国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代有不少取姓为王氏的,商末有王子比干、西周有王子晋,战国时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等,他们的后人都是后来的王姓。张姓的祖先是少昊时代弓箭的造制者;春秋时晋国大夫解侯又称张侯,他的子孙也以张为氏;秦朝的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避祸改韩为张姓;三国时大将张辽本是聂姓,也是因避祸改姓张。相传尧的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以国为氏;刘姓另有一支出于姬姓,周匡王封小儿子王秀于刘邑,后来以刘为氏;还有一支刘氏,出于春秋时晋国的杜氏。
因为产生早,支源多,所以这些姓人口较多。元朝末年,大臣伯颜为维持蒙古贵族的统治,曾经提出杀尽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汉人的主张,可见元朝时,这些姓在全国人口中已占绝对优势,对蒙古统治者造成了重大威胁。
有些姓历史很长,原来人口也很多,可是现在却不多见了,这是因为什么呢?
姓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西周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许多古老的姓在这时候分化出许多氏,以后这些氏成为姓,那些古老的姓反而少见了。
姬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姬姓是周朝的统治者,当时人口很多。但在西周初年,周王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大多以国名为氏,如,吴、卫、于、郑、蒋、曹、蔡、周等姓,而姬姓反而不多见了。
姜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相传炎帝以姜为姓,也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姜尚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后来由姜姓分化出吕、丁、高、焦、洪、贺、纪、岳、晏、国、丘等姓。
嬴姓为帝舜所赐,曾由嬴姓分化出赵、黄、江、廉、梁等姓。嬴姓建立过强大的秦帝国,秦之后,嬴姓许多改为秦氏。
人口多的几个大姓氏,多曾在政治上得到过特殊的优越地位。李姓建立过唐、南唐、后唐。刘姓建立过汉、后汉、北汉。赵姓在春秋时是晋国的重臣,战国时是七雄之一赵国的统治者,以后建立过宋朝。王姓建立过短期的新朝,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姓与谢姓是兴盛的姓。魏晋南北朝的王、谢,唐朝的崔、卢、郑都被称为望族大姓。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古代帝王、权臣都是妻妾成群,其子孙也必然比平民百姓多。唐太宗有14个儿子;唐玄宗有子女59个,其中儿子30个;宋徽宗有子女65个,其中儿子31个;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孙42个,其中儿子24个;康熙皇帝有子女55个,其中儿子35个。朱元璋一个人的后代繁衍到明末,二百多年间,竟已达十万之多。
封建帝王还常把姓赐给有功的臣子,这样使许多人改为与帝王同姓。西汉初的娄敬,因助汉刘邦定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燕王丹的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
古代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采用汉姓时也多借用帝王与名门望族的姓。晋时刘渊本是匈奴人,率部族入中原时,采用刘姓。清皇室爱新觉罗氏在民国初年采用汉姓,大部分姓了赵。
封建社会的家臣、奴仆一般都随主人姓氏。
东汉后期,大地主中发展出一个特殊阶层:门阀大族,他们在中央和地方享有特殊地位,出现了以姓氏门第论人品的现象,只要出自名门贵姓就可以在做官、取仕上占优势,而孤门细族即使有才有德也只能为下品。这种现象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之久。中小地主为了得到升迁,多依附门阀大族,也有的人为提高社会地位变易姓氏。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7:03:29
--
政治地位低的姓氏 政治地位低的姓氏,多处在偏僻地区,生活贫困,繁衍困难。政治上失败的人则常被灭族或改为他姓。明亡之后,许多朱姓为避杀身之祸改为姓李。韩信被吕后杀害后,其后代逃往南方,以“韩”字的一半为姓,改为姓韦。绝大多数人口相对很少的姓氏,往往显示出相对隔离的地域人群的特点,呈岛状分布,常常只存在于某一较封闭的地区。
古代复姓较现代多出许多,东汉时的《风俗通义》中收500个姓,复姓有150个,占了三分之一;宋初的《百家姓》收500多姓,复姓减少到60个,占十分之一;而现在的复姓仅占所有姓数目的3%,且人口都很少。复姓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简便,改复姓为单姓便于交际。闻人改为姓闻,第五改为姓第,东门,改为姓东,贾正改为姓贾,子张改为姓张,羊舌改为姓杨,有的欧阳改为姓欧。
姓氏人口的多少,还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人口可以呈指数增长,2变4,4变16,基数越大,增加越快。人口多的姓与人口少的相比,代数越多,绝对数字落差越悬殊。假如,一个村子有张姓10人,吴姓6人;100年后,张姓可以繁衍为1280人,而吴姓为768人,两姓人口绝对差距加大。人口少的姓更容易在某一地区绝嗣,而人口多的姓呈良性循环,人口越来越多。清朝中叶,中国人口一下子从1亿多猛增到4亿,原因是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政策,由于这个政策的影响,原来基数大的姓,人口总数大大增加了。基数小的姓,人口总数相对则较少。
一个地区的人口,达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允许的饱和数量时,人口就不再增加了。当有外流条件时,接受移民地区人口急剧增加,而输入人口地区人口并不减少。清末我国山东向东北流出了大量人口,但山东人口还是很多。英国曾向美洲、大洋洲输出大量移民,现在受移民区人口是本土的几十倍,但英国人口并未减少。
我国明朝末年,福建、广东居民大量移居东南亚和台湾。因历史原因,福建、广东陈、林等姓就较多,由于移民,使这些姓氏的人口大大增加。清朝中叶以后,河北、山东居民大量迁往东北,张、王、李等姓,在河北、山东本来人口就很多,迁移之后,这些姓人口总数更加多了。
姓氏本来是从一个一个地区分别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流动,现在还能看到姓氏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福建、广东、台湾,陈、林、黄、詹较多;江浙一带,吴、顾、周、翁、童、茅较多;中原一带和东北,王、李、张、赵较多。
姓氏人口不均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确实繁杂纷复,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有许多谜等待解开。帮您寻寻根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帮您寻寻根可能每个人都想过,我为什么偏偏姓这个姓?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几乎是人人都有的愿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许多人沿历史的长河向源头上溯。可是历史之河实在太长了,许多史料失散了,许多真的与假的混在一起,难以分辨。历史它就是这样的严酷。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总有蛛丝马迹可以寻觅。下面介绍一些姓的起源,有些可能不是真正的源头,但它是历史。我们就当历史故事听听吧。
目前,中国人中姓李的人最多,大约占了汉族人口的79%。咱们就先说说李姓。
相传帝尧时,有个叫皋陶的人掌管司法,当时这种官叫大理。皋陶制定了五种刑罚,他不但善于断案,身边还有一头独角兽,这头奇兽善于辨别疑案,见到有罪的人就会用角去顶,无罪则不去碰。因为这样,皋陶处理案子从不失误。以后皋陶的子孙世代做大理,被人们称为理氏。到了商朝末年,执法不阿的理氏后人理徵,因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理徵的妻子带着幼小的儿子理利贞逃走了。母子二人无钱无食,幸好遇到一片李树林子。正当果子成熟,母子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利贞不敢再称理氏,于是改称李氏。利贞的子孙后来在周朝做了官。
如果按这个传说推算,上溯到李利贞,李姓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如果从皋陶算起,那就应该有四千年了。
到了唐朝,老李家出了皇帝,常把“李”作为奖品,赐给有功的臣子,许多不姓李的也姓了李。突厥人朱邪赤心,就受到这样的赏赐改为李国昌。以后李国昌的后代李存勖建立了五代的后唐。
王姓在诸姓中坐了第二把交椅。秦朝以前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就称为王氏。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他们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由于来源多出,所以王姓子孙众多成为大姓。
张是第三个大姓,“张”,弓长张,在古代文字中,“张”字就是一个人拉开弓准备射箭。相传五千年前,今山东西南一带有位部落首领叫少昊,少昊的儿子公子挥发明了弓,在当时弓箭是远距离兵器,是最厉害的武器,因此他被封为弓正,弓正就是专管造弓箭的官。他的子孙就以张为姓了。
另外,春秋时,有个晋国大夫解侯,字张,又称张侯,他的子孙就以字为氏,也姓了张。
刘邦手下有谋士张良,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姓姬,因谋杀秦始皇未成而被通缉,这才改姓张的,他的后代也姓张。
刘姓有三个来源。
相传帝尧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现在河北省行唐县)。夏朝孔甲时,这一支的后裔刘累曾经跟着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本事。孔甲封他为御龙氏,让他驯养四条龙。这种龙估计可能是鳄鱼。可是刘累养龙的技术并不高明,没多久就养死了一条母龙。不久,孔甲要看龙表演。本来是四条龙两两对舞,现在只剩下三条,刘累就让它们轮流上场。孔甲一看起了疑心,刘累觉出势头不对,就带着家小逃到了鲁(现在河南省鲁山县)。刘累的后代就姓了刘。
刘姓的另一支出于春秋时晋国。晋国掌政大臣赵盾派士会去秦国接晋公子雍回国继承王位。可是等秦国护送公子雍到了边境上,晋国已立了别的国君。秦国对晋国的出尔反尔十分恼火,双方就动起武来,结果秦国吃了败仗。过了好几年,士会才从秦国到晋国,但是其家人仍留在秦国,后来便称为刘氏——意思是“留”。
还有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现在河南省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姓刘。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汉朝时有不少匈奴人进入中原,也姓了刘。
陈姓是以国为姓,他们的祖先是大舜帝。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诸侯,为了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就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封地在陈(现在河南省淮阳县)。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陈姓就是陈胡公的后代。明朝的《陈氏兆祥宗谱》中记载:“盖自周武封爵之后于陈,以国而得姓。”现在淮阳仍有陈胡公祠,陈胡公墓在城东南城濠内。至今淮阳有“老陈户”的说法,现在住在淮阳的姓陈的有36万多人。1984年陈姓22世孙陈绍文回淮阳朝宗拜租,主编了《陈氏公族谱》。陈姓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传了120代。
世道沧桑,到了春秋战国,有的陈氏姓了田,有的姓了孙。田单、田横、孙武、孙膑、孙权细细排起来都是陈氏人。
还有一支陈姓南迁福建,以后散居海外,海外众多的陈姓,其祖根在大陆河南省东南部。
赵源于嬴姓,西周天子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叫造父。造父善于养马驾车。他从桃林(陕西省华山一带)选了八匹千里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穆王就用这八匹马拉着一辆华丽的车,让造父赶着,周游天下。周穆王乘着这辆车游历了许多地方,一直来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西王母在瑶池设宴,两人饮酒唱歌,穆王乐而忘返。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穆王紧急往回赶。造父驾车快马加鞭,及时赶回京城,打败了徐偃王。穆王觉得,全靠造父驾车方能及时扫平这次叛乱,就封造父在赵(现在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从此称为赵氏。造父的七世孙脱离周王投奔晋国,从此赵氏子孙世世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年,赵氏后代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国分晋,后来赵氏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孔姓来源有四支。
周灭商后,因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正直贤明,周公旦封他到宋地,主持祭祀商族祖先。微子启的后代中有一个名叫嘉的,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因战乱被杀。当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很小,由家人带着逃到鲁国。木金父长大了就以父亲的字为姓,称为孔氏,从此定居鲁国。木金父的五世孙叔梁纥是有名的大力士。有一次叔梁纥随军攻打阳(现在山东省枣庄市南),敌人先打开外城门放进部分鲁军,然后放下一道沉重的闸门,想把鲁军关闭在内外城门之间的夹道里。这时只见叔梁纥冲上前去托起闸门,把大家都救了出来。叔梁纥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妻,生下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春秋时,郑穆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喜,一个叫公子志,两个儿子全字子孔。他们的子孙都称孔氏。卫国也有一支孔氏,他们是黄帝姓子孙的后裔;春秋后期有名臣叫孔悝,是陈国大夫,他的后裔也姓孔氏。
吴源出于姬姓。周太王古公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生下个儿子叫姬昌。姬昌从小聪明过人,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父打算让小儿子季历当继承人,目的是将来再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了父亲的心思,就主动让贤,托言外出采药,却到江南一带去了。当时的江南尚未开发,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人推为君长,在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使吴成为强大的国家。后来,吴王夫差骄傲了,不听伍子胥的忠言,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吴氏。
徐姓,是伯益的后代。
伯益是大禹手下名臣,大禹王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为徐国国君。经历夏、商、周三朝,到了周穆王时,出了个徐偃王。他聪明仁爱,很得民心,在挖河时得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为是天赐祥物,便有了当天子的野心,乘周穆王西行昆仑山的机会,起兵造反。可是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日千里回到京城,点起大军。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行动这么快,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不忍心生灵涂炭,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深山中,这座山后来被称为徐山,徐州因此得名。徐偃王的后代就称为徐氏。
杨氏源出于羊舌氏。春秋时,晋献公封突为羊舌(现在山西省洪洞、沁县一带)大夫。突的子孙称为羊舌氏。春秋后期,羊舌氏被攻灭,有的子孙逃到国外,改姓羊氏。突的二儿子羊舌,字叔向,也是晋国的名臣,他的封地在杨(现在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又称为杨。杨的儿子杨食我与祁盈是好朋友,祁盈的两个家臣互换妻子取乐,祁盈把他俩抓了起来。有个大夫受了家臣的贿赂,就到晋顷公那里说祁盈私自抓人,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认为顷公处事不公,就帮助祁家杀死了那两个家臣。顷公大怒,杀死了杨食我和祁盈,收回了他们的封地。杨食我的子孙逃到华山,称为杨氏。
周氏,源自姬姓。
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立国约八百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百姓,迁到今河南省临汝县,当地百姓称周赧王为周家,周赧王的后代称为周氏。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改姓周氏。
孙氏有三个来源。
一支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弟弟被封在卫国,称为卫康叔,卫康叔的后代有个叫公子惠孙的。惠孙的孙子乙,以祖父的字为氏,就是孙氏。
另一支孙姓出自楚国。楚国的孙叔敖是个有名的贤臣。他任令尹时,在国内开发水利,教化人民,使楚国强盛起来。孙叔敖的子孙称为孙氏。
还有一支出于田氏。陈国的陈完避难逃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桓子有三个儿子。小儿子田书在齐国做大夫,因为杀敌有功,齐景公封他在乐安,赐姓孙氏。田书的孙子就是著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兵法家孙子——孙武,孙子的孙子孙膑也是著名的兵法家。
孟,就是“第一”的意思,古人把老大称孟,老二称为仲,老三称为叔,老四称为季。长子、长女往往称孟什么。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7:09:46
--
中外关系史 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庆父接连杀死了两个国君,被愤怒的臣民赶出鲁国,逃到莒国。可是莒国国君不愿收留庆父。庆父走到边境时,先派公子渔去向莒国大夫季友请求宽恕。季友对公子渔说:“如果庆父愿意自杀,那么我可以让他的子孙继承他的禄位;否则的话,就要把他全家都赶出鲁国。”公子渔一路哭着回来了,庆父远远地听到他的哭声,知道已无希望,就自杀了。庆父死后,季友便让庆父的儿子公孙继承禄位。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又称孟孙氏。孟孙氏后来简称为孟氏。
何姓本是韩姓。秦灭六国以后,韩国贵族韩氏子孙散流各地,有一支居住在江淮一带。当地方言把“韩”读成“何”,后来这支韩氏人就变成了何姓。
周武王封叔姬仲在东虢(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周平王时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郑武公有功,平王就又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日益强大的楚国借这件事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害怕了,只好找来东虢仲的后人姬序,把他封在北虢(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因为郭、虢二字古代同音,号称郭公。公元前652年,晋国把贵重的礼品送给虞国,要求允许晋军穿过虞国去攻打虢国。当时宫之奇劝告虞国国君说:“虢、虞两国就像人的牙齿和嘴唇的关系一样,俗语说唇亡齿寒。虢国灭亡了,虞国能单独存在吗?”可是鬼迷心窍的虞君,哪里听得进去,竟让晋军过境去打虢国。虢国灭亡了,晋军在回师时灭了虞国。虢国灭了,子孙因姬序称郭公,而姓郭。
方姓是这样来的。
周宣王时,东南的部族不听从号令,周宣王便派大臣方叔率领大军去征讨。他曾奉命征伐淮夷,由于方叔指挥得当,斩杀和俘获了不少敌人,立下大功。他还领兵打退了北方的猃狁的侵扰,又率兵三千进攻荆国,这一次势如破竹,一路取胜,很快迫使荆人投降。为了表彰方叔的功劳,周宣王赐他的子孙以方为姓。
傅姓在商朝就有了。
武丁是商朝最有雄心的君王,他决心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起来,可是满朝文武中,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武丁忧心忡忡。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有神人带一个囚徒模样的人,那人背有点儿驼,身穿粗麻布衣服,胳膊上被拴着绳索。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立即请人画了那人的像,令人按画像四处寻访。终于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这个人,他名叫说(yuè),正和囚徒在一起修路。带到朝中一看,与梦中那人一模一样。武丁便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他说得头头是道。武丁听得高兴,当即任命他做宰相。由于他在是傅这个地方被发现的,人们称他为傅说。傅说执政后,果然天下大治。傅说的后代便以傅为姓。
高姓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Xī)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因为立下了这样的大功,齐桓公就赐以祖父的名为姓氏,并封卢邑给他。
姜姓源出春秋时代齐国的创立者姜子牙。
所说的“炎黄子孙”,“黄”就是黄帝,“炎”指的是炎帝神农氏。姜姓正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姜是由于炎帝的出生地姜水而得姓的。实际上,神农氏的后代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不仅只姓姜的这一支。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分出齐、甫、申、吕、纪、许、田、向、芮等姓氏。
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大,面对强秦诸侯列国全无可奈何,而赵国有个名将叫赵奢,却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因胜秦有功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据说,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马服”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
齐姓源自春秋战国的齐国,《姓纂》一书上指出:“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营邱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族略》上也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公子,字石,又称石。石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合谋刺杀了卫桓公。石却帮助别人设计将自己的儿子捉住并处死。石大义灭亲的故事后来被传为美谈。他的后人世代以石为氏。
后来有一些少数民族也加入石氏的队伍,有西南的夷人,有西北的羯族人,还有张、冉、娄等氏改姓石。
朱一直就是南方的大姓。古时候的吴郡(现在江苏苏州一带),朱姓人家历来都是当地的望族。根据《姓纂》记载,朱姓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后代曹挟,在周武王时被封在“邾”这个地方。邾亦称“邾娄”,后来改称为邹,大致是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邾国后来被楚宣王所灭,曹挟的子孙就去掉了“邾”字右边的“”,单单留下左边的“朱”字,成为朱氏。海外华人陈林多——历史之谜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海外华人陈林多——历史之谜这几年,不少国家都出现了寻根热,缅怀先祖,寻找故乡。流寓海外的炎黄子孙隔着茫茫大海,遥望神州,他们想,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根在哪里?只回答中国、炎黄,是不能让那些海外赤子满意的。他们想知道,自己的故乡是何州何县,自己的先祖到底是谁。历史学家挺身而出,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依靠的正是姓名这把钥匙。
“张王李赵遍地流(刘)”,这话的意思是说,汉族人中张、王、李、赵、刘,这几个姓人口最多,排在最前面。但是在海外侨胞和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居民中却不是这样,陈、林、黄这三个姓人口占了多数,据中国台湾省1978年统计,人口最多的10个姓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这真是个谜。通过一番考证,历史学家解开了这个谜,也为海外华人做了满意的回答。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经在广东、福建一带设置了郡县,实施了有效管理,但是,这时候闽广一带人口极少,居民以少数民族越人为主。直到汉代这里仍然是很少开发的处女地。
西晋时,王朝内部发生了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由于战乱,中原人口大批迁徙到东南沿海地区。就是在这个时候,今河南固始县的陈、林、黄、郑、詹、丘、何、胡八姓中的一部分,举家迁入福建中部。当时的福建是少数民族闽越人的居住地,人口很少,生产落后。这八姓人给当地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为开发福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高宗时,朝廷派河南省固始人陈政率军入闽,平定战乱,随后又命陈政的弟弟陈敷、陈敏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增援。朝廷派固始人入闽是考虑到了两地人原来就有的宗亲关系。战争之后,这些军人大部分都留居福建,加入福建的开发者队伍。陈政因劳瘁身亡后,其子陈元光带军队,并上书奏请设置漳州。至今,陈元光还被当地人民尊为“开漳圣王”。后来,漳州的移民在各地为陈元光设立神庙,奉之为守护神,光是台湾省就建立了庙宇50多座。
1953年,台湾省进行了一次户口统计,户数在五百以上的一百个姓中,有63个姓的族谱记载着其先祖来自河南固始县,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先就是从固始县入闽的。由于晋、唐两朝固始人大规模的入闽,福建省逐渐繁荣起来,因为气候适宜,人少地多,物产丰富,这些姓的人口也繁衍很快,因为这些人,特别是陈、林等姓人,是入闽的领导者,在当地政治、经济地位优越,所以人丁昌盛,即使后来大量内地人移入,也不能取代他们的优势。以后福建人又向广东、台湾移民,再由台湾、广东向东南亚、美洲迁移,形成了海外华人中陈、林、黄几个姓人特别多的局面。
上面的事,告诉我们:姓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现在苏州、杭州一带古称吴越,在春秋时,吴、越是两个强大的国家。依史书记载,吴、越与中原各诸侯国同是炎黄子孙,但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吴、越的主要居民是越族,与现在西南、东南各省区的少数民族为同一族属。他们对吴王和越王的名进行了研究。吴王中有个叫寿梦的,他的名又被写成孰姑、祝梦、乘诸。郭沫若认为,这是一个人名的音译的不同写法,由此证明,吴人的语言与中原不是同一系统。语言不同是民族不同的主要标志。越国的国王名是允常、勾践、鹿郢、不寿、朱勾、翳、诸咎、错枝、无余之、无。用汉语解释,这些国王的名都说不出有什么含义,只是中原语言音译,其中“朱”、“无”、“诸”、“鹿”音相近,是加在人名前的虚词,实为一个音的不同译写。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东南地区已经具有了和中原一样发达的文化,但这种文化与中原大不相同。由此看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支源的,汉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有些民族没有文字,即使有文字也不可能保留古代社会的全貌,但有些人的姓名可以名垂千古,在人们口中世代相传。这些姓名告诉我们一些古代的事情。
传说第一个到怒江的傈僳人叫瓜木比,“瓜”是荞麦的意思,“木比”是大胡子的意思,“瓜木比”就是“荞胡子”的意思。可以看出,种植荞麦是傈僳族古代农业的重要部分。现在知道景颇族最古老的人名中有梅何、梅普、梅掌,“梅”景颇语是芋头,这三个人名的意思分别是:栽芋、犁芋、整理芋墒。这说明在很久以前景颇人就掌握了种植芋头的方法。
我国姓名学家袁义达发现,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村子大都姓“姒”。“姒”是传说中大禹的姓,但后来渐渐这个姓的少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姓了。在这个村子发现了“姒”姓,给研究人员很大惊喜,后来,人们果然在当地发现了大禹的墓。
彝族历史上称爨人。汉魏时期,西南地区出现了汉族大姓的统治,爨是从中原迁到现在川滇边境的汉族大姓。晋代以后,中央鞭长莫及,爨氏成为滇池一带、红河两岸的实际统治者,因此这一带的居民被称为爨人。由姓氏到族称的演变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早在15世纪初就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及其随员的足迹由南洋群岛、波斯湾、红海直到非洲东海岸。五百多年过去了,除了书上的文字记载,还有什么能证实郑和的远航呢?时间流逝了,可是郑和的名字却留在了他去过的土地上。在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北部,有个村落依当地人发音是“郑和屯”,那里的居民身材、脸型与周围的黑种人略有不同,更像中国人。据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有一些人员留在了途中。“郑和屯”可能就是这些人留下的地名。
人名还能为我们提供许多中外关系史的资料。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日本的历史学家通过人名的研究,竟在日本发现了孟子的后裔。日本江户时代的1702年,有47名武士为藩主剖腹自杀,其中有一位叫武林唯七隆重的,就是中国人,而且是孟子的后代。日本学者研究了武林唯七隆重后人保存的家谱,与武林唯七隆重祖父的墓碑对照,证实了武林唯七隆重的祖父武林治庵本是明朝杭州人,在明朝军队与日本丰臣秀吉的军队作战时,被俘到日本。他原姓孟,是孟子的第61代孙。到日本后,为了不忘家乡,就用杭州的别称武林作为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现在日本南部有彭城、颍川、清川、河间等姓,这些姓都是中国古地名,是中国人到日本后以地名为姓,这些姓的人都具有中国血统。
山东德州有许多安姓居民,这是因为明朝永乐年间,三位菲律宾苏禄国王来华,有一位在回国途中病逝于当地。于是有两位王子留下来为父王守灵,其中一个王子名收安都鲁,他的后代就延续下来了,以安为姓。
因为各民族使用姓名习惯不同,追根溯源能确定民族的来源和人的族属。
在欧洲,匈牙利是个特殊的民族,匈牙利人的语言与欧洲印欧语系的斯拉夫、日耳曼、拉丁三大语族大相径庭,匈牙利人的体貌也与周围民族不同。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民族相比,身材较矮,卷发和金发较少。有人认为匈牙利人是从东方亚洲迁移来的匈奴人的后裔。匈牙利人的姓名结构也和西方不一样,欧美各国人都是名在前姓在后,可是匈牙利人则是姓在前名在后,与中国人顺序相同。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7:10:10
--
利用姓名研究历史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以他的《聊斋志异》享誉世界。有人说他是女真人,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回族人。历史学家查证出,蒲姓是宋代来自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他们与中国各族人通婚后,成为回族的主要成分。蒲是回族人采用的汉族式姓氏。蒲松龄是回族人的可能性较大。
利用姓名研究历史成就最大、用力最多的是19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享利·摩尔根。摩尔根用毕生精力致力于印地安人社会考察研究工作,他常年生活在印地安人中,被印地安人收纳为氏族成员。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通过氏族名称、命名方式、亲属称谓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氏族公社时代人类社会的图画。特别应提出的是,他用专门篇幅写了“中国人的百姓”、“中国人的九族”。马克思曾研究过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并留下了著作《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恩格斯继承马克思主义遗志,写出了伟大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姓氏分布有规律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姓氏分布有规律这里说的姓氏分布,只是指我国汉族的姓。虽然说“张王李赵遍地流(刘)”,但这只是指全国而言,在某一地区并不一定是这样,越是小范围,越是封闭地区,姓氏越显示出独特性。因中国农村过去多是聚族而居,在某一村庄里,可能一个张王李赵都没有,而高家庄,差不多全是姓高,马家河子,基本上是姓马的。从全国来说,这样的姓氏分布不平衡,也是可以看出来的。比如,华侨中人口最多的姓就不是张王李赵刘,陈姓、林姓占很大的优势。南方与北方姓氏也是有差异的,江南顾、吴、翁、章、徐、罗明显高于北方。浙江绍兴章、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以上海为例。根据1995年上半年对全市每个区县的抽样调查,上海人口最多的四个姓是张、陈、王、李。而全国的四大姓氏是李、王、张、刘。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李姓是北方地区特大姓氏,而陈姓是南方的特大姓氏。上海人数最多的十个大姓,除上述4个姓氏外,顺次排列是:朱、徐、周、黄、吴、陆,而全国5至10位大姓则是陈、杨、赵、黄、周、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上海人口的来源。上海本是个小城镇,近代一下子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其人口来自天南海北,但主要来源还是附近的江苏省、浙江省,再加上上海本地人,这3种人口约占90%以上。其次才是安徽、福建、广东、山东等地;来自东北、西北地区的人很少。因此,上海的姓氏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传统南方姓氏文化的特点,除了外来的陈姓,朱、徐、陆、沈、顾等姓可以说是江南的土著。
姓氏分布的不平衡,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汉族的形成与发展,其实是向四边不断地迁移,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外族基因不断地流入,不同地区文化的互动过程。汉族在迁移和进化的过程中,北方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羌、蒙古等属北蒙古人种的民族;两广、闽台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越、交趾等民族。北方地形平坦,利于车马人群迁移容易,人群间的同化和语言统一要比南方地区快;南方丘陵起伏,地形复杂,气候多雨,人群迁移困难,人群间的同化时间长,互相交往困难,造成地理上的隔离状态,语言变化很大,形成无数的“族群岛”。
汉朝的建立标志了汉民族的形成。汉族人口从西汉初的3000多万,发展到明朝末的1亿,再发展到清朝道光年间的4亿,最终发展到今天的13亿。汉族姓氏数目由西汉初的1800多种,增加到明末的2200多种,再增加到清朝道光年间的2800多种,最终增加到今天的3500余种。这一过程,就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
从汉朝开始,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有五次,汉姓也发生了五次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汉朝共历422年。这时期的汉族所融合的周边民族的数目和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是汉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融入汉族的外民族包括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乌孙,东北的高丽、扶余、貊、沃沮,东南的东越、闽越、山越、西瓯,南方的南越、骆越、南蛮、交趾,西北的大月氏、羌、西域等。周边的民族不断进入中原,与汉人通婚和杂居,有的部分进入中原被汉化,有的则是整个民族成为汉族。
两晋南北朝是汉族第二次大融合时期,西晋以后,匈奴、羯、氐、羌、鲜卑在北方先后建立了16个王国。南北朝时,北方几乎为鲜卑族所统治,北魏孝文帝下令全部鲜卑族所统领的各姓部落一律改为汉姓,北方地区的汉族一下子就融入了大量的外族成员。除此之外加入的民族还有北方的高丽、扶余、乌丸、柔然,西域的昭武九姓、龟兹、于阗、疏勒、车师、吐火罗,南方的巴、獠、狸、蛮、奚、濮等族。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中原汉族也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成为当地的大姓,著名大姓陈、林、黄等姓就是在这一时期南迁的。北方地区涌入了大量的鲜卑等族人,与当地汉人混居,形成新的华北地区的汉族和产生了一批新的汉姓。
汉族第三次大融合时期是在唐宋,唐朝推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外族与汉族通婚十分普遍,从而加速了外族汉化的速度。这个时期融入的外族有北方的疏勒、突厥、回纥、薛延陀、黠戛斯,西部的吐蕃、吐谷浑、羌及西域诸国,东北的高丽、百济、新罗、渤海、沃沮、契丹、奚,南方的南蛮、乌蛮、白蛮等族。中原百姓几次南下大迁移,集会江南,开发闽粤,在岭南形成了汉族一个分支——客家人。南宋时,经济、政治中心移到江南,南方人口剧增,密度首次超过北方中原地区。从此以后,汉族姓氏在南方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大姓望族。
元代中国姓氏又是一次大变革,这次中国吸纳了来自遥远的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各族。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钦察人、康里人、畏吾儿人等新鲜血液进入中原,同时,西夏、高丽、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安南、大理等少数民族也从原住地散居到全国各地,与汉人杂居,最终多数融入到汉族之中,这是汉民族的第四次大融合。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成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汉族遭到了从未有过的虐待和屠杀,人口急剧地减少。宋金时期全国人口已达1亿,而元朝初期的全国人口仅剩5500余万。后来元朝统治者逐渐恢复生产,人口逐渐增加,到元顺帝时为元朝的人口顶峰时期,人口才不过8700万。当时汉族的张、王、李、赵、刘五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元宰相伯颜曾一再建议杀灭汉人五大姓,所幸元顺帝没有允准。元末天下再一次大乱,群雄纷争。明初的人口再一次减少到6000万,汉姓的数目达到2000个左右。
清朝是汉族第五次大融合时期。清朝采取民族和睦政策,发展农业,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全国人口从清初的8000多万,到清道光年间人口达到4亿。清朝期间,北方地区的满、蒙以及东北地区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纷纷改用汉姓,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清政府的“改土归流”的政策之下,纷纷采用汉姓。各地汉化的速度加快,中国姓氏再一次获得了扩充,姓氏数目达到2800余个。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正式称为“中华民族”。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国土上的56个民族,各族之间平等友好相处,互相自由通婚。汉字是全国的通用文字,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人使用汉姓。目前正在使用的汉姓有3500个左右。
上面说的民族迁移,大多是以姓氏为单位的,这与现在一人一户的迁移不同。因为是整个家族的迁移,姓的分布也就出现了流动,也就有规律可循了。
经过多年的迁移,至宋代姓的分布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南北差异。
据袁义达教授的研究,宋朝的姓氏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大区域:现在南部的广东、福建为一区,北部的14个省为又一区。这两区域间的遗传距离十分大。北部14个省又明显地划分为两块,其中浙江、江苏、江西和安徽四省形成了东南地区人群,其聚类的顺序反映了古吴越民族与中原地区南下人群混合的历史痕迹。剩下的10省进一步可划分成两块,其中湖南和广西两省组合在一起,在宋朝时该地区是一块很荒凉的“蛮”地,其余的8个省包括了全部北方省份和西南省份,其特点是,北方省区和西北省区的人群之间的姓氏遗传距离都较小,反映了该地区人群经历了长期频繁的迁移、混居和融合,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北方人群。而西南省份的人群在历史上一直主要与北方省份进行人群交流,四川、贵州和云南的姓氏与北方基本相同。
自宋代形成的姓氏分布差异,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汉族的南北两大人群的异源性,以及明显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一带。29个省市区分为南北两大块:南方汉族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省一区(包括香港、澳门)。北方地区的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河北、北京、天津、以及山东和河南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都聚集在一起。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新疆聚在一起。安徽的姓氏分布表明其属于北方,但又接近长江流域的省份,所以安徽最后与北方的省份聚类。长江中上游的省份湖北、四川、湖南、贵州、江西、云南先后聚类在一起,形成一个亚群体,然后与北方的人群聚类。东部的浙江、江苏、上海聚类在一起,与南方的群体有一定的渊源,但几千年的进化使这一地区的人群更接近北方,所以最终与北方地区聚类。青海最后与北方聚类在一起,而不是先与陕甘宁聚类,这可能与青海的姓氏样本有关,青海的抽样点为西宁,西宁为解放后东部移民大西北的主要地区,所得到的样本可能为原先的上海和江苏地区的移民。
袁义达的研究表明,我国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地域分界线是武夷山和南岭,而不是长江。
中国古代婚姻半径较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极易形成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这又反映了另一个重要的现象: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
赵姓是一个北方大姓。在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赵姓比例可以高达5%到6%,但在更多的地方,赵姓都是在3%、4%左右,比如在首都北京赵占总人口的29%左右,与杨、陈相当,为北京第五大姓。在长江以南,赵姓仅仅在四川、浙江的一些地区分布多些,如浙江诸暨,而在福建、台湾,赵姓比例只有04%。
陈姓在广东占9%,甚至更高,在湛江市区,陈姓比例甚至高达14%,虽然川、渝、云、贵、湘、赣、鄂等省市陈姓也是大姓,但比例远比华南、东南低,约在4%到5%左右。过了淮河特别是黄河以北,陈姓比例下降到3%到25%左右。
黄姓也是南方的大姓,在广东、福建、台湾、广西、香港、海南都是第三大姓,比例在6%到7%之间,但过了黄河就不多了。在山西、河北的一些县志里,黄姓只占02%、05%,甚至更低,可以说,当今中国黄姓四分之三都在长江以南。
林姓是极为典型的南方大姓,我国林姓总人口约在1600万。闽方言区的福建、台湾、广东潮汕地区就占去了500多万人,即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北方地区并不很多。
朱、沈、顾、陆、徐、钱、俞、蒋等都是江浙地区相对常见的姓,占人口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徐、朱、沈分别是上海的第五、六、八位大姓。东北人中曲姓不少,但出了东北,曲姓就相对少了很多。于姓在东北人的比例也比全国高。大部分熊姓都是江西人、湖南人。罗姓以湖南居多,韦姓以广西居多,马姓以西北居多。
研究姓氏的分布,对探究我国历史、文化,揭示我国人口遗传密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三国人为什么都是单字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三国人为什么都是单字名?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7:29:50
--
改名风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个人名。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跟一二三四一个意思。
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
魏晋南北朝还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北方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一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自身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在唐诗标题中就能见到:元二、卫八处士、张十八员外、刘十九、丘二十二员外,公孙大娘、黄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起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们全用的是汉族姓。许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赐给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爱用排行称呼,民间取名也常用数字,如一个人名“四六”,原来是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我国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金代的兀术,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时,也有一些汉族人取了少数民族名。
现代人名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山西大学利用计算机对全国7个地区的人名用字作了统计,女性人名用字频率最高的四个字分别是:
北京淑、秀、英、玉
上海英、华、芳、明
辽宁玉、桂、英、华
陕西英、芳、秀、玉
四川华、秀、英、明
广东亚、英、华、明
福建丽、秀、华、明
新中国之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六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而1949年到“文革”则是:华、英、玉、明、秀、国。“文革”中是:红、华、军、文、英、明,“文革”后却成了:华、丽、春、小、燕、红。从人名用字的变化,完全可以看出社会的变革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唐朝人不敢吃鲤鱼——谈避讳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唐朝人不敢吃鲤鱼——谈避讳大鲤鱼,多么诱人的美味,可是唐朝人愣是不敢吃。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上有这些记载:唐朝法律规定,鲤鱼不能叫鲤鱼,不许吃,捕获后必须放回水中;出售鲤鱼者要挨60板子。这真是怪事一桩。
原来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吃“鲤”等于吃“李”,当然吃不得。这叫犯了讳。
欧美国家将以人名做其他事物的称谓当做一种荣耀,而中国古代却反其道而行之,有一种不许提某些人姓名的避讳制度。
避讳,虽然不算是我国的“特产”,但是中国封建专制使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谓避讳就是,臣民不能直呼也不能写皇帝和官吏的名字,后人也不能直写长辈的名字,尤其是皇帝的名字,更是谁也碰不得。谁违反了这个制度,就是犯下了大不敬的罪,是属于“十恶不赦”之一,重者要杀头问斩。帝王、官长、先辈的名字不能用,这叫做避嫌名。如果要是遇到这些字了,必须改用别的字,或者用同义词代替,或者减少笔画。例如,隋文帝杨坚,他爹叫杨忠,隋朝不但避讳“忠”字,因“中”与“忠”同音,也得避讳。凡“中”皆改为“内”,中书省改为内史,中牟县改为内牟县。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遇到“渊”字要改用“泉”、“深”等同义词代替;清朝雍正皇帝名叫“胤”,江苏省有个仪真县,就改名为仪征县。
避讳制度,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秦始皇的父亲名叫子楚,秦国人就把楚国叫做荆国。“正”与秦始皇嬴政的“政”同音,为了避讳,始皇下令全国,把“正”念成“正(zhēng)月”,不读“正(zhèng)月”,从此一直把正月念成“正(zhēng)月”。楚霸王项羽名籍,籍姓只好改为席;汉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汉朝是避讳制度大兴时期。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论语》中有“何必去父母之邦”,变成了“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叫刘恒,春秋时齐国有个田恒,这会儿改写成了“田常”;北岳恒山,在《史记》中称为“常山”;奔月的嫦娥,本来叫娥,因“”与“恒”同音,才变成了“嫦娥”。因为西汉元帝叫刘,姓的改成姓盛。现在山东省有个寿张县,这个县本来叫寿良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叔叔叫刘良,为了避讳“良”字,改成了“寿张”。山东省有名的微山湖,得名于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微子启是有名的贤臣,因为汉景帝叫刘启,微子启只好叫微子开了。东汉以前没有姓严的,只有姓庄的。到了东汉明帝时,因明帝叫刘庄,庄不能姓了,改成严姓了。到了三国时,有的严姓又恢复了姓庄,有的继续姓严,结果出现庄、严两姓。“庄”、“严”同义,庄、严两家也是一脉相承。
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当了皇帝,追尊他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令天下避“师”字之讳,姓师的倒了霉,只好减笔画改为“帅”。后来帅姓有的恢复了师姓,有的沿用帅姓,成了师、帅两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姓庆的为了避讳,如法炮制,找个同义词“贺”,改成姓贺,庆、贺本来也是一家子。为了避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讳,将昭阳县改为邵阳县。王嫱,字昭君,就是《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改为明君、明妃。古城南京三国时叫建邺,为了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才改成建康的。
唐朝,不但不能吃鲤鱼,还不能提“虎”字。江南人有一种大便器叫马子、马桶,其实这种东西古已有之,汉朝人叫“虎子”。到了唐朝不行了,避“虎”字,没办法,改为“马子”。都怨唐太祖的爹叫李虎。
武则天当上女皇帝,造出十几个怪字,她给自己起个名叫“”(读zhào,照),这个“”就是她造出来的。为了避她的名讳“诏书”改称为“制书”。
唐以后是五代十国,北方是五个暂短的小王朝,南方是十个割据的小国。短则短矣,小则小矣,避讳却是必不可少的。
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个闽国,“沈”与“审”同音,福建的沈姓为了避王审知的名讳,而改姓尤。
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伯,身在楚营心在汉,替刘邦办了不少事,刘邦当上了皇帝,不忘他的功劳,赐他姓刘。五代时他的后代子孙,因“刘”、“”同音,为避吴越王钱的名讳,去掉“刘”的卯头刀旁,改姓为金。
那时候,对违反避讳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唐律疏议》规定,故意直呼皇帝名字的就是犯了“大不敬”罪,算是不赦的“十恶”之条,哪怕是无意也决不宽大。避讳制度在宋朝达到了极点,玄、朗、敬、镜、弘、殷、匡、胤、义、祯、通等字全要回避,而且国家有明确的规定,违者处以重刑。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和尚,因此连“僧”字也避;他又是被称为贼的起义军首领,连“贼”字也避。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写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本是给皇上打溜须,没想到,朱元璋勃然大怒:“生者僧也,以为我从释氏也,光则摩顶也,则字音近于贼也,罪坐不敬。”这么的,学府教授的头不与身体相连了。
北宋有个大臣,叫文彦博,祖上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在后晋做官,后晋高祖是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敬”字犯了讳。当时有规定“为了避讳,敬字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文彦博的曾祖父姓了文。可没多久,后晋为后汉所灭,上来的皇帝叫刘知远,姓敬的不存在避讳问题了,又都恢复敬姓。可过了十多年工夫,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的爷爷名叫“敬”,这样姓敬的又犯了讳,只好再次姓文。
无独有偶,勾姓有好几千年了,到了赵构当皇帝时,因当时“勾”与“构”同音,为了避赵构的名,有的改姓钩,有的改姓苟。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7:40:49
--
封建礼教走上极端 宋朝,封建礼教走上极端,开始避孔子讳。凡遇“孔丘”,就读“某某”,单遇“丘”,则读成“区(ōu欧)”或“休”。
元朝皇帝是蒙古人,不大讲这套,元代避讳不严格。
明代的“十三陵”原来选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永乐帝大怒,皇帝姓朱,猪进了屠家,那还得了,这叫犯了地讳。后来,足足用了两年,才选好了“十三陵”的位置。正德皇帝朱厚照干得更绝:不许百姓养猪。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存产者,竟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朱厚照禁止养猪理由有二:第一,“猪”与皇帝同姓,要避讳;第二,朱厚照生于辛亥年,属猪。这一弄,株连到猪,全国的猪差点儿绝种。第二年清明祭祖,一时竟找不到猪。以后由于大臣们婉言劝谏,朱厚照也自觉过分,才废除这道叫人哭笑不得的禁令。
满清进关以后,也学起了避讳来。康熙皇帝叫玄烨,凡是“玄”字都要改为“元”,“烨”字改为“煜”。玄鸟成了元鸟,玄黄成了元黄,玄孙成了元孙。到了雍正、乾隆,变本加厉,因而构成的文字狱例子很多。为了避孔子名讳,雍正时明确规定“凡系地名,改丘为邱”。从此才有了个“邱”字。
吴三桂在云南称帝没几天,就搞出了一套避讳制度。“三”改为“叁”,“桂”改为“贵”。桂林改成了“建林”,桂阳改成了南平州,桂东改成了义昌县。离他的地盘很远的襄阳,也因他爹叫吴襄,而改成了汉南府。
乾隆时,江西举人王锡侯编《字贯》一书。巡抚海成发现书中竟直书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心中窃喜,赶紧上告皇上,想弄个检举有功。没想到,乾隆不仅下令斩了王锡侯及其子孙,连海成巡抚也以未能明言《字贯》凡例中的“大逆不法,罪不容诛”之罪,革职查办,最后判了斩刑缓期执行。这事连海成的上司两江总督、江西布政史、按察史等也受了株连。
农民起义建立的太平天国,竟然也讲起了避讳,而且既繁琐又严格。为避上帝称号,上海改为尚海;为避北王韦昌辉的名讳,武昌改成了武(读qiāng)。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把避讳制度坚持到了最后,而且影响到了外国人。东京的一位名叫师广信子的针灸师,看了《末代皇帝》后,将一份书帖向报社公开。这份书帖上写着“广濑义忠第三女,赐名信子。宣统御笔”。上面还盖着皇帝的大印。这是一份命名书,是1931年溥仪写给师广信子的,当时师广信子叫广濑宣子。宣子的父亲是日本驻天津商社的职员,溥仪向他学打高尔夫球。溥仪感到宣子的名字与他的宣统相讳,就给她改名为“信子”,并写了这份命名书。广濑信子结婚后,依日本习惯改从夫姓,变成了师广信子。
以上所举的是“避君讳”的例子。封建地方长官,在自己统治的范围内,也大施淫威,不许冒犯自己的名字。
有句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登的州官,他规定谁要冒犯了他的名字,就要受刑罚,遭鞭打。因为王登的“登”与“灯”同音,谁也不敢说“灯”,只好把灯叫做火。元宵节到了,官府贴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天”。百姓看了说:“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在有些文人中,还讲究避家讳。
宋朝有个叫徐秋的人,因为父亲名“石”,他终身不用石器,出门不走石路,要人背着他过石桥。
杜甫的母亲名叫海棠,因此杜甫的诗中不写海棠。
苏轼的祖父名叫序。苏轼为别人的文章作序时,从来不写“序”,而把序叫成叙。苏轼的父亲苏洵则把“序”写成“引”。在苏洵的文章里竟找不到一个“序”字。《淮南子》的编者刘安的父亲叫刘长,《淮南子》中的“长”都写成“修”。
有个叫钱良臣的州官,教儿子读《孟子》。儿子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这句话时,怕读出“良臣”二字,犯了父亲的名讳,挨板子打,读成“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老子死去活来。某君父名阿谷。一天,读《四书》,遇上“旧谷既没,新谷已登”一句,无可奈何,只得高声诵曰:“旧爹既没,新爹已登”。
五代时冯道的学生读《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之句,因为要避冯道的讳,念成“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唐朝诗人李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应当避讳。有人说他不应参加进士考试,为此韩愈写了一篇《讳辩》,批驳这种谬论。可是才子李贺竟终生未中进士。
避讳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疽痈,给当时人们造成很大的不便,而且给中国文化造成极大的混乱,时至今日我们还深受其害。
因为多数避讳用字,同是一本书,印刷时间不同,用字也不一样。这本书避这个字,重印后又改成那个字,读起来非常困难。让人摸不着头脑。
“昏”字,本来上边是“民”,下边是“日”,为了避李世民的“民”字,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有个成语“皮里阳秋”,从字面看,真不知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成语原来是“皮里春秋”。《春秋》是古代有名的历史书。皮里春秋意思是:肚皮里有本《春秋》,比喻表面不作评论,可是内心自有褒贬。到了晋朝出的书变成皮里阳秋,就因为皇帝的一个老婆名叫什么春。
五岳之中的北岳恒山,到汉文帝时叫常山,南北朝时又叫恒山,唐玄宗时又改成常山,唐肃宗又改成恒山。七改八改,使人莫衷一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原本叫启蛰,是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称的;野鸡本叫雉,汉高祖吕后取雉为名,于是才有野鸡一说。
为了让人们弄清复杂的避讳用字,著名史学家陈垣写了一本书,叫《史讳举例》,书中详细列举各朝各代避讳用字,想读古书的真得先看看这本书。
为什么会出现避讳这种制度呢?
《封神演义》中有一个张桂芳,他与别人交战时,必要来将先通报名字,动手的时候,大叫一声:“×××还不下马,更待何时!”对面那位就会啪地一下跌下马来。这个故事反映了,在古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能力低下,认为名字与人体或灵魂有神秘不可测的联系,提到名字会产生一种力量,给人一定的伤害。现在有一些少数民族,如北美的因纽特人仍有这种认为。因此产生了不提尊长者名字的习俗。这种习俗发展而成了对尊长者的礼貌行为。在东印度群岛,没人肯讲出自己的名字,问尊姓大名,得通过第三者才行。美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对这种现象作了解释:“在这些未开化民族的人们看来,一个人从自己嘴里说出自己的名字,就是从自己身上吐出一部分自我,如果养成不知节制地夸谈自己名字的习惯,必将吐尽了自己的精力,毁了自身的健康,终落得体质衰弱,疾病羸瘦的境遇。然而,名字若由别人说出,便同自己没有血肉相关的联系,不会因此而造成什么危害。”智利某部落的人相信,如果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就不能长大,身材就总是那么矮小。在印尼的巽他群岛,居民认为,如果某种庄稼歉收,那一定是田主没有留心说出了自己父母的名字。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人没有姓,他们的名字几乎都是从表示一般事物行为或性质的日常生活用语中选取的,如树木、花草等等,一旦某种花草被部落酋长相中,取为名字,这个词就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不得随意滥用。
古代希腊,祭司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名字是受法律保护的,许多祭司的名字被刻在铜牌或铅牌上扔进海底,将名字秘密地藏起来。
中国的避讳制度,就是原始人对名字的种族认识的发展。叙叙家谱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叙叙家谱小孩子常常会问:爷爷的爸爸是谁,爷爷的爷爷又是谁,一直问得大人回答不上来,而他们对大人的回答永远不能满意。这说明了,人从小就有寻根溯源的愿望,也可以说寻根问源是人类的天性。家谱产生的初始,就是为了满足这一愿望。
家谱又叫族谱、字谱、家乘、谱牒、宗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应用文体,是记载家族世系的档案。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与正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牒谱学十分发达,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西汉之前就已经有家谱了,那么,家谱的历史就有两千年以上了。
其实在原始社会就有口头传诵的家谱,在有文字之前,人们已经在口头传诵着自己家族、部落的先人世系了。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史诗,这些史诗就是这种口头传诵的世系和事迹,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家谱。最早的家谱是与文学、艺术连在一起的,通过演唱、歌舞,使家族历史世代相传。鄂伦春族跳的“依和那仁”,就是叙述家族史的舞蹈。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是欧洲氏族公社解体的记录,其中的诸神故事,就是经过加工的家谱。我国史书中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黄帝生青阳、昌意,昌意生高阳(颛顼),高阳生穷蝉,这些都是文字产生前,人们口头传诵下来的,已经是家谱的雏形了。
除了满足人们对远古的探求欲望,家谱的重要意义是“明世系,列支派,定尊卑,正人伦”。
最初的家谱范围很狭窄,只限于一族一支内部,而且平时秘不示人,多珍藏于宗祠和族长手中,也可以说,家谱是发行量最少的书。虽然发行量小,但种类却是最多的。从前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有的渊远流长,脉络清晰;有的时断时续,明灭可见;有的分枝歧出,枝叶繁茂;有的卷帙浩繁,有的文辞简约。到底有多少家谱,谁也没法说清。
富裕家庭的家谱形式为谱书,贫困的家庭则多为谱单。完整的家谱中内容一般包括:谱序、族源、世系表、移驻、家训、恩绩录、官绩表、祠宇、墓图、先世考、轶文、先人遗著名篇、列传等。谱单则比较简单,多是用宣纸、高丽纸、黄绸、白布书写的表格,其目的就是易于保存,易于收藏,使用方便。过去,每逢祭日,属于同家族的人便将家谱从祖宗匣中请出来,供在桌上,全家跪拜,以示不忘祖宗,祈求祖宗保佑。祭祖对孩子们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魏晋至唐代的家谱内容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首先是祖先的姓名,包括字、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生卒年、婚姻状况、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入官、婚配的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地望、家世、官爵和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比较详尽。
浙江长兴县梅山镇尚儒村的王家老宅,王姓“德”字辈后人王其大家中藏有八大卷《尚儒王氏宗谱》,这部家谱是64年前重修的,是“三槐堂”本。“三槐堂”王氏宗谱从传说的尧帝时的后稷开始,代代相传,至今已有约4500年,共达140多代。《怀宁马氏家谱》是目前所知中国回族历史上记事最早、最为完整的中原回族望族家谱。该谱创修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成书于成化七年,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新修谱牒始告完成。谱牒以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奉召入华修《应天历》的西域穆斯林天文学家马依泽为始祖记事。重修本为木刻本,共16卷,70余万字,近2000页,重修本共印行83部。这部家谱是研究我国回族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亚洲史的重要文献。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2 17:49:44
--
维系家族血脉 因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家族团结,维系家族血脉清晰,所以,家谱不仅仅是一种文体,它还包含着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
家谱的首要任务是对一些礼法、族规作了明确规定。遵守礼法、族规的人,会得到表彰,突出的可记入家谱。而家族里的哪一个要是犯了大错,那么家族能够给他的最严厉的惩罚——开除家谱,不再承认他是家族的一员,死后也不许进入家族墓地。对于古人来说,进不了家谱,是最大的精神折磨。
家谱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对取名作了规定。通过这些规定,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被确定了行辈关系,从而把整个宗族团结成为一个整体。
命名的行辈规定,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之一。行辈字派又叫字派、祧字、字辈,这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一直到现代还有人使用行辈字。
字辈谱,即用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字辈谱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不致紊乱。行辈字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名人制定的,有的甚至写成诗。行辈用字既要考虑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非常讲究。宗谱既强调行辈关系,就十分重视名讳,不允许出现重名。行辈字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再次将其延长。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有的行辈字对偏旁做出规定,如《红楼梦》中,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蓉。
宋元以后,宗谱不但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影响到皇族。清廷皇室的行辈字派是两种方法并用,雍正皇帝一辈,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胤”,后一个字都是“礻”旁。乾隆皇帝一辈都是“弘”字,后面用“日”旁字。乾隆、道光、咸丰皇帝还分别规定了行辈字:永、绵、奕、载、溥、毓、垣、启、焘、岂、增、祺。《孔府家谱》中记载,乾隆皇帝赐给孔家的30个行辈字是: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子第76代孙孔令贻,继这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因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圣人,颜回、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孟家、曾家、颜家,也用这些行辈字。谁是哪一辈分,一目了然。
家谱虽然多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珍贵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福建省上杭县的兰、雷、钟三姓群众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汉族,三姓群众向有关部门申请恢复畲族成分。有关部门考证一些族谱后,认为,这些群众确实是畲族,使这些群众的民族成分得已恢复。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是现在江西省星子县,当地现存的《陶氏家谱》有30多本,100多万字。家谱中有陶渊明的画像和详细生平,还有不少其他书上没有记录的诗作,这些为研究陶渊明的事迹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韶山毛氏族谱》是毛泽东家的家谱,共16卷,29册,谱中记载了毛泽东的先祖元朝至元年间为避兵乱,从江西迁往云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因为军功拨入湖南湘乡,后来有一支定居湘潭的经过。
《水浒》的作者曾经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江苏省发现的《施氏家谱》、《苏迁施氏家谱》中记载:1453年撰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中有“先公耐庵……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为确定施耐庵是《水浒》的作者,提供了有力证据。
由于家谱内容广泛,记叙详细、缜密,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宗教的宝贵资料,受到许多学科学者的青睐。但家谱多秘不示人,印写数量很少,极易失散、损毁,发现、保护、整理家谱是一项很急切的工作。可惜的是,许多珍贵的家谱被当成“四旧”焚毁,有的被当成废纸抛弃。如果你发现了过去的家谱,应当找专家鉴定,也许那就是一件宝贵的文物。
许多人提问,那么现在家谱还有没有意义,它应成为历史旧迹消失还是接着续写下去。
首先,要告诉大家,外国人也是有家谱的,不过和中国的形式不一样,不像中国那样写成谱书、谱牒罢了。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竞相兴起了家谱热,美国阿力克斯·赫利的长篇小说《根》,写的就是有关家谱的故事。因为这部书,美国人对家谱兴趣大增。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民来自世界各地,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什么地方移民来的,有些人远涉重洋到欧洲、非洲找“根”。欧洲人也对家谱同样兴趣盎然,伦敦有个一万多人的“家谱学协会”。意大利各教区保存着丰富的家谱档案,为寻根问祖的人提供资料,甚至出现了“代客寻根”的专门机构。巴黎一位举目无亲的独身老妇女,在寻根中找到了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澳大利亚家谱协会主任尼克瓦海尔说:“人们热衷于家谱是因为在当今变化和分裂的社会里,家谱给人一种归属感。”澳大利亚政府花了数百万资金,建立了向公众开放的家谱图书馆网。研究家谱,“寻根问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热点。
收集整理开发中国家谱成果最大的,当推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犹他家谱学会于1984年正式成立家谱学会图书馆,以收集和保存各国死亡者的档案资料为宗旨,并到世界各地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搜集死亡者档案。犹他家谱学会十分重视对中国家谱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据犹他家谱学会的研究成果,台湾省出版了《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共计收录3140种中国家谱缩微胶卷。犹他家谱学会共计拍摄中国家谱约17万种,还收藏有数百种家谱原件,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缩微胶卷最多的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谱牒研究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海内外的谱牒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山西社科院创立了家谱资源研究中心,在各地拍摄了2800余部家谱资源的缩微胶片,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家谱目录》,发表、出版了《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五彩缤纷的中国家谱》、《家谱、寻根与引资》、《中国大陆家谱收藏与研究概况》、《明代谱学概论》、《谱牒学研究的任务》、《姓氏总论》、《家谱》、《姓氏族谱与寻根文化》等著述,并为数以千计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提供了寻根问祖服务。
上海图书馆召开了“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究研讨会”、“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中国谱牒研究》、《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还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寻根网站,这是一家利用家谱资源,系统提供华人寻根咨询、建立电子家谱等全方位服务的网络平台,每天点击查询的在十万人次以上。
谱牒研究开展最活跃的当推福建省。福建省比较早地成立了省姓氏渊源研究会,在漳州、厦门、晋江等地还成立了研究会或谱牒学会。在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积极促进和支持下,福建各地也掀起了编修新家谱活动,有些则是和台湾同宗共修的家谱,直接促进了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和寻根问祖活动的开展。
新时期,家谱成为增进友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统一的工具,在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经贸洽谈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还为旅游、观光提供了资源。
当然了,现代化的家谱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口普查、遗传学研究、公安侦察等等活动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家谱学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弘扬祖先业绩和激励后人奋进,新时期续续家谱,也是应该的。古人的字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古人的字您可能经常问别人“您叫什么名字?”那位便答,我叫某某某。实际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没有回答出字来。因为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5:32
--
第二部分
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相连。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赵孟字子昂,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白玄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弄到了一起。
四、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五、利用汉字特点,拆名为字。这样的例子有:宋末诗人谢翱字皋羽,明大文豪章溢字三益,另外,范珏字双玉,郑重字千里,尤侗字同人,毛奇龄字大可也是这种取字方式。
六、名加词合成字。例如,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字子长,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曾朴字孟朴,谢安字安石,颜延之字延字,范宣字宣子,谢奕字无奕。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男性的词,如仲山父、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公孙侨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伍员字子胥。有的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
现代人称古代人,多依现在习惯称名不称字,但对有一些名人,人们却称字不称名,以致人们把字误认为是名。
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原”就是字而不是名,他的名叫“平”,依现在的习惯可以称他为“屈平”,但很少有人这么用,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是“平”。下面这些人都是字“著名”而名退二线的,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伍子胥,名员字子胥;项羽,名籍字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施耐庵,名安字耐庵;唐伯虎,名寅字伯虎;纪晓岚,名昀字晓岚。
现代人也有少数以字称于世的。文学家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瞿秋白,名霜字秋白;沈雁冰,名德鸿字雁冰;著名教育家叶绍钧,字圣陶;诗人刘复,字半农。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五花八门的号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五花八门的号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诸葛亮号卧龙,苏轼号东坡。什么是号?它与名、字有什么区别?其实,号就是正式的名、字之外的又一种名。叫一声“卧龙先生”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应声,这就说明号完全有名、字的作用。但号到底还不是名,也不是字。首先,名与字一般是父母、师长给起的,表达的是长辈的思想,自己取名的毕竟是少数,而号则是自己取的,是本人思想、特征的反映与概括。第二,名与字一般场合都可以用,而号的使用则需要特定的环境。第三,古时名和字几乎人人都有,跟着人一辈子,而号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只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明代有个大哲学家叫王守仁,王阳明、王伯安、王余姚、王新建、王文成这些名全是他。这其中除了伯安是字外,其余的全是号。
中国历史悠久,号也特别发达,种类特别多。
像卧龙、东坡、青莲,只是其中的一种,这叫自号或别号,此外还有法号、谥号、庙号、年号、室号、尊号、郡望号、职官号,等等等等。这么老些,听起来挺吓人的。好在有些现在已经作古了,已经没人用了,就是当时这些号也并不是人人全有的。然而,要了解中国的过去,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必须有一些号的知识。有个电视剧,叫《欧阳修巧断龙泉案》,剧中的欧阳修自称为“文忠”,这就是一大笑话,“文忠”是谥号,是人死后才有的,让活着的人自称谥号,这简直是骂人。为了不让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应该看看号是怎么回事。
我们通常说的号,经常指文人的自号,就先说说自号。
自号,是文人根据自己的志趣取的。有了自号,再取个号,叫别号,是号外之号。从自号之中,最能看出文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是了解古人生平的重要线索。
李白爱莲花,他认为莲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号青莲居士,反映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莲又是佛家钟爱之物,也反映出李白对佛教的崇尚。
陆游晚年报国无门,忧世愤俗,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抗社会,被权贵们讥笑为不守礼法者,他干脆顺势自号放翁,表示对权贵们的蔑视。
画家朱耷本是明朝皇族,在明亡后自号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这四个字的草体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意故国破亡,哭笑不得。
民主战士秋瑾,为抵制社会对女子的偏见,改变中国妇女柔弱的积习,自号“鉴湖女侠”。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号“了了”,这个号很怪,别人听不明白。他曾写一副对联,解释这个号:上联“不得了”,下联“了不得”。别人更不明白了。他又解释道:“成功便了不得,不成功便不得了。”
横刀立马大将军彭德怀,也有个鲜为人知的号,叫“石穿”。彭德怀少年离家求生,一次躲进岩洞避雨,见洞顶的滴水,因年长日久竟把石板给溅出个深坑,从中有所领悟,自号“石穿”,以自勉自励。
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南宋亡后,自号“本穴”,“本穴”二字,合写就是“大宋”,表示不忘宋朝。
前面说的王守仁又称王阳明,这“阳明”就是自号,他曾在家乡余姚阳明洞讲学,自号阳明先生。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欧阳修自号醉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吴承恩自号射阳山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齐白石自号老木工,邹容自号革命军中马前卒,这些号全是有故事的。
最后要说的是曹雪芹。“雪芹”是号不是名,也不是字,他名,字梦阮。极少有人提他的名、字,只当是姓曹名雪芹。雪芹之外还有两个自号:芹圃、芹溪。三个号中全有“芹”,这也是一绝。他的“芹”,并不是芹菜的芹,而是一种叫水芹的草药。曹家境不好,曾当过“兼职”郎中,他看病,最擅用芹,这药又贱又易得,疗效又好,曾救了不少乡亲。这事让曹极为得意,故自号雪芹,后又号芹圃、芹溪。
自号中常见“居士”、“山人”、“野老”、“处士”字样。居士本是不出家的信仰佛教、道教者,山人、野老、处士是隐居不做官的人,文人用这些表示自己鄙夷功名,回归田园的处世哲学。其实我们常说的东坡、青莲、少陵,只是简称的自号,说全了应该是东坡居士、青莲居士、少陵野老。
知识分子思想多变,命运多舛,自号也多变,不少文人有好几个自号,苏轼号东坡之外,还有峨眉先生、苏使君、西湖长、坡仙、谪仙人、狂副使等30多个号。近人苏曼殊自号也达数十个。有人戏谑地说:“一人数十百名号,从此阎王捉不来。”清初大画家石涛对中国画有杰出贡献,而当时却名声不大,原因之一就是别号太多了。正如郑板桥所说:“石涛,法名弘济,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和尚,又曰大涤子,又曰瞎尊者,别号太多,翻成搅乱。”别号太多,使人分辨不清,给人们增加不少困难。
古人以提号为敬,有些人的号家喻户晓,而名、字却不大响亮,致使有人误把自号当成了名。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姓名是徐宏祖,“霞客”只是自号,可是后人极少用“宏祖”,致使有人以为这是两个人。画竹子闻名的清代画家郑燮,号板桥,可是现在人们很少用“郑燮”称他。
读书人喜欢给自己读书的屋子取个别致的名,以表示自己的志趣与修养,这叫室名,又叫室号、斋号。有的室号借代了主人的名字,室名也就成了人的名。欧阳修的室名“六一斋”,自称六一居士。梁启超的书屋叫“饮冰室”,“饮冰室”也就可以借用为他的名了,他的文集就称《饮冰室合集》。蒲松龄的书房叫“聊斋”,他的书就叫《聊斋志异》。
用室名之风兴起于唐代,到“五四”才渐渐消落。文人墨士之所以喜欢室名,是因为室号可以写成书法作品悬挂在书房内,可寄托深情,可表达癖好,或以自励,或以讥讽,是表达思想、激励自己的很好方式。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室名陋室,并写上千古不朽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曰陋室,可是又“何陋之有?”诗人贫贱不能移的品德由“陋室”清楚可见。
欧阳修晚年的书房叫六一斋,这是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一个老翁,共是六个“一”。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晚年在江西上饶农村和农民为邻,筑书屋“稼轩”,并自号稼轩,表示对农村清静田园生活的想往。
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辍演家居,以绘画为业,他给自己的画室取名“缀玉轩”,以示洁身自好。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书房称“姜斋”,自号也是姜斋,著有《姜斋诗话》,取姜愈老愈辣之意。
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偶得到一古缶,十分珍爱,就命名其画室为“缶庐”,并自号“老缶”。
鲁迅曾有个室名“绿林书屋”,1926年因他支持学生运动,被“正人君子们”称为“学匪”,学匪的书屋自然是强盗所居了,鲁迅就干脆称自己的书屋为“绿林书屋”,给“君子们”以回击。
有的人为了酣畅地抒发感情,室名用字多达十几个,洪维存有“上下三千年纵横二万里之轩”,曾国藩有“养德养身绵绵穆穆之室”。
为了让读者搞清楚纷纭的自号室名,近人陈乃乾作了《室名别号索引》一书,以供读者寻检。
皇帝本不算是读书人,也用不着室号,可自宋高宗自号“损斋”以后,皇帝自号者日见增多,明武宗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自号天池钓臾、尧斋,清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又号古稀天子,咸丰皇帝自号且乐道人等等。
清末有副对联:丞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百姓饥。这副对子是骂李鸿章和翁同的。可有的人却没看出来是怎么回事。古时候,一个地方出了大人物,就用家乡地名代替这大人物的名,地名代替人名,这也是一种号,叫郡望号。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是江苏常熟人,“合肥”、“常熟”就指李鸿章与翁同了。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临川先生;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柳宗元是山西河东人,人称柳河东;韩愈祖居河北昌黎,人称韩昌黎。这些都是用家乡、籍贯地名代替人名。王守仁又称王余姚,就是因为他是浙江余姚人。
官职和封号也是号。有个刚入小学的孩子,当老师问他父亲的名时,他回答:“叫刘科长。”老师再问时,他一口咬定就叫刘科长。虽是笑话,但说明官职确实有替代人名的作用。小孩子没有什么错,以官职代替人名,古已有之。王右军就是王羲之,杜工部就是杜甫,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柳柳州就是柳宗元,包龙图就是包拯,王荆公就是王安石。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6:03
--
第二部分
《水浒》说绰号
古人使用官号时,常以小官混大职。贾谊仅做过长沙王的太傅,就称贾长沙,陶渊明只当了几天彭泽县令,就被称为陶彭泽。杜甫晚年只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属于幕僚一类的小官,却称为杜工部,不了解内情,还以为工部尚书是他呢。
有些地方官,只以地名为号,省去职务,极易与郡望号相混。如柳宗元做过柳州刺史,就叫柳柳州,刘备当过豫州牧,就叫刘豫州;韦应物做过苏州地方官,叫做韦苏州。
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些全是封号。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故称诸葛武侯;王守仁被封新建伯,人称王新建。
郡望号与官职很容易搞混。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里的“临川”,并不是江西的临川,而是个人,他是谁呢?以临川作为代名的有南宋的谢灵运,北宋的王安石,明代的汤显祖,后二位晚于王勃,这临川指的只能是南宋的谢灵运了,谢灵运作过临川内史。这“临川”极容易与郡望号相混。
出家的和尚、尼姑、道士都有法号或道号,而不用俗名,以表示与尘世绝缘。
鲁智深,本叫鲁达,上了五台山,当了和尚,才得法号“智深”。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都是佛门弟子,法号玄奘、悟空、悟能、悟净。
济公本是宋末浙江天台山人,姓李,出家后法号道济。他不修边幅,不拘礼法,吃肉喝酒,整天游走于市井之中,人们以他的样子,称他为济癫和尚。
聪明的一休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过不完全是电视剧中那个样子。他本是皇太子,叫千菊丸,由于政治原因,5岁时被寄养在安国寺,取名周健,15岁时用法号宗纯,19岁后才用“一休”这个法号。这时他早已离开安国寺了。
多数僧人以法号留名于世,其真名多不为人知。
唐朝有个大天文学家叫一行和尚,一行与机械专家赞令瓒制造出水运浑天仪,这是现代钟表的祖先,比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早6个世纪,一行和尚俗名张遂却鲜为人知。
顺便说一下,出家僧人也是有姓的,他们全姓一个姓——释。道济,可称释道济,觉远,可称释觉远。僧人也讲字辈,如悟空、悟能、悟静,这就是“悟”字辈的。
谥号是人死后朝廷给的一种荣誉称号。谥号的第一个特点是死后才有,第二个特点是总结人的一生,用一二字概括人,给人生一个总评,谥号的用字都有特定含义。谥号本是用于皇帝、王公,但后来一些大臣、名人也有了谥号。包公又称包文正,岳飞又叫岳武穆,王守仁又称王文成,这“文正”、“武穆”、“文成”,不是名,也不是字或自号,而是谥号。一般文臣谥号中有个“文”,武将有个“武”,因为这样,谥号经常重复,汉代以后,光谥号“文忠”的有54个,唐代名相裴度、书法家颜真卿,宋代欧阳修、苏轼,明代张居正,清代荣禄、林则徐、李鸿章,谥号都是“文忠”。谥号只能是死后才有的,可号称“补白大王”的郑逸梅90高龄时,竟自己给自己一个谥号“文迂公”,这只是表示自己的豁达处世态度,算不得真的谥号。
以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号,给人们造成许多麻烦,但它们毕竟是中国文化史中已有的一页,要想学好古代历史、古代文学,了解这些号的常识是基本功之一。从《水浒》说绰号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从《水浒》说绰号诨号又名外号、绰号、诨名,是外人根据本人特征取的别名,它是别人强加的,而且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的绰号还专找你不愿意听的来。诨号的“诨”,意思就是戏谑,开玩笑。诨号最能抓住人的特征,恢谐、幽默,或褒或贬,一语破的,观点鲜明,便于记忆,富有创造性,其影响之深广,经常超出名与字。鲁迅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一个简括的诨号,比用头号字印成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还要不容易忘记。”比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以绰号扬名的人物。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个个绰号响亮,可以说看《水浒》很大程度是看绰号。及时雨、一丈青、小李广、智多星、拼命三郎……个个精神,个个有味道。但有几个便很难懂了。宋江的绰号有两个,一个叫“及时雨”,这很容易理解。另一个叫“呼保义”,这个“呼保义”就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了,保义本是宋代最低一级武官,后来逐渐变成了人人可用的自谦之词。“呼保义”是个动宾结构,宋江以“自呼保义”而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后来竟成了绰号。
“混江龙”李俊,“混江龙”本是一种治河清沙的工具,宋代为清理黄河泥沙,发明了一种巨大的铁耙,搅动水底泥沙,使沙顺水流走。这种铁耙叫“辊江龙”,也叫“混江龙”。李俊以“混江龙”为绰号,有翻动江河之意。
“黑旋风”李逵,这“旋风”其实是一种火炮。古称大炮为旋风,李逵面似黑铁,性情火爆,恰如大炮,绰号名副其实,有如今人绰号“大炮”。
张横绰号“船火儿”。宋代除了舵手,其余的船工全都叫船火儿,“船火儿”又作“船伙儿”,就是船上的伙计,这本是一种职业,演变成了绰号。
邓飞两眼赤红,江湖人称“火眼狻猊”,狻猊就是狮子。
朱贵绰号“旱地忽律”,忽律就是现在说的鳄鱼。
不守戒律,搞女人的和尚称为“花和尚”,可鲁智深是从来不近女色的,称他“花和尚”只因有一身漂亮的纹身。
宣赞绰号“丑郡马”。皇亲、宗室女儿的丈夫叫郡马,不是帅哥当不上郡马,可这个郡马却是个丑家伙,极有讽刺意味。
《水浒》里有三个带“病”的绰号: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这是三条好汉,没有一个有病的。这“病”并非疾病的“病”,而是古汉语的使动用法,“使……病”,意思是让谁发愁、畏惧,有超过、赛过的意思。传说关索是关羽的三儿子,武功极为了得。“病关索”就是关索看了都犯愁。尉迟是唐朝开国猛将尉迟恭,病尉迟意思是:超过尉迟恭;“大虫”就是老虎,病大虫的意思是比老虎还厉害。
浪子燕青的“浪子”很好理解,这人英俊洒脱,又风流倜傥,称浪子并不为过。可他又叫“小乙”,这“小乙”可就让人划魂儿了。古称燕子为乙鸟,燕青姓燕,且又身手敏捷轻灵如飞,故称小乙。
“潘金莲”也是绰号,并不是姓潘名金莲。《水浒》第二十四回上说得清楚:“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她到底姓什么名什么全没说,“潘金莲”这个小名,实际是绰号。南北朝齐朝有个昏君,称东昏侯肖宝卷,东昏侯十分宠爱潘妃,为了讨潘妃一个开心,就用金条在宫中地上嵌出莲花图案,让潘妃在上面走。潘妃走在金莲上分外高兴。从此潘妃称潘金莲。后来就称放荡、奢侈的女人为“潘金莲”。
梁山好汉用诨号,主要是想威慑敌方。不光是梁山好汉,古代英雄初次相见,先报出“人送绰号赤发龙神”,另一个也报上“江湖人称催命鬼”。一听就让人胆颤。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首领,在起事时,都使用绰号。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如混天王、过天星、蝎子块、九条龙、钻天哨、开山斧,都是用诨号号召起义的。除了曹操罗汝才、闯王高迎祥,他们的真实姓名至今无法考证。李自成接过高迎祥的大旗,绰号却不改,自己也叫闯王。以后,占山为王的认识到绰号的作用,不等别人,自己取来,自报山号,什么占三省,什么钻山豹,什么座山雕,什么郑三炮。至此,绰号变成了山号,从绰号中分离了出来,山号是占山为王者的专用品。
体育名星也有点古代英雄的气势,有的名已不见经传,绰号却响震全球。艾逊·阿兰迪士·杜·纳斯明度这个人你一定没听说过。他小时候用烂布裹着木屑做个“足球”,开始了足球生涯。一天,他的小足球射进了一家商店的玻璃窗内,暴跳如雷的老板大骂“贝利!贝利!”“贝利”意思是小无赖。从此伙伴们都叫他贝利,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了。
有些绰号,专门揭人伤疤,不管本人多么反对。
秦末有员猛将英布,他年轻时犯过法,脸被刺上了字,古代这叫黥刑,这是极不光彩的事,可当时人偏叫他“黥布”。
有时这种贬义的绰号,就成为对付反对者的尖刻武器。曹操称刘备大耳儿,称孙权碧眼儿,就是例子。
有些绰号恰恰是对人形象的表彰。汉朝名将李广,能骑善射,他的敌人匈奴人称他飞将军。
现实生活中,越是亲近的朋友之间,越是爱用绰号,这也是友好无间的表示,但是若是外人称了绰号,那是很大的不敬。朋友、同学之间,特别是青年人,用用绰号,也是对紧张生活的调节,但是用绰号也要注意,不能粗俗,不能过分。一要有分寸,二要讲场合,不能乱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一条:“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年幼体弱的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其实这并不只是针对小学生、中学生的,是对人一生的要求。似名非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似名非名总统、老师、先生、大校、二哥、局长这些称谓,在特定场合起到了人名的作用,但并不是人名。可是有些称谓却有了变化,如“总理”是一种职务,总理不止一个人,但中国人说的“总理”,一度专指周恩来。以职务、称号称呼人是经常的,但有些名人,人们总是用职务、称号称呼,久而久之,他的真正姓名反而鲜为人知了。这些称号、职务被“独占”,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他的本名。这些人我们应该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
唐僧是悟空的师父,去西天取经的和尚,其实,唐僧根本不是人名,凡是唐朝的僧人都是唐僧,现在却成了“私人所有”,常常只用于玄奘一个人。玄奘本名陈,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生于河南缑氏(现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13岁出家当和尚,法名玄奘。他遍研经书,深感国内佛经译本缺乏,译文不准,决定到天竺国取经。悟空、八戒、沙和尚还真没去,马倒是有一匹,后来也在途中死了。玄奘在天竺国游学15年,带回佛经657部,回国后主持翻译。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玄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三藏”是佛经、戒律、论述和注解的总称。因此,玄奘又叫三藏法师,这已是“西游”之后的事了。
“成吉思汗”是个叱咤风云的名,但是他的名并不是“成吉思汗”,应该叫他孛儿只斤·铁木真。铁木真原来也不是他的名。他出生时,父亲战胜了塔塔儿部落,杀死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以铁木真为他命名。铁木真后来统一蒙古草原,蒙古各部尊他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尊称,意思是强大有力的汗王。
在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欧亚时,出现了一位给蒙古文化以巨大影响的人,他叫八思巴。八思巴原名罗卓坚参,他是藏族的宗教首领。因为7岁就能读几十万字的经书,9岁就能为别人讲解经文,被誉为“八思巴”。“八思巴”也不是人名,是藏族语神童的意思。八思巴参照藏文字母,创制出蒙古新字,对以武力著称的蒙古族的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西藏的达赖与班禅也不是人名,而是喇嘛教黄教派的两大首领的称呼。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又叫基督。耶稣是古犹太人的英雄希伯来语译音,基督意思是君王、统治者。耶稣和基督都有救世主的意思。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真实姓名是乔答摩·悉达多。他公元前565年生于释迦族贵族家庭。传说他35岁那年大彻大悟,成了“佛”。以后,在恒河两岸传教,他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同情不幸者,宣传因果报应。他的教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因此信徒很多。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人。他还被称为佛,“佛”意思是觉悟者。他还有如来、大雄等十几种尊号。
阿凡提,人人都喜爱这个机智、幽默的老人。他可不是虚构出来的,他不叫阿凡提,“阿凡提”是维吾尔语先生、学者、老师的意思,他本名叫纳斯尔丁,是13世纪中亚一带一位学识渊博、富有正义感的诙谐大师,后人将他的故事编成《纳斯尔丁先生轶事》。因为人人都喜欢他,中国、中亚西亚各国人民都把他说成是自己人,于是阿凡提有了“多重国籍”。因为他是智慧的象征,凡是机智、幽默的故事都成了他的。纳斯尔丁先生的轶事不断增加着,阿凡提作为先生、学者、教师,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马头琴和着激昂的男声,在草原上飘荡。嘎达梅林成为蒙古人民的骄子。“嘎达”意为幼子,“梅林”是一种小官名。嘎达梅林名叫那达木德,汉名孟庆山。1929年反抗达尔罕王与东北军阀相勾结霸占牧民草场,领导了蒙古牧民的起义,最后战死在辽河边。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6:33
--
第二部分
似名非名
有两个《西厢记》,一个是金代董解元写的,被称为“董西厢”;一个是元代王实甫写的,称为“王西厢”。董解元,并非姓董名解元,“解元”本是科举乡试第一名的称呼,后来应举者都俗称解元,成为对读书人的一种尊称。姓董的读书人都可以称为董解元。“董西厢”的作者,只留下了姓,而这部伟大作品,却没有把他自己的名留传下来,人们只好称他董解元了。
华佗,我国汉末的医学家,生于沛国谯郡,卒于公元208年。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能利用麻沸散,对患者施行麻醉手术。他还创五禽戏等,强调体育锻炼,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
“华佗”二字的古音与梵语中“药”相应,“华佗”实为药神之意,因其医术高明,人们都将他尊为具有印度神话色彩的“药神”,而称之为“华佗”,并一直沿用下来。而他的本名“敷”倒反而不为人知了。
缅甸人仅有名而无姓。我们常见缅甸人名前有个“吴”,这不是姓而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缅甸常用的尊称还有:“杜”是对女子的尊称,意为女士,“貌”意为弟弟,“玛”意为姐妹,“哥”意为兄长,“波”意为军官,“塞耶”意为老师,“德钦”意为主人,“耶博”意为同志等。近代还有“道达”,这是英语的译音,意思是博士。一男子名“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如该男子有一定社会地位则被称为“吴刚”,如系军官则被称为“波刚”。如一女子名“刚”,系有社会地位的女士则称为“杜刚”,是女青年则称为“玛刚”。这些姓名可别弄出笑话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这些姓名可别弄出笑话人们常说:“高兴得姓啥都不知道了。”看来不知道姓啥,是非常了不得的事了。可是,有些姓名读写起来又很容易出错,一不小心就能闹出笑话来。
有个笑话,县令要审案,书吏呈上名单,上面写的是:原告郁工来,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县官老爷叫原告的名:“都上来!”三个人一齐跑上堂来。县官大怒:“本官只叫原告,怎么都上来了?”师爷凑近了说:“原告名字,别有念法,叫郁工来。”县官又点被告的名:“齐下去!”三个人又一齐走下。县令勃然大怒道:“为何都跑了?”师爷又打圆场说:“被告之名也别有念法,叫齐卞丢。”县令火消了一些,问:“照你这么说,证人的名字又该念什么呢?”师爷说:“叫新釜。”县令一听,笑了:“要不是你告诉我,差点叫他‘亲爹’。”
电视剧《笑傲江湖》推出个大大的“名人”令狐冲,一下子“令狐”这个罕见的姓,地球人都知道了。知道可是知道了,却都念错了。
令狐冲复姓令狐,这里的“令”就应该读líng,不可以读lìng。前些日子火过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有个令狐楚,同样是有人读错,也是念成lìng了。不知为什么,演艺界最爱读错姓名:那英的“那”应该读nā,却读成nà;宁静的“宁”应该念nìng,却念成níng;臧天朔的“臧”得念zāng,却弄成zàng;刘蓓的“蓓”该念bèi却念成了péi;韦唯的姓应读wéi,却全读wěi。
我们不是金口玉牙,但因为读错、写错给别人改姓的事,也是常有的。这也难怪,有些姓名真是特殊,稍不小心就会搞错。某纪念地,写出了“小罗卜头被害处”的旅游牌,将“小萝卜头”误写成“小罗卜头”,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要避免此类事发生,最好看看下面这些。
读错姓的头一个原因是,有些姓的读音特殊。
斗,读dòu(豆),不读dǒu(抖)。
种,读chóng(虫),不读zhòng(众)、zhǒng(肿)。
盖,读gài(概),又读gě(葛),是两个姓。
华,读huà(话),不读huá(滑)。如华国锋、华罗庚、华君武。
缪,读miào(妙),不读miù(谬)、móu(谋),如缪云台缪贤。
区,读ōu(欧),不读qū(驱)。
朴,读piáo(瓢),不读bǔ(普)、pò(破)。朴姓朝鲜族多见。
便,读pián(骈),不读biàn(变)。
乐,读yuè(阅),不读lè(勒)。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水浒》中的铁笛子乐和。
覃,本是谭姓,因避难改姓覃,读tán(谈),qín(琴)都对。
仇,读qiú(球),不读chóu(愁)。如明代画家仇英。
任,读rén(人),不读rèn(认)。如革命家任弼时。
单,读shàn(善),不读dān(耽)。如《说唐》中的单雄信。
折,读shé(蛇),不读zhé(哲),如北宋名将折可存。佘太君本姓折。
参,读shēn(深),不读cān(餐)。
解,读xiè(谢),不读jiě(姐)。如《水浒》中的解珍、解宝兄弟。
燕,读yān(烟),不读yàn(艳)。
牟,读móu(谋),不读mù(木)。
不,读fǒu(否),不读bù(布)。
当,读dàng(荡),不读dāng(裆)。
员,读yùn(运),不读yuán(元)。如唐朝名臣员千秋。
查,读zhā(渣),不读chá(茶)。如金庸原名查良镛。
曾,读zēng(增),不读céng(层)。如孔子的学生曾参,宋代散文家曾巩。
尉迟,尉读yù(玉),不读wèi(喂)。如:唐初大将尉迟恭。尉单独作姓时读wèi,如战国时军事家尉缭。
令狐,令读líng(零),不读lìng(另)。如唐代宰相令狐楚,《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
澹台,澹读tán(谈),不读dàn(旦),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长孙,长读zhǎng(掌),不读cháng(尝),如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鲜于,鲜读xiān(先),不读xiǎn(显)。如:元朝书法家鲜于枢。
姓的特殊读音,是约定俗成后,经专门人员认定后,国家用字典规定下来的,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否则,在交际中就会出现混乱。
汉字同音字很多,有人光听读音就写,也常常把姓搞错。请看下面,一个读音后面跟着一串,光听不写,不知谁是谁。
Chén陈、谌、尘、臣、辰。
Hé何、和、合、禾、河、荷。
Jì季、冀、纪、记、计、稷、济、暨、蓟、技。
Lù陆、鹿、路、录、禄、潞、露、六、逯。
Yán严、阎、闫、颜、延、岩、言、炎、盐。
Yú于、余、俞、虞、鱼、渔、榆、禺、愚。
Yóu由、游、尤、犹、油、邮、猷。
Yuán袁、元、原、辕、源、沅、园、圆、爰、垣。
Xiàng项、向、相、象、巷。
Wǔ伍、武、午、五、仵。
Wèi魏、卫、尉、位、渭、蔚、未、味。
Tóng佟、童、仝、同、桐、彤、铜、僮。
由于字型相近,常常有人写成白字,张冠李戴。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被误写成“藏克家”。革命领袖瞿秋白,被写成“翟秋白”。杨家将中的佘太君,被写成“余太君”。小说家毋国政,被写成“母国政”。解放军将领滕代远,被写成“腾代远”。
汉族绝大多数是单姓,有些不常见的复姓常被误为单姓。《左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是复姓,有人认为左丘明姓左。《水浒》中的单鞭呼延灼,被误认为姓呼,名延灼,其实是复姓呼延。唐朝武则天时,有个贺兰夫人,贺兰是复姓,有人误认为姓贺名兰。最有趣的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他并不是神仙,这人是唐朝的诗人兼书法家。他复姓钟离,名权。钟离权蔑视权贵,自书“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都”是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钟离权是天下第一的大闲人。可是后人断错了句,成了“汉钟离”,真是冤哉枉哉。
有一些姓是罕见的生僻字,不注意也容易出错。如褚Chǔ、酆Fēnɡ、岑Cén、卞Biàn、臧Zānɡ、昝Zǎn、缪Miào、贲Bēn、嵇Jī、於Yū、羿Yì、邴Bǐnɡ、隗Kuí、宓Mì、郗Xī、钭Tǒu、郜Gào、莘Shēn、逄Pánɡ、Xì、璩Qú、郏Jiá、暨Jì、殳Shū、夔Kuí、厍Shè、訾Zī、毋Wú、乜Niè、逯Lù、亓Qí、仉Zhǎnɡ、缑Gōu、亢Kànɡ、佴Nài、笪Dá、Hòu,万俟Mòqí、丘Guànqiū、澹台Tán tái 。
姓容易搞错,名比姓更容易搞错,因为姓是许多人共有的,使用频率高些,而名是一人一个,只能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写,当然更容易搞错了。
翁仲是传说中的一个巨人,古代墓前立着的那个大石人就是他,因为他有力气,让他来为人守墓。传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见着一个翁仲立在那里。乾隆就问身边的大臣:“这个石人叫什么名呀?”一位翰林说:“叫仲翁。”乾隆爷一听微微一笑,随口作诗一首:“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功。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入朝房作判通。”原来,翰林说颠倒了,把“翁仲”弄成了“仲翁”。乾隆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颠倒上了。因为一句疏误,翰林变成了小小的通判。
还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慈禧太后。京剧演员谭鑫培被选入宫演戏,当读到“谭鑫培”时,慈禧错把“鑫”读成“金”。身边的太监连忙纠正,可慈禧怎肯认错。她诡辩说:“难道我连一个鑫字也不认识!我是说一个戏子干嘛用三个金,一个还不够他花的吗?”如果换成别人,下面这些人名读错了,不会像慈禧太后一样坚持不改吧。
传说舜时有个掌刑官皋陶,陶读Yáo(摇)不读táo(逃)。
墨子名叫墨翟,翟读dí(敌),不读zhái(宅)。
伍子胥名叫伍员,员读Yún(云),不读yuán(元)。
到东海为秦始皇取药的许福,又写成“许”,“”读fú(服),写起来是四笔,没有点,不是“市”字。
明天启皇帝朱由校,校应读jiào(叫),不读xiào(笑),他的弟弟崇祯皇帝叫朱由检,“检”与“校”同义,意为检查、校对错误。
西汉初年有个丞相叫曹参,“参”应读cān(餐),不读shēn(深)。曹参,字敬伯,“参”与“敬”意义相关联,“参”意为拜见,“敬”是参拜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曾参,唐朝诗人岑参的“参”,就读shēn,不读cān。
南宋洞庭湖义军首领有一个叫杨么的,“么”又写作“幺”,应读yāo(腰),不能读mò(末)。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北宋的毕。有的书写成“毕升”,这是不对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还有一个锻造能手叫毕升。毕、毕升不是一个人。
有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的“处”应读为chǔ(楚),不读chù(触)。周处字子隐,“处”与“隐”同义,隐士又叫处士。
《三国演义》中有段“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的“干”应读gàn(赣),不读gān(甘)。
《触说赵太后》是中学的老课文,现在“触”变成了“触龙”。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帛书《战国策》,这里写的是“龙”,并不是“”,原来是传抄中把“龙”“言”二字合而为一,写成了“”。
唐代大诗人高适,唐德宗皇帝李适,宋代金石家洪适,宋代哲学家叶适,人名用字一样,但读音不同。李适、高适的“适”读shì(是),而洪适、叶适的“适”读kuò(括)。原本“适”、“適”是两个字,简化之后才变了一个字,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现在读起来还得自己读自己的,不能混淆。
有的人为了表示个性或与别人区别,取名时爱用偏僻字,这也造成了有些人的名难读难写。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这个字很少有人认得,应该读“yuē”,其实就是“约”的异体字,可取名故弄玄虚,非得弄出个与众不同。有啥爹有啥闺女,武则天干脆生造出一个“”字,“日月当空照”,用以作为自己的名,这个“人造字”只供她一个人用,却给中国文字增加了一个包袱。
汉字中还有几个人名专用字,这些字别处不用,只用于人名,如“”、“”、“”,其实“”就是“哲”,“”就是“坤”,“”就是“乃”。笔名笔姓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笔名笔姓笔名是作家自己取的名,创作作品的同时,又创作笔名,巧妙、机智、深邃、文雅集于一二个字之中,笔名本身也算得上是作品了。于是作者对笔名费尽心机,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这才有了绚丽多彩、其妙无穷的笔名,以至于许多作家的真名反而不为人知。笔名可以言志,笔名可以避祸。每个笔名都有来由,其中还藏着不少故事呢。
说起笔名,那可远了,唐朝诗人杜荀鹤,就曾用“九华山人”作为笔名,这算是笔名的始祖了。至清末民初,许多通俗小说的作家都不用真名来署名,如《老残游记》的作者署名为“洪都百炼生”,《九尾龟》的作者署名“漱六山房”,《孽海花》的作者署名“东亚病夫”等等,这几乎就是如今作家们的笔名了。到了现代,笔名大大地时髦起来,既是学富五车、英才盖世,哪能没个笔名,而笔名的产生方式也丰富多彩起来。
博古通今的人,爱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成语、典故作为笔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6:56
--
第二部分
笔名笔姓
“冰心”是小朋友最熟悉的笔名。冰心的散文《小橘灯》、《寄小读者》真的清清如水、洁洁如玉。她本来叫谢婉莹,1919年,她19岁时,发表了小说《两个家庭》,开始用“冰心”这个笔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里有“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就是从这来的。作家在1932年《冰心全集·自序》中说:“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由于有了“冰心”这个笔名,冰心的大弟谢为涵也改为谢冰仲,二弟谢为杰改为谢冰叔,三弟谢为楫改为谢冰季。
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为啥偏偏用“恨水”这个怪名?张恨水说:“我原名‘心远’,‘恨水’一名还是我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自己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取出来的。那时,我想人生有限,决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所以取这个笔名,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他对朋友说:“我除了生病和旅行,如果一天不写,比不吃饭还难受。”张恨水惜时如金,勤于笔耕,一生发表的小说、散文、剧本、诗词,加起来有两千多万字。
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万”字的繁体是“万”,上面是草头,下面是“禺”,“草”谐音曹,曹禺这个名就是这样来的。
像曹禺这样将一个字分成两个作为笔名的人还真不少。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就是“舒”的一半,加上个“老”,使人有一种亲切感。抗战期间在重庆,有一次,老舍的好友黄苗子出个谜语“好施不倦”,猜一作家名。大家一猜便中:老舍。虽是玩笑,但“好施不倦”,确实可以概括老舍先生的可贵品德。
广大武侠小说爱好者熟知的金庸,原名查良镛,“镛”字拆开就是“金庸”。
利用音同、音近字的谐音法,也产生出不少笔名。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论语》中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与“昭文”同音,听起来一样,意义可大不相同。
周恩来早年在天津组织“觉悟社”时,曾以“伍豪”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是因为在社员抽签中,周恩来抽得5号,故以号码谐音取名。
许多笔名则是为了寄托某种思想、感情。
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被通缉,不能公开活动,他为《小说月报》写小说《幻灭》时,用笔名“矛盾”。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寄托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主编叶圣陶看到稿子觉得“矛盾”是个哲学用词,不像人的名,就在“矛”上加了草头,变成了“茅盾”。
肖红、肖军,两个人的笔名合起来就是:小红军。这两个笔名是这样来的,肖军真名叫刘洪霖,曾以肖三郎为笔名给鲁迅寄去作品。鲁迅看了这个笔名,觉得不够安全,便给他去信说:“那两篇小说的署名要改一下,因为俄国有个肖三在文学上很活跃,现在即使多一个‘郎’字,狗们也即刻以为就是他的。改什么呢?等来信照办。”刘洪霖就把笔名改成“肖军”。肖军的爱人张莹也因“肖军”改名“肖红”,取意“小红军”,以表示对红军的敬佩。可是文革中,这两个笔名竟成他们的“罪证”,有人说:“肖”就是“消”,他们要消灭红军。为这事,肖军还挨了不少斗。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是美丽哀婉的《橄榄树》,它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原名陈平,特喜爱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就取了“三毛”这个笔名。
丁玲原名蒋冰之,在“五四”时期,为了倡导妇女解放,以母姓为姓,改为“丁冰之”,后来又觉得“冰之”太雅,又是父亲取的,于是干脆改成了“丁玲”。
有些笔名则是妙手偶得。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这个笔名在“文革”中成了一大罪状,造反派说“巴”是巴枯宁,“金”是克鲁泡特金,这两个人是欧洲共产国际主义运动中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取这样的名是为了反对党。巴金早年确实是信仰过无政府主义,但他当初却没有这个用意。“巴”只是他一个同学的姓,“金”是旁人帮着想出的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巴金”二字,纯是偶得。
许多作家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茅盾就用过90个左右的笔名,鲁迅用过的笔名多达128个。从这些笔名中,可以看出作家的志趣、修养,有些可以反映出作家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研究者来说,每个笔名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面。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是一种大树,豫樟就是樟树。“鲁迅”这个笔名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许寿裳读到《狂人日记》,心想,这笔法多像是老友周树人写的啊!但一看署名,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鲁迅”,于是写信问周树人:你读了《狂人日记》么?认不认识这位鲁迅?鲁迅如实告诉了许寿裳。后来,许寿裳问鲁迅:“你用鲁迅这个笔名,里边可有什么讲究?”鲁迅回答:“用这个名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还是干事情,效率都比不上人家天分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别人一样的事来。“鲁”又是母亲的姓,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农家的女儿,她对少年鲁迅的影响很大,鲁迅小时候常到外婆家玩,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勤劳朴实,给少年鲁迅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也许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也许是为了发表方便,有些笔名竟是男女颠倒,让人摸不着头脑。
“安娜”是郭沫若用过的笔名,“冬芳”、“四珍”是沈雁冰用过的笔名。周作人先生竟用过“萍云女士”,“萍云”嫌不够,还得加上“女士”。无独有偶,茅盾叫过“冯虚女士”。柳亚子这位老先生,居然有个笔名“松陵女士”。冰心直接用过“男士”作笔名。这阴差阳错之中,含着什么奥秘,还有待揭秘。
其实,“郭沫若”也是笔名,他原本叫郭开贞,故乡在四川乐山县境内,大渡河、雅砻江横穿乐山,两河古名分别是若水、沫水,郭沫若为抒思乡之幽情乃取此笔名以纪念。
现代著名作家有不少出过洋,这在笔名中也有反映,如陈独秀有笔名“CC生”,朱自清有“PS”,茅盾有“MD”,郭沫若还有笔名“爱尔昂”,这在当时是极“酷”的笔名。
还有人以“无名氏”、“佚名”作笔名。冯文炳就用过“废名”。
发表作品本是光荣的事,可作者为何又要用笔名而不用真名呢?
首先是环境所迫,比如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我国古代小说、话本、笔记杂著等等体裁的作品,就被文人视为旁门左道,不能登大雅之堂。文人们为避闲言碎语,就用开了笔名。文学名著《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怎么考证也是一无所获。这个作者的真名,可能要永远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艺术家自己取的名就叫艺名。艺名与笔名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使用者有点儿区别。
被称为“活武松”的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早年从师于京剧大师谭鑫培父子,谭家父子艺名分别是“谭叫天”、“小叫天”,张英杰取艺名“小小叫天”。后来为了表达一定要努力超过谭氏父子的决心,改艺名“盖叫天”。因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加上这艺名的激励,终于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旧时演艺界艺名,有的按辈排名,如当年“富连成”京剧科班,所用的艺名就是按喜、富、连、盛、世、元、韵这样的字排辈分的,马富禄、谭富英,这是“富”字辈的;马连良、刘连荣,这是“连”字辈的。这一点与笔名有些不同。但现在已经没人用这种辈分字了。
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初,英国上层社会爱看戏,可是却把写剧本、演戏看成一件十分可耻的事情,这使得不少剧作家只有隐姓埋名。大文豪莎士比亚在世时,谁也不知道他是谁。后来,莎士比亚是谁成了大难题,有人说是培根的化名,有人说是与他同龄的马洛,有人说这个人就是女王伊丽莎白。但最后的结论:莎士比亚就只能是莎士比亚,并不是别人,但他原名叫什么,可能永远是个谜了。
再说政治环境。鲁迅先生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黑暗之中,虽有勇敢的战斗精神,却不主张赤膊上阵,为了保全自己,进行“韧性”的战斗,他不得不经常以变化着的笔名,以逃避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的检察。
用笔名取代真名的又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羞涩”,比如,初涉文道、志向高远的青年作者,有了最初发表作品的机会,心里没底,用笔名题著作品,以免日后名震文坛时,不至于因从前的稚嫩而受人指责。另有一种人,明知自己所写的东西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鄙俗不堪,但为了各种不可告人的原因或目的,依旧拿去发表,不写真名,胡乱取个笔名。现在,有些人写些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的东西,用笔名发表,怕的是让熟人知道了,背后吐唾沫。
有些笔名只不过是文人的雅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有的作者创作时寻觅一个遂心如愿的笔名,就谈不上事出有因。许多作家一旦获取佳名,便不好更换,就是自己想换,读者也不答应,最后笔名不胫而走,名声远播,真名反倒被人遗忘了。
笔名不是中国作家的专利,国外作家用笔名的历史比中国作家要长得多,“笔名”这个汉语词汇,本身就是外来的,英文笔名写作“Pen name”即“钢笔名字”,简译为“笔名”。
国外鼎鼎有名的作家,很多是以笔名流芳百世的,但是他们的笔名与中国人的笔名有些不同,说得清楚一点,有的应该叫“笔姓”才对。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少年生活十分艰难,小小年纪就四处漂泊,干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师、杂役等各种工作。189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重重磨难,笔名用了“高尔基”,“高尔基”意即“痛苦”。
“愿你平安”是乌克兰犹太人的一句常用祝福语,乌克兰犹太人肖洛姆·拉比诺维奇迁居美国,成为大作家,取笔名肖洛姆·阿莱汉姆,就是“愿你平安”,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下层民众的诚挚情感和深切祝愿。
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原名里加尔多·雷那斯,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年轻时即写下了大量诗歌,但他父亲对诗很不赞同,里加尔多不想惹父亲生气,又不愿辍笔,他就用笔名发表诗作。因为读过捷克作家杨·聂鲁达的一篇小说,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智利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捷克作家,于是他就干脆冒用“聂鲁达”作了笔名。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人是加尔多。现在这个假聂鲁达的名声远远超过了原来真的聂鲁达。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他曾用过许多化名。司汤达是他出版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时使用的笔名。后来,他选定司汤达为惟一笔名,连先前发表的著作上也一律改用这个名字。而这“司汤达”本是德国著名美学家文克尔曼的家乡,一个普鲁士的小村子。
勃朗特一家三姊妹都是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写了著名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写下《呼啸山庄》。三姊妹虽然都写小说,但当时英国女子写作还是很另类的事,所以,《简·爱》出版时,夏洛蒂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呼啸山庄》出版时,艾米莉用的是“艾里斯·贝尔”。作品问世后,引起读者们很大兴趣。但对于作者,人们却不知道作者是女子。
乔治·桑本名奥罗尔·杜班,由祖母抚养,在农村长大。1831年,她带着子女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为谋求生计,她开始尝试创作。她身着男装,叼着雪茄,一副男子派头。她最初与桑多合作,写作时取了个男性的名字“乔治·桑”。
欧·亨利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一个医师家庭。在药房当过学徒,后来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及银行出纳员等。1896年,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为避免受审,流浪到洪都拉斯。妻子病重时,他回国探望时被捕。在狱中,他认真写作,希望以稿酬补贴狱外女儿的生活费用。1899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并署笔名欧·亨利。他的手稿是托一名看守带出去的,这个笔名就是狱中那个看守的名。
马克·吐温本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轮船领航员,“马克·吐温”本是当时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术语,意即水深“十二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用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一位老船长。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7:16
--
第二部分
为什么偏让悟空姓“孙”
为什么偏让悟空姓“孙”要知道悟空为嘛姓“孙”,先听个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故事。
那是1840年的一天,戈日朗收到巴尔扎克的信,说是第二天下午见面。对时间极为吝啬的巴尔扎克约朋友出来,一定是有重大的事。到了地点,巴尔扎克告诉戈日朗:正在写一部中篇,各方面全都满意了,就是主人公的名没有想好,这个名已经折磨他好几个月了,现在只好请朋友帮忙想想办法。戈日朗想了半天,说:“大街上有写着各种姓名的门牌,也许从中能找到合适的人名。”于是两个人在巴黎大街小巷转开了。花了3个多小时,跑了20多条街,看了3000多个牌子。终于在一扇门前巴尔扎克停下了,他跳了起来,“有了有了!马卡,马卡,就是这个名!”当晚,巴尔扎克睡了一个好觉,因为他为自己的小说主人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名。
巴尔扎克每天写作17个小时,3天就用光一瓶墨水,时间对于他就是黄金,可是他在一个人物的名上付出这么多的精力,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名,对于作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岂止是巴尔扎克,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曾为自己塑造的人物取名而费尽了心机。
书归正传,还是说说为什么偏让悟空姓“孙”。孙悟空何许人也?这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鲁迅认为孙悟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猴样水神,叫无支邪。胡适则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郑振铎说:“孙悟空的本身似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孰是孰非,由专家争下去好了。关于老孙的姓名,在元代已经有了一折杂剧叫《齐天大圣》,这时已经有了“齐天大圣”。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这猴子已经姓孙了,称为“孙行者”,更加人格化了。原来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取其“狲”,去反犬旁,成为“孙”。“孙”作为姓,对猴子也是恰如其分了,这就更像是中国的了。到了明代中叶吴承恩给老孙起了正式的名“孙悟空”。当然,这“悟空”只是法名,老孙从小没爹没娘,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就没有乳名、学名、字号之类的东西了。
猪八戒可是纯粹的国货。传说,吴承恩的家乡江苏淮安有个二流子,名叫朱八,又懒又馋,又爱偷偷摸摸的。吴承恩觉得朱八这种人经过磨练才能变成好人,世人应以朱八为戒,别学朱八。这才结合野猪精的故事,取名猪八戒。
悟空、八戒的得名,说明了作家选用人名用意是极深的。
我国古典文学的巅顶之作《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全书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732个。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
出场最早的贾雨村和甄士隐,他们虽非主要人物,但二人的姓名却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假语存焉,真事隐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已经通过两个人名暗示给了读者。霍启,这个人物一出现,果然“祸起”,甄士隐丢了女儿,继遭火灾。甄家丫环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英莲自幼被拐卖,她的一生确实是“应怜”。小乡宦之子冯渊,平白“逢冤”,被薛蟠活活打死。贾府的清客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则是一帮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家伙。而粮房书办是詹会(沾惠),贾芸的舅舅干脆就叫卜世仁(不是人),贾化是满嘴“假话”。单这些名字,就勾画出一幅群丑图。而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则是“原应叹惜”。第五回中有首诗“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从字面上看,“子系”就是“你是”,是谁呢?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子系”合起来,正是繁体的“孫”字。第五回又有一首诗“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桃李”隐“李”,“完”与“纨”同音,“兰”指贾兰。这首诗是说:李纨年轻守寡,教子贾兰读书,最后却是一场空。薛蟠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他过生日宝玉准备送他一张画,薛蟠笑着说:“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好得了不得了!”宝玉听后不觉大笑。原来薛公子把“唐寅”念成了“庚黄”。真是个大草包。
宝玉、黛玉、宝钗、妙玉,这四个人是《红楼梦》中最为关键的人物,这四人的名,更是独具匠心。“宝”、“玉”二字,将四个人的名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
鲁迅是使用人名“大做文章”的高手。
《孔乙己》中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特意让他姓孔,名乙己,已经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
《故乡》中的闰土,“闰月所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迷信、老实、命运不济的农民希望用名字消解灾难,得到幸福,结果,幸福却总是越来越远。
《祝福》中的祥林嫂,没有姓,也没有名,“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为她的死丈夫叫祥林,她只能至死被叫成祥林嫂了。旧中国妇女身上比男子多一条绳索——夫权。祥林嫂的名就是例证。
小说《药》中的人物有华老栓、夏瑜、夏四奶奶,“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夏瑜就指明了是秋瑾。夏四奶奶,正是当时四万万中国人的代表。华家与夏家的故事,正是华夏民族的悲剧。
阿Q是个“名人”,鲁迅在《〈阿Q正传〉序》中说:“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天便模糊了。”阿Q这个破产农民,连姓氏的权利都没有了。赵太爷听说阿Q也姓赵了,大骂起来:“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阿Q挨了骂,挨了打,从此不知姓什么了。而赵太爷、钱太爷,则要取姓“赵”、“钱”,这些《百家姓》的头位,享受着姓氏的特权。
关于阿Q的Q,鲁迅写得更为传神:“我曾仔细想:阿Q、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撒过生日的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者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写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个Q真是妙,一个光光的脑壳,后面拖条又弱又黄的辫子。
小说《高老夫子》中那个高尔础,更有意思,这人听说有个大文豪叫高尔基,便自名高尔础,让人想成自己与高尔基是兄弟。
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曾使整个世界发笑。为“堂吉诃德”这名的来由,作家塞万提斯在书中写道:“他为自己的马取了这样中意的名字,也要给自己取一个,想了8天,决定自称堂吉诃德。”“我们这位绅士因为要充地道的骑士,决定也把自己家乡的地名附加在姓上,自称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他觉得这一来可以标明自己的籍贯,而且以地名为姓,可以替本乡增添光彩。”“堂”是贵族的标志,“拉曼却”是他住的地方。堂吉诃德为自己取名想了8天,其实这是作者想的,这样一来,就用姓名活生生地表现出堂吉诃德傲慢、可笑的样子。
堂吉诃德的仆人,那个骑毛驴的大肚子,他的名更有趣,叫“桑丘·达尔汪斯·潘沙”,“潘沙”就是肚子的意思。
姓名还是揭示主题的重要角色。《水浒》中108个好汉里,竟没有一个是姓赵的,宋朝皇帝姓赵,他们反皇帝,所以施耐庵不让他们姓赵。
作家张贤亮另辟蹊径,他写的18万字小说《习惯死亡》,所有的人都没有姓名,“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姓名,正是其妙处。给人留下用心才能解开的谜,引人深思,让读者体味人生的真谛。
不要以为上面说的只是特例,其实,每一部作品中的人名都有奥秘,都有心血,如果你准备写点什么,或者只是想读点什么,那么,千万别忽视人名。成语里面藏人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成语里面藏人名古代民间有一种节日游戏:将描绘好的麒麟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让驴马作出各种动作,有点像现在的马戏。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难免露出马脚或驴脚来。这“露马脚”就成了当时人们常说的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平民出身,小时候没有缠过脚,可是一当上了皇后,就感觉到有点失体面,但是脚又不可能割去一截,只好天天拖着长长的裙子,怕的就是那双大脚露出来。有这么一天,马皇后坐轿出门,不料刮来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街上行人一看,吓!好大的两片大丫子。于是,一传俩,俩传仨,大人传小孩,小孩传他妈,民间在偷偷地笑:马皇后是个大脚。从这往后,什么事显出破绽,暴露真相,人们就说“露马脚了”,于是演化为成语。
像“露马脚”这样由人名演化来的成语还有许多,都挺有趣。
现在,谁若是凭空乱说,人家就说了:这小子在杜撰。“杜撰”的“杜”,就是个人的姓。这人可了不得,他是晚唐大诗人杜牧。杜牧的诗造诣确实很深,但他这人写诗爱用典故,而且用起来不管不顾,把历史真相搞得乱七八糟。他的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把赤壁之战与铜雀台搞在了一起。其实,赤壁大战那时根本没有个铜雀台,是仗打完后才建的。杜牧还说:“甘罗昔作秦丞相”,甘罗从来没有做秦丞相那回事。杜牧作诗为了表达思想,为强化语境不太注意真实,因为他写的是诗,并不是写历史,不可以认为是过错。但杜牧是大诗人,他说的人人信以为真,也就都是跟着错了。《三国演义》就是跟着杜牧大写铜雀台和赤壁之战。后人说,杜牧好编造故事,于是称所有不实之言为“杜撰”。
吕蒙是三国东吴的名将,关羽关老爷就是让他抓住的。吕蒙年轻时好舞个枪棒啥的,就是看书脑袋疼,后来听从孙权的劝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有一次,孙权的谋士鲁肃发现吕蒙的文化竟如此了得,拍着吕蒙的背说:“过去我认为你只知道打仗,到现在我才知道你学识很深,不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吴下阿蒙,现在比喻人的学问还浅。
“江郎才尽”说的是南朝大文学家江淹的故事。江淹年轻时,他家是贫困户,但人家学习刻苦,写得一手好文章,乡里人称他江郎。以后,江淹当上了大官,人官一大,学习劲头儿就不如从前了,文章越写越差劲,人们说“江郎才尽”。后来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文思减退。
南朝文艺批评家钟嵘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陆海潘江”。这个“陆”是西晋文学家陆机,这儿的“潘”是同时的文学家潘岳。陆机年少时闭门读书,一读就是十年,文章写得带劲儿。后来与弟弟陆云一起来到洛阳,人人争看这哥俩儿的文章,到处是哥俩作品,弄得洛阳纸都贵了。潘岳是中国古代美男子的代称,人美文章也美。陆机和潘岳以文学才气名闻天下,说这二人的才学如江如海,并不为过。“陆海潘江”又可以写成“潘江陆海”,形容文才很高,又比喻文才相当的人。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7:47
--
第二部分
成语里面藏人名
“再作冯妇”这个成语出自《孟子》,说的是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叫冯妇,是个打老虎的能手,后来下决心不杀生。一次他到野外,看到一群人围捕一只虎,可干吵吵,谁也不敢冲上前去,冯妇看着好笑。人们看到冯妇来了,非常高兴,都鼓动他露一手。冯妇禁不住众人的巧嘴,也是手心痒痒,就挽袖子下车,加入了打虎的行列。“再作冯妇”意思是说,旧业重操。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著名的表演艺人叫优孟,他常用谈笑的方式对楚王劝谏。因为令尹孙叔敖为官清廉,不贪不占,死后没留下什么遗产,他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一天,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服,做出孙叔敖的样子,楚王一看,呀!这不是老哥们么?以为是孙叔敖复生了。优孟的表演使楚王想起孙叔敖的功绩,禁不住涕泪涟涟,由此想到了他的儿子。于是给了孙叔敖儿子很厚的封赏。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优孟衣冠”,这个成语指模仿别人。
考试没被录取,叫名落孙山。孙山是个读书人,虽然文章不算太好,但嘴上功夫很行。这年去参加考试,同乡把儿子托付给他,二人一同前往。结果同乡的儿子没考上,孙山自己也只考了最末一名。孙山先回到乡里,同乡问他考得怎么样。孙山风趣地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后。”后来考试落榜就称名落孙山。
唐朝有个叫崔沆的,去参加考试,主考官也姓崔,叫崔瀣。结果崔瀣录取了崔沆。人们说,他们两个人是一家子,串通一气,开了后门。于是留下成语“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墨子是战国时的大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楚王要攻打宋国,请巧匠公输班制造出攻城的云梯。墨子听说了,从鲁国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和公输班停止战争准备。楚王和公输班虽然理屈辞穷,但仍固执己见。于是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墙,和公输班较量阵法,一比高下。公输班多次变换攻城阵法,都没有取胜,只好认输,最后停止攻打宋国。可见,墨子很擅长防守。但后来这件事却衍生出成语“墨守成规”,这成语的意思是说固执不知变通,成了贬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美人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走在大街上。人家美人皱眉也是好看的,西施的邻居丑丫头东施也跟着皱起眉,捂上胸口,心想这回我一定很好看了。没想到,人家见了她不是关上门,就是远远躲开。东施姑娘把人家的缺点盲目搬来,结果越弄越丑,留下“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效,就是效仿;颦,就是皱眉。
肖何是刘邦的同乡,和刘邦一起打天下,刘邦当上皇帝论功行赏,肖何功劳最大,受位最高。刘邦的另一个同乡曹参居第二位。肖何与曹参以前是好朋友,但当上将相后矛盾一天天大了,谁也不理谁了。相国肖何病危时,皇帝问了谁能继任相国。肖何说,曹参可以。曹参继任后,一切规章制度都不改动,全照着肖何的原样办。成语“肖规曹随”比喻一切按前人成规办理,不做一点改变。
还有个关于肖何的成语:成也肖何,败也肖何。这事跟大将韩信有关。肖何月下追韩信,使一直不得重用的韩信成为大将军。可是最后韩信的死,也是肖何设的计。这个成语,意思是,成功、失败,全是因为一个人。
有个成语“河东狮子吼”,“河东”实指柳姓,古人讲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这个姓在郡中为当地人所仰望。于是,某郡就可以代替当地望族的姓了,如天水赵姓、太原王姓、河东柳姓。宋朝有个陈,这人好交朋友,又爱跟女的贴乎。他的老婆柳氏很凶,妒心也很大,陈一听老婆的声就哆嗦。苏东坡写诗戏谑陈:“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河东”指柳氏,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老婆厉害。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因参与王叔文、王、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金屋藏娇”这个成语,出自《汉武故事》。胶东王只有几岁时,长公主把他抱在膝上,问他:“孩子,想要媳妇不?”胶东王说:“想。”长公主一一指了左右的人,他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问他:“阿娇怎么样?”胶东王笑了,说:“好!如果能得到阿娇做媳妇,就用金子做个屋子,把她藏在里面。”后来,“金屋藏娇”借指纳妾。
成语“小家碧玉”中的碧玉是晋时汝南王的宠妾,当时文人孙绰为她做了首乐府诗:“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家的女儿。
有一种诗,叫“打油诗”。传说,唐朝南阳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一年冬天,南阳下了大雪,看到漫天皆白,村里人来了兴致,请张打油写首诗,大伙儿娱乐娱乐。张打油随口吟出一首《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一吟出,村民都叫好。张打油的诗诙谐幽默,虽不能登大雅之堂,却很受下层群众喜爱。以后,人们把这种近于民间歌谣,语言风趣幽默的诗,称为打油诗。
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记载: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父亲封地叶地,人们称他叶公子高。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真龙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下来拜访了。有一天,乌云满天雷声大作,真龙从天而降。这时的叶公,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原来,叶公只喜欢假龙。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表面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如此。
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庄公在位时,庆父就没少闹事儿,鲁庄公病死,庆父又里外勾结,抢班夺权,几年里,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给鲁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这话演变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司马相如是赋这一文学体裁的大作家,《子虚》、《上林》两篇赋是他的代表作品。赋中假设楚国子虚,和齐国乌有先生对着吹牛,子虚说楚国打猎时场面怎样怎样不得了,乌有说齐国怎样怎样了不得。最后亡是公出来说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盛举,一下子子虚、乌有二位先生全没电了。“子虚”、“乌有”、“亡是公”,一听这名就是虚无的,并不是真人,但却也是人名。“子虚乌有”形容什么也没有的虚构。
下面这些成语里都有哪些人名,都有哪些故事,您自己对孩子讲吧,我就不说了。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醉翁之意不在酒;挥泪斩马谡;愚公移山;班门弄斧。名人之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名人之名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开头说是“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名。”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气度,为我取了好名字,啊!我既有美好的天质,又有了美好的名字。看,诗人多么为自己的好名字自豪。人人都想得到一个好名字,而且努力使之“名副其实”。看看那些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名字,不但能使我们了解他们光辉的人生,而且会得到许多启迪。
按照谱系,毛泽东应属“泽”字辈,按照族谱居长者应取“东”字,于是其父毛顺生就给儿子起名“泽东”。这个名字不仅响亮动听,而且含有“润泽东方”之意,寓意极为深远。后来,他又给其取字“咏芝”。可是,毛泽东长大后并不喜欢这个带有女性色彩的名字。因为仰慕湘军首领胡林翼,胡林翼号“润芝”,毛泽东便取其谐音,以“润之”为自己的字。
1947年胡宗南扬言占领陕北。大敌当前,毛主席毅然决定率部队撤离延安,当时有不少同志对撤离延安不能理解。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离延安得延安,守延安失延安。”于是化名李德胜。“李德胜”就是“离得胜”的谐音。毛主席很喜欢这个名,后来给女儿取名时,就以李为姓,取《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给女儿起名李敏、李讷。
刘少奇原名刘渭璜。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他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志青年不甘雌伏,定要雄飞”。20岁那年,在长沙读书时,他改名少奇,意为少年立奇志。
周恩来在沈阳关东模范学校读书时,教历史的高老师送他一个名“翔宇”。老师说:一个有志于革命的中国少年,应该像扶摇直上九天的大鹏,翱翔于宇宙之中。正是这个名,坚定了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多年后,周恩来见到老师的女儿,怀着无限深情说:高老师的帮助,为我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925年,他在上海某厂参加工会选举,为了同黄色工会做斗争,党组织安排他做候选人。刘少奇对他说:“隆郅同志,你这两个字笔画太多,工人不容易写出来,我看,改个简单的吧。”他觉得有道理,但一时想不出来恰当的。正巧,这时有三个工人代表上主席台来了。刘少奇便指着台上说:“你看,名字来了,就叫立三好不好,”他说道:“好!好!就叫立三吧。”从此,李隆郅就改名为“李立三”。
卓越的政治家、共产主义战士王若飞,原名萌生,又名大伦,别号继仁。小时候身体瘦弱,行动笨拙,但学习非常刻苦。读到《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时,他非常感慨,对同学说:“迟钝是我的弱点,但我相信,只要有志气,有毅力,肯用脑,弱者也能奋飞。”于是取名“若飞”。由于努力学习,原来并不聪明的王若飞,终于取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又到法国、美国深造,后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领袖刘志丹的名,也是得于古诗。他原名刘景桂,为了表明自己为民族解放事业的一片忠心,依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名志丹。刘志丹最后为民族解放战斗而死。为了纪念刘志丹,他的家乡陕西省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刘志丹与大地永存。
徐特立原名懋恂,年轻时,为表示自己志向不凡,为民谋福的赤子之心,故改名为“特立”,取“特立独行”之意。
赫赫有名的张爱萍将军的名,似乎有点像女名。他自己解释:我取名“爱萍”,其含义一直未与别人说过,其中含义一直为许多人不理解,以为“萍”字只适合于女同志。有一次,贵州一位老书法家在为我挥笔时,说我很爱剑,道出了这个“萍”字是取之于“青萍之剑”。“爱萍”即是爱剑,正因为这样,张将军每年都要买些好剑,作为礼物赠给外国军界友人。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
陶行知曾多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再次改名“陶行知”。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他的名是出官纳仕、结交官友的意思。后来,许世友参加革命,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就把“仕友”改为“士友”,意思是说,自己是士兵们的好朋友。红军长征时,一、四方面军会师,这时许世友已是军长了,毛泽东去看望红四方面军的将士。见面后,毛泽东对他说:“士友!你的名字改改吧!我看你这个‘士’字,还可以加上几笔,改‘世’字,咱们红军不光要解放全中国,将来还要为解放全人类做贡献,‘士’改为‘世’字,你那时不就成了‘世界之友’了吗?”从此,许士友就改名为许世友。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8:08
--
第二部分
名人之名
孙中山先生小时名“象”、“帝象”,依当时习惯入学时,取了学名“文”。17岁在香港拔萃书屋上学时,自号“日新”,“日新”取自《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9岁取字“德明”。20岁入香港中央书院学习,由国文教师按“日新”的谐音取字“逸仙”。
“中山”本是日本人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姓。1896年孙文流亡日本,日本友人宫崎滔天、平山周把他安排在东京银座的“对鹤馆”住宿。因不能公开真实身份和姓名,为了安全,得有个化名。平山周想起来旅馆途中,路过一位姓中山的侯爵的府邸,于是在登记簿上写下了“中山”二字,作为姓,孙先生又在后面加上个“樵”字作名。“中山樵”这是个完全日本式的姓名,从此,他就以中山樵为名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他自己解释这个名时说:“我是中国的山野樵夫。”后来,章士钊把“孙”加在“中山”之前,写成“孙中山”。
黄兴与孙中山并称“孙黄”,黄兴的“兴”本身就是一个惊险故事。
黄兴原名黄轸。1904年革命党人决定趁11月16日慈禧寿辰,全省文武官员集中祝寿之机,在长沙起事,可是走漏了风声,起义不幸流产。敌人四出搜查,悬赏缉拿黄轸。他只好乘江轮潜离长沙,前往上海。临别时,与战友商定,抵沪后立即打回只署一个“兴”字的电报,以免大家挂念。不久,长沙的同志果然收到只署一“兴”字的电报。大家为黄轸的安全抵沪异常高兴,从此,叫他黄兴。
张学良,字汉卿,名与字各有来历,据说,“学良”是清末绿林冯麟阁给起的,意思是要他学张良,因张良是刘邦的大谋士,张作霖对大儿子的名也很满意。后来,吴佩孚拜访张作霖,听说他儿子名叫学良。就赞赏道:“这名字带劲儿,能学张良,志向了得。也有学问。”接着他问张作霖:“爱子有无字号?”张作霖说:“没有,仁兄能否给他起一个?”吴佩孚捻了捻胡须,说道:“那张良乃汉朝之谋士、大臣,臣者,卿也。依我看,表字就叫汉卿吧!”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乳名文豹,依辈名为开贞。郭沫若是四川人,四川乐山附近有“沫水”和“若水”两条大河,沫水现在叫大渡河,若水就是现在的雅砻江。郭沫若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浙江杭县人。“望舒”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神,后成为月亮的代称。取名“望舒”,意在表示对光明的渴望。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来改名璜,字频生,白石是他的号。齐纯芝是湖南湘潭人,年轻时从师于胡沁园先生,白石是胡先生给取的,老师说:“你家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风光十分美好,我看你就以‘白石山人’为号吧!”因经常以“白石”署名,人们渐渐忘了他的真名。齐白石,还有老白、白石翁、杏子坞老民、齐太、木居士、老木工、寄萍老人、借吟馆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号。
关山月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家,他本名关泽霈,其父就擅画梅、兰、竹、菊,使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曾从师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剑父为他取名“关山月”。“关山月”本是汉代乐府诗中的《横吹曲》名,多写别离伤愁,高老师取这个名是另有用意,关、山、月皆是山水画的主要题材,让关泽霈时时听着这三个字,意在激励他将思想完全进入山水之中。不负师望,关山月果然做出《江山如此多娇》、《漓江百里图》、《飞雪迎春到》、《春到南粤》等山水名画。
著名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曾在家乡学校当图画教师。学校离家30多里,他只能是徒步往返。一次途中,徐悲鸿到一人家吃酒,因衣衫破旧而遭人冷落,从此发奋,立志苦学。他想进学堂深造,可家境贫困,无法交纳学费,深感世态炎凉,悲从中来,感到自己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悲鸿,并一直以哀鸿自况。
傅抱石,这名听起来很怪。原来,他从小喜欢绘画,尤其是崇拜石涛,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石涛那样的大画家,于是,自名“抱石”,意思是一定抱住石涛之路不放。经过长期努力苦学,终于成为国画大师。
李叔同,名文涛,叔同是字,又有别号息霜。39岁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人们多称之弘一法师。剃发后,自觉身体轻松,心境畅快,有脱胎换骨还童之感,又取名“李婴”。晚年命名书屋“晚晴”,自号晚晴老人。
给孩子起个好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给孩子起个好名书看到这儿,有的读者要问了,一会儿是“命名”,一会儿是“取名”,一会儿是“起名”,这几个词有什么区别?
除了“命名”,这些词一般字典是不解释的,真得说一说。这三个词是近义词,基本意思是一样的,但各有各的用法,“命名”,用于严肃的场合,也可以用于人之外;“取名”,重点在取,是本人行为,可以是自己给自己取名,也可以自己给别人取名;“起名”的对象是他人,只用于为别人取名。“取名”是书面语,“起名”是口语,要念成“起名儿”。
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得孩子的起名史无前例地受到重视。往往是全家人翻字典,召开“家庭扩大会议”,请教名人。孩子就一个,关系一辈子的事,慎重是必要的。孩子有个好名,家长心里也美滋滋的。然而要起个好名决不是容易的事。这里为那些准备当父亲母亲的人,讲一讲起名的禁忌与应当遵守的原则。
《左传》中记载这样一件事:鲁桓公的儿子出世了,桓公问大夫申(读xū)应该怎样起名。申便说出了命名的5种方法和6项规则。申说的5种方法大意是:一、根据孩子身体带有的印迹,二、根据天地在孩子出生时的征兆,三、根据孩子的样子,四、借物为名,五、依据孩子与父亲的相同点。他的6项规则是:不以国为名,不以官为名,不以山川为名,不以疾患为名,不以畜牲为名,不以祭祀的器物为名。申说的这些目的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礼法制度,但也说明了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起名的规律进行了总结。现在这些东西仍有借鉴意义。
对于现代人,取名首先应当注意的禁忌有下面这些。
一、忌用生僻字和笔画多的字。
用这些字命名,自己写着困难,别人认也困难,不利于人际交往,而且容易弄出误会。
电视剧《西游记》中演八戒的马德华,原名马芮。这个“芮”(读ruì),可给他带来不少的麻烦。去医院看病,挂号后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听见叫他的名。后来护士叫“马内!谁叫马内!”他一想怕是叫我吧,一看果然是。人家把“芮”写成了“内”。接着是等化验结果,干等不见喊他的名,进去一问,人家说:“你就是马苗呀,刚才怎么不答应!”到了注射室更糟,只见护士呼朋引伴地笑:“哟,这位叫马肉,马肉喂!”“芮”算不上生僻字,笔画也不算多,可是人家还是念错,但你又不能怨别人,因为名是给别人看的,你只能适应,不能强求。马芮因为这个,才改名马德华的。
近代大学问家章太炎更惨。他有三个女儿,个个楚楚动人,文才超众,愣是找不着对象。大女儿的名,是两上两下叠在一起四个“工”,就是“展”字的古写法;二女儿是四个“又”的(读lì);三女儿名是四个“口”(读ji)。章老先生是研究过古文字的,给女儿起名也显示显示学问,可是一年又一年,三个千金成了老姑娘,老先生才悟出原委:没有认识女儿名的。连名都不认识怎么搞对象?
京剧艺术家关肃霜,原来叫关。周总理在接见她时,对她说:“你的名字关笔画实在太繁了,不但写起来麻烦,而且一般印刷所里可能缺少这两个字,排字工人也不方便。还有,社会上许多同志识字不多,难以认记,可否简化些,把两只鸟放掉好嘛?”周总理日理万机,对起名用字还这么关注,可见起名的重要。
二、忌用多音字、同音字。
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看的人无所适从,不知是哪一个。如,李重的“重”读zhòng也行,读chóng也行。同音字是几个字一个读法,但写起来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听的人不知是哪个字。如“刘洋”,可能写成“刘杨”,也可能写成“刘扬”。“王委”容易让人写成“王伟”、“王玮”。用多音字、同音字命名,无端增加了许多麻烦,有时会造成误会。鲁迅最初名叫樟寿,字豫山,“豫山”被别人戏写为“雨伞”,因而才改名树人,字豫才。
三、忌谐音、忌姓名组词。
现在很多人喜欢利用姓与名组合成词,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因为容易让人误将人名当成不是人名的词。文革中,有人在文件中发现:李某、王某曾一同参加三青团。结果恰好有个姓曾名一同的人,被与李某、王某一起抓了起来。这种对人权极不负责的做法,固然只能是出现在法制不健全的时代,但从中也应吸取教训,其实即使不是在这种场合,其他条件下“曾一同”这个名也是容易被人误解的。现在“纪然”、“严丽”、“袁茵”、“梁爽”这类名很多,这些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容易被人误当成“既然”、“严厉”、“原因”、“凉爽”。于刚谐音“鱼缸”,樊婉谐音“饭碗”,这些就不算好名了。
四、忌男人女名,女人男名。
男人刚劲有力,取名多用铿锵有力的字,听起来气势雄浑;女人温柔美丽,取名应用表示柔美的字。可是有人不注意这一点,过去还有男用女名的孩子容易养活的迷信说法。男用女名,女用男名,常成为同伴嘲笑的资料,严重的会影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有的用异性名的孩子,自己也把自己当成异性,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变态。用异性名经常会闹出笑话。一个叫李华芳的大汉,参加旅游团时,被编入女士一组,弄得他很狼狈。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袖肖楚女,本是铮铮男子,有些男士竟“慕名”给他写来情书。京剧大师梅兰芳从艺之初曾收到写着“梅女士”的请柬。
五、忌政治色彩。
政治风云多变,人生百年,但要留名千古,人名怎能适应得了政治形势?曾叫“红卫”、“卫东”、“援越”的人,多改成“宏伟”、“伟东”、“圆月”。其他如“反修”、“文革”、“忠青”、“跃进”的人,也总是自觉有些不舒服。现在,似乎人们明白了这一点,最近出生的小孩,没听说叫“改革”、“承包”、“开放”的。
六、忌同名。
在大城市中,同名者动辄上百上千。有的单位同名者就有好几个,有的班组有两三对同名的,有的街道上老爷爷与小娃娃同名,在起名的时候应注意,不与名人同名,不与熟人同名。重名的问题,我还要专门说。
七、忌洋名。
有人觉得外国式的名好听,特别是女孩子,叫个玛丽、丽莎、安娜,其实这些外国人名不只是符号,也是有内在意义的,多是根据基督教的教历得来的。而起名的人说不出来其中的意思,就胡乱用上。更有甚者,起的名好像是化妆品、服装的牌子。中国人用了这些名不伦不类,让人分不出是哪国人。
八、忌俗气。
曾有过男人用金、财、发、富、贵、根、利,女人用桂、琴、兰、香、艳、丽、芳起名的时代,这些字的意义本来很好,但是用得多了就俗了,让人一眼望穿,没有什么深义。还有些像连生、招弟、殿臣、忠义等,使人感到很不自在。作家杜鹏程,原名杜红喜,30年代,他不到20岁,在延川农村工作,因觉得这“红喜”太俗,才改为“鹏程”。
九、忌恶名。
秦桧、陈世美、吴三桂、汪精卫,这些名其实是很好的,但是让他们用过之后,就很少有人用“桧”、“世美”、“三桂”、“精卫”为名了。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人以“文元”、“春桥”、“洪文”为名了。原因是这些名臭了。传说孔子口渴了,正好遇到一眼清泉,刚要喝,看到有题刻:盗泉。孔子宁愿渴着,也不饮盗泉之水。就因为名不好。一个好人用了坏人的名,也起码给人一些不好的感觉。文学评论家唐读书的时候,老师为他起名“端毅”,后来读书多了,知道有一个清代汉奸谥号是“端毅”,马上改成了“”。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8:56
--
第二部分
给孩子起个好名
古人总结出来的命名原则,现在许多不适用了,但我们现代人起名也应该有现在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有以下6条。
一、用名表示纪念。
纪念出生地。老舍的大女儿生在济南,起名舒济,另一个女儿生在新加坡,起名舒坡。这就很有意义。女排宿将张蓉芳,生于芙蓉之城——成都,故名蓉芳。歌唱家李双江,生于黑龙江省松花江边,故名“双江”。其他如赵蒙生、刘京生、张闽、李怀川都是取自出生地的名。
以出生时发生的国家、家庭重大事件作纪念。罗荣桓元帅的四个孩子叫南霞(谐音南下)、东进、西宁、北捷。这些孩子出生时,正是罗帅为祖国解放南征北战东讨西杀的时候,这四个名正是罗帅战斗历程的纪念。“黄世仁”陈强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匈牙利时,大儿子出生,为纪念《白毛女》在布达佩斯演出成功,给大儿子起名“布达”,第二个儿子出世后,便按先来后到起名“佩斯”。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登上永丰舰与之相峙,这时候,他的外孙子出生了,就起名“永丰”。
用人名做纪念,可以时时勾起回忆,既可激励后人上进,又可回顾历史,起出的名多彩多姿,很少雷同。
二、用人名直接寄托家长的愿望。
1913年,孙中山的长孙问世,适逢民国初创,孙中山先生希望国治民安,天下太平,为长孙起名“治平”。1915年次孙降生,时值袁世凯酝酿称帝,感于治国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强盛,孙先生为次孙起名“治强”。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虽入美籍几十年,仍梦魂萦绕中华故土,他为儿女起名都用了一个“中”字。
用人名寄托家长的期望,意义深远,容易理解,是使用最多的命名方式。
三、化用别人姓名,表示仰慕或怀念。
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因仰慕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而取名“相如”。南宋大词人陆游,字务观,据说他出生前母亲梦见了北宋大词人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用秦观的名做字,用秦观的字做名,希望他能像秦观一样。后来陆游果然成了大词人,而且成就在秦观之上。抗联名将冯仲云,为怀念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烈士,为女儿起名“忆罗”。吉它歌手庄鲁迅的祖母是鲁迅同时代的人,她景仰鲁迅的为人,喜爱鲁迅的作品,希望孙子也像鲁迅一样,因此为孙子起名“鲁迅”。
直接用别人的名做名,一目了然,容易理解,但也容易产生误会。
四、借助姓起名。
借助姓起名方式很多。有父姓与母姓相连的,父亲姓王,母亲姓方,取名王芳;父亲姓陈,母亲姓周,取名陈周。有借助姓的字形的。如,林森、金鑫、石磊、王匡、林双木、张长弓、李季、方芳、陈东、林木、何可人。有借助姓组成词语的,如陈述、凌云志、牛得草、马识途、于德(得)水。
这种起名法,高雅机智,富有情趣。但如果单纯追求形式,搞成文字游戏,就失去积极意义。
五、截取成语、古诗文。
毛泽东,字润之,他的名字取自《孟子·滕文公上》的“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王若飞的名取于《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取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名取自于《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刘伯承元帅给儿子起名刘蒙,取自成语“吴下阿蒙”。
截取古诗文、成语取名,意义深沉,不落俗套,能表现出家庭的文化教养,但不能矫揉造作。
六、讲求声韵和谐。
“秦发奋”、“傅菲芬”、“黄汪洋”,这样的名从意义上看不可谓不好,但读起来拗口。传说,古代王子出世,要“吹律定名”,即用乐器检验人名是否和谐悦耳。这虽然是传说,但可以看出人名节律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读shǎng)声、去声,也有人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阴平、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称为仄声。好听名应该是平声与仄声交错开的,不要几个字全是平声,也不要全是去声。
姓与名中的声母或是韵母也最好是不一样的,“傅菲芬”三个字声母全是F,“黄汪洋”三个字韵母全有anɡ,这样的名读起来就别扭。
七、注意字形的美感。
汉字是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不一样,看到ABCD后,人们什么也不会想,可是汉字就不同了,看到“梅”字,有的人就流出了口水,看到“虎”字有的人就害怕了。“小兰”和“晓岚”虽然听着一样,但一看字,人的感受就不一样了。“王艳”给人的是浓丽之美,“王燕”给人的是轻捷之美。“树”、“文”、“凌”、“平”、“贵”、“亚”、“之”、“其”这几个字,若是换成同音的“淑”、“雯”、“玲”、“萍”、“桂”、“娅”、“芝”、“琪”,美感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字形、笔画也应该有所考虑。“魏毓麟”这三个字笔画太多,看着挤挤的,写着也费劲儿;“魏臻一”这三个字,前两个笔画多,后一字只有一笔,看着偏前一边,视觉上不舒服;“王玉三”全是横笔,视觉不美;“田国固”全是框框,也不好看。在字形搭配上,还应慎用形体相近的字。如冶与治、已与己和巳、戎与戍和戌、日与曰,这样的字容易被人误读误记。
八、考虑人的一生。
因为人有名是从孩子开始的,现在许多人的名只是孩子名,而没有想到这个人的整个一生。现在许多孩子用叠音的名,或是带“小”的名,女孩叫欢欢、翠翠、豆豆,男孩叫乐乐、洋洋、冬冬;女孩叫小丫、小琳,男孩叫小兵、小虎。这样的名小时候听着很好,但是人一大了,就不好听了,如果到了老年,就更不适用了。“下面请院长王卉卉讲话”,“请李妮妮宣布大会纪律”,不熟悉这名的人,可能就会笑。盼盼、琳琳、珍珍、翠翠这样的名用于老年人是不得体的。
以上这样命名方法,很少单一落实在一个人名上,往往是交叉使用的。既要考虑美感,又要声音和谐;既要追求形式,又要讲究思想;既要表现高深的文化,又要注意社会影响。为人起名,本身就是从事着文学创作,一个好的名,就是一篇好的作品。要想起个好名,做家长的还得先学好文化知识。与你同名知多少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与你同名知多少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一天,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突然一个人闯进来嚷道:你的儿子杀人啦!知子莫如母,像曾参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去杀人呢?曾母一点没有相信,连手里的活都没停。过了一会,另一个跑来,又说:曾参杀人了。这回,曾母手中的活慢了下来,心有些乱了。不一会,第三个人气喘嘘嘘地大叫:曾参真的杀人了!曾母扔下梭子,跳墙逃走了。
其实曾参根本没有杀人,凶手是另一个叫曾参的人。因为同姓同名,让曾母虚惊一场。
战国时,有位毛遂,他曾自荐陪平原君出访楚国,按剑威劫楚王,定下了合纵抗秦的条约。平原君十分看重毛遂,认为他的三寸舌,胜过百万之师。一天,忽然有人报告,毛遂堕井身亡,平原君不由放声大哭。没多久,毛遂却来了,这才知道死的是另一个毛遂。
自有姓名以来,同姓名现象就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早在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就亲自编撰了《古今同姓名录》一书,自此,唐、元、明、清,代代有人在同姓名上作文章,清乾隆年间,浙江萧山人汪辉祖从《旧唐书》到《明史》9部正史中辑录出同姓名者10812个,共计约3万人,编成76卷的《九史同姓名录》。仅仅9部史书中就搜集了这么多同姓名者,可见,同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受过同名之苦,汉朝有两个刘歆,张良之后,历代都有叫张良的,仅宋代就有9个。其他如叫“周瑜”的4人,李广的6人,张衡的6人,董仲舒的3人,王羲之的3人,曹操的2人等等。不少同姓名者都是名人,如4个叫王充的人,一位是东汉著有《论衡》的哲学家,一个是隋朝的越王郑国公,另两位分别是苻坚中山太守和侍中将军。汉代的两位韩信,一是曾受“胯下之辱”的淮阴侯韩信,一是韩王信。曾有报载,上海叫“王小妹”的多到13000多人,沈阳市现有4800多个“刘淑珍”,4300多个“王玉兰”。广州的“梁姝”、“陈姝”各为2400多个,天津的“张力”、“张英”各有2000多个,武汉城区仅16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叫“王红”、“王斌”的便超过1000个,甚至在一个单位,叫张伟、李华的就能一打打地出现。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在174900人中,重名者达46745个,占调查总数的2672%。时至今日,重名率更是大幅度上升,如中国体育报评选建国以来80名杰出的教练员、运动中,便有4人名“健”:张健、高健、黄健、韩健。吴国桢是40年代的上海市长,有个被判死刑的罪犯也叫吴国桢,电话纷纷打到法院讯问罪犯的情形。有人作了调查,发现当时上海有13个吴国桢,中国电影公司突发奇想,将这13个吴国桢聚在一起,拍了一部新闻影片,热闹得很。
南京大学某年录取的1400多名新生中,竟有65组同名的,有的是两人同名,有的是三人同名,还有四人共一个名。有四个“吴昊”,“徐佳”、“刘丹”、“孙杰”、“陈伟”、“王军”各有三个,有的同名者还不是同一性别。
造成重名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人口增多,交往扩大。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现在已经达到13亿多,这同时,人与人交往的空间、频率越来越大。人多了,见面机会大了,可是人名用字不但没多,反而因汉字的简化比古代还少了;同时现在的姓越来越向大姓集中,虽然有几千个姓,但常见的只是几百个。现代汉语常用字大约7000个,最常用的只有3500个,据查,人名中所用字数为3350个,与最常用量不相上下,但是这些字中有些生冷字除极个别人使用外,用者甚少。人名用字基本集中在几百个表达美意的字上,最常用的不过400多个。百十个常见姓与400多字搭配组合成的人名,在十几亿人中自然要有许多是相同的。
二、命名方式日趋雷同。科技发达了,总体文化水平提高了,但是,不能否认,人的汉语文能力反而下降了,要讲数理化、外语,现在的人比以前强多了,但是汉语却不如从前,这就导致命名方式愈来愈简单化。取名不过是几种方式:一、以出生地或出生时某些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为名;二、追求美心理和时代风尚趋向一致;三、以父母之姓名合起的方式;四、节缩成语格言而成的方式;五、利用语言相叠的方式等等。取名的方式趋同,必将造成大量重名。
三、单字名增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单名的比例开始上升,现在已与双名平分秋色。对济南市一个普通居民区街道的1000个人名之调查表明,单名的比例从1948年的33%到1986年上升到697%。用一个字作为名字,表意较好的字眼重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据调查统计,7省市174900个人名中,单名重名率大大高于双名重名率,21400个单名中,重名的就有17592个,占54168%;而总数1515O0个双名中,重名的仅35153个,占22901%。
同名给社会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许多人受过同名之苦。
有一则报道讲:公安部门在某街道捉拿叫“黄军”的要犯,殊不知,此处“黄军”有4个,被抓的并非真凶,错抓的黄军正在筹办婚事,其女友一时不辨真相,气急吞下毒药,险些闹出人命。
还有一则报道讲某市一家医院药房因疏忽而发错了药,急需找一个叫王勇的男孩,情况十万火急。可是在那个不大的地段,叫“王勇”的小孩竟有10多人,派出所只得紧急出动,查户口问地址忙得团团转,好不容易才找到那个王勇,因同名差点弄出大祸。
国家游泳队曾有两个叫严红的运动员,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天津,为了区别,人们分别称之为“川红”、“津红”,1985年8月,川红打破了津红创造的200米自由泳记录,于是,报上刊出“严红破严红记录”。
曲周县公安局经侦一中队接到槐桥信用社报案:该信用社一储户零存整取的存款被人冒领了3500元。经侦一中队经过缜密侦查,确认犯罪嫌疑人是与储户同名同姓的该县槐桥乡西槐桥村村民张银芳。
原来,不久前张银芳从别人口中获悉:乡信用社有一储户与自己同名同姓,便想发一笔不义之财。但由于领取存款需用身份证,而张银芳同储户除同名同姓外有多项不符,于是她想到了当村支书的父亲。她让父亲开了一张村里的证明信,几日后便从同名同姓的储户存单上取走了3500元。直到真的储户张银芳来取钱时,信用社才发现有人冒领了钱。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3:59:57
--
第二部分
与你同名知多少
因为与犯罪嫌疑人同名同姓,南昌市出租车司机刘祖强被错列为网上逃犯,3个月内两次遭受派出所“错捕”。
南京六合区龙袍镇发生一件奇事,未来的女婿与准岳父同名同姓,准岳父硬要未来女婿改名,差点使一段美满的姻缘“泡汤”。
第十届长沙图书交易会上,王朔新书《不想上床》的宣传非常火爆。弄了半天,这个王朔并不是那个著名作家王朔,而是东北一个叫王朔的年轻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林琳毕业了,她按规定时间去学校拿毕业证,教务处的老师却告诉她,因为她有一门课不及格,得补考,毕业证暂时不能发。林琳奇怪,三个学年里她没有不及格的课程呀。老师解释说:99级高职班的学生里有5个叫林琳的,其中有一个一门课程没及格。按规定要补考及格后才能发给毕业证。但是因为在学生登记时照片和学号搞混了,所以现在无法分辨到底是哪个林琳。没办法,只好5个人暂时都不发毕业证。
广西韦女士发烧浑身酸痛来到医院看病,一瓶药液就要输完时,一名护士过来看了一眼她药瓶上的名字,对她说“还有一瓶”。韦女士模糊记得自己取药时只领了一瓶药液。护士笑她说:“你竟然连自己领了几瓶药都记不得了。”说完很快拿来另一大瓶写有韦名字的药液,继续给她输液。韦以为自己高烧头昏记错了,便也不在意。输了10多分钟后,另一名护士站在输液室门口朝里叫了一声韦某的名,她刚想回应,突然听到坐在其后排的一位小姐抢先答应了。那护士走过去问那姑娘:“你这是最后一瓶吧?”那姑娘说:“我领了两瓶药水,这才是第一瓶。”那护士很惊讶:“奇怪,那边已经没有你的药了。”韦女士在一旁听到这,连忙对护士说:“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把她的药打给我了?”那护士这才发现有两个人是同名。
据成都媒体报道,成都市民冯红运(化名),因与一个逃犯同名招来种种辱骂和耻笑,不断接到亲人、朋友打来的电话,问他是不是抢过东西,是不是正被警方追捕,还劝他早点自首。原来是一个通缉犯的名字与冯红运完全一样,而且籍贯也相同。尽管冯红运一再解释,但人们还是半信半疑,认为不可能有那么巧的事。面对亲人朋友的怀疑和质问,冯红运苦恼万分。万般无奈,他为自己的姓名进行了注册。可是,职能机关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国外还没有个人姓名注册的先例,我国也无此先例。冯红运的个人姓名注册申请得等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后才能执行。
四川大学网络爱好者李先生,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户籍网,将所有公民的名字都输进该网络。遇到了同名同姓的情况,网络便会自动提示。出租车司机彭晓东提议,取名时可以借鉴汽车牌照的做法。比如,四川成都的王小容,就可以取名为川A王小容。但一位姓王的户政人员担心地说,这样取名对我们的户籍管理将有一定困难。
若避免同名的麻烦,必须动用现代化手段。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联网的户籍注册管理系统,就像我们申请电子邮箱一样,对别人已经申请过的用户名进行“叫停”。这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让同名同姓不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除了户籍管理部门,作为家长也应该在为孩子取名时,注意避开重名。
一是最好不取单名。如果实在舍不得想好的名,可以在单字前后加上附助的虚词或修饰词、地名等,如“之”、“子”,“大”、“小”、“春”、“京”、“晋”、“津”等。
二是参考一些取名指南类的书,拓展思想,扩大视野,不局限于常用、常见的取名用字。还可以请教别人,或全家人一起集思广益。
三是事先作一些调查,可以到户籍管理部门作一下取名咨询,看看欲取的名是不是已经被别人抢先了,也可以利用电脑,在网上搜索栏输入欲取的名,同名的情况就能知道一些。
四是不妨使用四字名。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有妇女出嫁后采用双姓的做法,如刘王立明、蒋宋美龄、赵杨步伟。采用双姓,整个人名就变成了四个字,重名机会相对减少一些。也有单字姓三字名的,如女排老将曹慧英与丈夫殷勤的女儿,就名叫殷乐笑子。这样起名,重名的机会将大大减少了。少数民族姓名百花园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少数民族姓名百花园看到少数民族同胞身上的服装,也许你一下子就能说出这是哪个民族,其实,少数民族的姓名也像花园中的鲜花一样多彩多姿。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解放前,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极不平衡,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再加上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阔,多民族杂居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的姓名也复杂多样。
初次见面,先要通报姓名,人人有名有姓,好像是必定无疑的,其实不然,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姓有名,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以称呼代替名,有的没有姓,名也只是称呼,有的采用联名制。
有姓有名的民族占多数。回族、朝鲜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羌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黎族是有姓有名的。
满语的姓氏称之为“哈拉”,“哈拉”其实就是部落。入关后,一部分满族人将满姓改为了汉姓。满族最早的姓氏称之为“老姓”,多是由部落构成,往往是方园百里都是这一个姓,所以,不便在自己名前冠以姓氏,所以满族人很少使用姓,如爱新觉罗溥仪,就称直溥仪。
满族的老姓,除皇族爱新觉罗外,还有,关(瓜尔佳)、马(费莫)、富、傅(富察)、那(那拉)、郎(钮祜禄)、赫、何(赫舍里)、索(索绰罗)、佟(佟佳)、赵(伊尔根)、何(赫舍里)、董(董鄂)。
依汉族人的认识,满族人用的是复姓,辛亥革命后,满族大都改为汉族式的单字姓。改姓的方式,有的是取首字与汉字的谐音,如,瓜尔佳的“瓜”与汉字“关”音近,就改姓关;乌雅的“乌”与“吴”音近,便以吴为姓。有的是直接以首字为姓,舒穆兰改为舒姓,赫舍里改为赫姓。爱新觉罗是皇族,以百家姓的头一个姓“赵”为姓,有一部分爱新觉罗氏以清朝始祖“金”为姓。有些姓改成了不同的汉族姓,如瓜尔佳,多数姓关,也有一些姓了汪、白、石、鲍、金、顾、胡、常。所以从姓氏上很难说清满族人的亲属关系。
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黑龙江流域民族,取姓与满族基本相同。赫哲族人口少,只有毕、何、吴、尤、齐十几个姓。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姓氏比较复杂。回族的姓与汉族看上去差不多,有李、周、金、刘、陈等。有的姓如马、洪、丁、沙等,回多汉少。有些姓却是回族所独有的,如撤、忽、闪、纳、哈、萨、海、黑等。回族是来自中亚、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与汉族等融合后形成了民族,所以回族姓的来源很有趣,这些姓氏都是有来历的。马姓是回族中最为普遍的姓氏,马姓回族遍布全国。据说,云、贵、川三省回族“二十七族姓马,同姓不同宗”。在全国各地回族聚居区,有的整个村、寨、巷都居住着马姓回族,并且以马姓命名村庄。如马家庄、马家湾、马家寨等等。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现在译作“穆罕默德”,但是历史上曾把“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漠德”等等。回族多以马为姓,是源自穆罕默德。西北地区是回族马姓集中的地区,当地回族取汉姓也多以马为姓。明代朝廷对回族赐姓也多赐马姓。由于这样几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回族马姓越来越多。有的回族以祖辈的名字分为数个姓。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喇、丁为姓,据《元史·纳速拉丁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亲自宣布过“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的命令。赛典赤·瞻思丁的后代共有9子13孙,分为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本、苏、黑13姓。有不少回族姓氏是皇帝赐予的,其后代就延用此姓。如李、达、答、张、沐、陕、郑、朱、金等姓都是皇帝赐姓。也有以地名为姓的,如回、杨、锁等姓。汉族等民族融合于回族后使用原有姓氏。如汉族姓周、刘、陈、孔,蒙古姓铁、脱、朵、妥、火。
回族集中的地区,至今仍流行为婴儿起经名(即回族名)的习俗。婴儿出生后,请教长或阿訇来家给婴儿起宗教名字,择取伊斯兰教先知、圣人、贤哲名字的原来读音,如男性用尔撒、努海、阿里,女性择取法蒂玛、阿伊莎、赫蒂彻。上学时,再起一个汉文名。有些回族在汉文名字前冠以经名,采取汉文姓名和经名联名制,如穆罕默德·阿里·马杰。
海南省的黎族也是有姓的,但姓与名在一个音节内,辅音是姓,元音是名,如“ei”,“”是姓,“ei”是名。其他民族取名多要求有意义,而黎族取名却最忌有意义,可是没有意义的音节只有200多个,也就是说黎族人的名只能有200多个。黎族人在父母去世后,要改名,父亲去世了,改为“工把”意为找父亲,母亲去世了,改为“色开”意为孤儿。现在黎族这些习惯渐渐很淡了。
广东凤坪的蓝姓畲族,从6世纪到13世纪生前的字辈为“友、元、奕、世、德、如、真、金”,死后则以“千、万、大、小、百”五个字辈称呼。死后另立字辈,这是畲族字辈与汉族字辈的不同之处。如蓝氏一世祖叫蓝千七郎,二世祖为蓝万五郎,三世祖蓝大二十三郎,四世祖蓝小大郎,五世祖蓝百一郎。到六世祖又循环到千字上,如蓝友权,死后称为蓝千六郎。从第九代起,去世后改以谥号,如九世祖蓝世亭,谥纯谨蓝公;十世祖蓝德桥,谥性善蓝公。这套姓名制度,显然是认同了汉族文化的变异字辈谱。
蒙古、藏、傣、高山、裕固、门巴、布朗、拉祜、普米等民族,只有名没有姓。
蒙古人没有姓,但有把父亲名写在自己名前的习惯,不知情的人以为这就是姓。蒙古人取名时比较慎重,往往请长辈和喇嘛给孩子命名。人名大多数是表示幸福、吉祥、长寿、健康的祝词。巴特意思是结实、坚强,巴彦意思是富裕,贺喜格意为幸福、吉祥,乌勒吉意为长寿、吉祥,德勒格尔就是丰富、茂盛,巴特尔、铁木尔就是勇士,那仁就是太阳,乌云就是智慧,巴德玛就是莲花,那仁花就是向日葵。由于适合命名的词有限,蒙古人中重名的人很多,于是常在名前加上“大”、“小”、职业、地名加以区别。
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受到从西藏来的喇嘛教的影响,许多人名与藏族差不多。
藏族原来也没有真正的姓,但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多数有房名,实际就是部族的称号或领地地名。古藏语称姓氏“锐”、“日”。“锐”意为骨血,“日”意为族系,是家族系统的称号。藏族祖先有四姓氏、六姓氏、十八姓氏等不同说法。这些氏族与其他部落融合后,派生出许多姓氏。这些姓氏仅仅表明家族关系与社会地位。阿沛·阿旺晋美的“阿沛”就是房名。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藏族地区,藏汉名混合使用,即在藏名前加上汉姓,如李尼玛、杨邓珠、张达娃等。
藏族人名多是请寺院的喇嘛从佛经中选择表示吉祥或祝福的词作名,如,旦增意为圣教主宰者,多吉意为金刚,卓玛意为圣母。有的活佛把自己名中部分音节加在孩子名中,如活佛叫旦增曲杰,他为孩子取名时就叫孩子旦增多吉。许多藏族人名是出生的日曜(星期),星期日生的叫尼玛,星期一生的叫达娃,星期二是米玛,星期三是拉巴,星期四是普布,星期五是巴桑,星期六是边巴。
有的藏族名用父名中的两个音节与母名中的音节合成自己的名,父亲叫多吉次旦,母亲叫格桑卓嘎,孩子可以叫次旦卓嘎。
藏族同名者极多,为了区别常常在名前加上地名或职业。为了表示尊重,在称名时,后面常加上“拉”。
傣族本无姓,明朝皇帝赐其贵族以“刀”为姓,后代西双版纳的土司多在名前加上“刀”、“召”,有些加上“多”、“方”,但是傣族平民还是不用姓的。
傣族男子一生中多次改变名字,孩子初生必须请佛寺的大佛爷取乳名,乳名依性别、地位、排行而定。平民男子首字多用“岩”,女子多用“玉”,贵族男子首字多用“召”、“召孟”,女子用“喃”、“孟”。这些字后面是排行字,老大用“应”,老二用“次”,老三用“约”,老四用“当母”,老五用“爬”。叫岩次的人,一定是男子,而且是平民,排行是老二;叫召约的人,一定是贵族男子,排行第三。
云南还有一些民族与傣族姓名相近,但又有区别。崩龙族采用汉姓,以排行为名,称李老大、何老三。傈僳族也以排行为名,长子称“大”,次子称“聂”,三子称“沙”,女孩称“妹”。生活在高黎贡山的独龙族,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其取名也很简单,他们把居住地名置于名前,排行放在其后,就组成了人名,孟起、孟不拉、孟敦,“孟”是村寨名,“起”是老大,“不拉”是老二,“敦”是老三。
像傣族、独龙族这样的名,只是表示身份的称呼,并不算严格的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4:00:38
--
第三部分
少数民族姓名百花园
联名制又称连名制,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采用的姓名制度,联名制就是在本名之外附加上父、母、外祖父母的名,世代相联,表示血缘的用名方式。联名制比姓更能直接显示出血缘,但不能追溯久远,采用联名制的民族多数不用姓,或使用姓很晚。
怒、哈尼、佤、景颇、珞巴、基诺和部分苗、瑶,历史上的白、蒙古、纳西等民族,在本名前加父名。如,云南碧江的怒族一家几代人名是:茂英充、充罗并、罗并者、者茂特、茂特朋,他们依次是五代人。彝族的父子联名制,如,阿普居木、居木登伦、登伦乌乌、乌乌庚兹、庚兹庚研、庚研阿益、阿益阿曲、阿曲里布。再举哈尼族的例子:初未与、未与则、则学吾、吾里源、源马登,他们也是五代人。
历史上的大理国是以白族为主的政权,白族国王是有姓的但也采用联名制,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这是三代父子国王。
基诺族取名一般都采用父子联名制,但是孩子有病,久治不愈,可以中断父子连名另外取名。若是幼儿,就与巫师连名,据说巫师的名字可以震慑恶鬼。但与巫师连名并非连巫师本人的名字,而是连巫师的通称——“白腊胞”。具体的连法也与通常的不同,它连的是白腊胞的前两个字——“白腊”。孩子出生前有兄、姐夭折,便中断连名,用“婆”作为孩子名字的开头读音,如“婆白”、“婆舍”等。认为“婆”命硬,用了它孩子就能长命。
新疆的维吾尔、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俄罗斯等民族,高山族、部分苗族,采用本名在前,父名在后的联名制。
新疆的联名制民族,除俄罗斯族外,与西亚、中亚、北非的阿拉伯、伊朗等伊斯兰教文化系统民族一样,不使用姓。维吾尔族的买买提·吐尔迪,“买买提”是本名,“吐尔迪”是父名。塔吉克的艾沙·肉孜,“艾沙”是本名,“肉孜”是父名。高山族的摩那·罗达奥,“摩那”是本名,“罗达奥”是父名。摩那·罗达奥的长子应该叫大太·奥摩那,次子叫拔沙·奥摩那,意思分别是:这人是罗达奥的孙子,摩那的大儿子;罗达奥的孙子,摩那的二儿子。
哈萨克和贵州台江的苗族,采用本名、父名、祖父名三节联名制。哈萨克族的阿不拉·努拉利·卓勒齐,依次为本名、父名、祖父名,但有时祖父名可以省去。台江苗族人也休斗,“也”是本名,“休”是父名,“斗”是祖父名。在庄重场合,连曾祖父的名也要加上。如晨室九讲,“晨”是本名,“室”是父名,“九”是祖父名,“讲”是曾祖父名。
云南的布朗族、拉祜族,还存在母子联名制。布朗语“依”是表示女性的词,如果母亲叫依南庄,子女名中必须加上母亲名中的“南”。有时还加上外婆的名。布朗人称这种联名叫“迈种”,翻译过来是:跟着妈妈叫。拉祜族只有长子、长女与母亲联名,其他子女则没有这个权利。
怒族采用的是外甥与舅舅联名,名叫充付标的,“充”是舅舅名,“付标”才是本人名。云南碧江县怒族男子一生中要命名三次:男孩一出生,祖父、父亲或伯父给他取的名字为“正名”,这是终身使用的名。十四五岁后,由同伴或情人取“青年名”,只在男女同辈间称呼。结婚时再由父亲命名,将父亲名字的最末一字或最末二字冠于自己名之前,例如本人名“砍杜”,其父名为“偶凡寿”,组合后的名为“寿砍杜”。怒族男子结婚并连父名之后,便可以享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同时也承担起承递世系的任务。
母子联名、甥舅联名,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少数民族的人名多取自自然,如维吾尔族妇女名多为花名。“阿娜尔古丽”是石榴花,“塔吉古丽”是鸡冠花,“齐曼古丽”是红莓花,“热依罕古丽”是罗勒花,“提拉古丽”是金钱花,“耐力古丽”是馒头花。
少数民族的姓名是非常复杂的,即使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使用姓名也不尽相同。比如,苗族分布于云、贵、湘、桂、川、琼各省区,越南、老挝、美国也有苗族,各地使用姓名的差异是很大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是历史上一直进行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各民族使用姓名的习惯日趋一致,许多少数民族采用了汉族的姓名方式,许多少数民族同时有汉名与本民族名。日本人有姓不过一百年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日本人有姓不过一百年由国家下令让全国人一齐取姓,这事听起来好像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可是在日本就确实有过这样的事。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可是竟然没有多少人响应,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确实是这样,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
由此可知,这时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
到了七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期,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这时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到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能够“名字带刀”是一种极大荣誉,所谓“带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并没有谁想用个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观音,这些中国人觉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来。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我孙子”、“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全来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因为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姓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
日本人姓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少的有一个字的,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如:北、池、岸,田中、铃木,宇都宫、西园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来,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清”,三阶堂进,要写成“三阶堂进”,八木下弘,要写成“八木下弘”。
据说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结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标志,长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11位的就叫余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选、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儿子。长女称大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长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过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卫”、“左卫门”、“右卫门”,这是由军职变化的名,也有的是为了显示尚武精神。
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江”、“代”、“枝”结尾,如,川岛芳子、大关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听起来优雅、柔和。现在青年女子中,约有90%的人用“子”命名。按习惯,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中野良子嫁给川崎善弘后,改名川崎良子;松崎君代,结婚后就改姓名为栗本君代。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子反对夫妻同姓,还成立了“反对夫妻同姓会”,主张婚后仍用自己的姓。
把数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条、八马、九鬼、十石的,还有姓四十五、五十铃、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万岁的。在名中用数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见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时间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时父亲是56岁。
日本是注重礼节的国家,过去,孩子出世要举行命名仪式,而且规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4天内举行,通常以第七天为多,日本人叫这天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当天晚上家中要摆上宴席庆祝一番。
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称呼父母的名,这在大多数国家是不允许的。
要说日本人姓名的怪,那可多着呢。日本人姓名的写法,通常是先姓后名,译成西文时,往往改为先名后姓,而且是按照日语原来的读法以罗马字拼写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汉字以来,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人主张不用汉字取名,而改用“假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数量多,在其读音,汉字的写法上也相当的复杂,读音相同的姓氏,汉字有几种甚至是十几种写法,而相同的汉字也会出现好几种读音。例如:ささき就可以读做以下几个姓氏——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贵,陵,雀等等。姓为ことぅ的日本人,用汉字来写会有以下几种写法:后藤,五藤,吴藤,梧藤,梧桐,江藤,牛头,五岛,后岛等等。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1 14:01:19
--
第三部分
日本人有姓不过一百年
日本姓复杂得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听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汉字如何写。有调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换的名片高达400万张,就是说每一秒钟就有231组人在交换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对方的名字叫错是非常失礼的事,为了避免弄错,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在用汉字写的名字旁边用假名注明日语的读音。
日本人还习惯称姓不称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会有好几个“佐藤”一起答应。有个笑话是说: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拥挤的人群内丢一颗手雷,炸死10个人,其中就有9个叫佐藤。欧美人名一大串,原来如此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欧美人名一大串,原来如此我从小就怕看外国小说,原因之一,记不住那一串一串的人名,而且一会儿叫这个,一会儿叫那个,弄得晕头转向。现在开放了,外国人来的多了,了解欧美人的姓名,尤其重要。
虽然说欧美国家很多,但主要是操英语、法语、德语、斯拉夫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英语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拉夫语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南斯拉夫、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语国家有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古巴等,葡萄牙语国家除了葡萄牙,还有巴西。姓名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使用同一种语言,使用姓名的习惯也差不多。
欧美国家姓名与中国姓名最明显的区别是:名前姓后,与中国相反。
乔治·华盛顿,乔治是名,华盛顿是姓;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是名,白求恩是姓。这一点好办,倒个个儿就是了。不过请注意,匈牙利和中国一样,也是姓在前,名在后。有人说匈牙利人的祖先是从中国北方过去的匈奴人,这也是一条证据。俄罗斯人平时是名前姓后,但在正式文件中,往往也是姓前名后。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门捷列也夫·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列在前面的巴甫洛夫是姓,门捷列也夫也是姓。
最使中国人头疼的是他们的姓名加在一起老大一串。
欧美人姓名一大串的头一个原因是联名制。即在自己姓名中加入父亲或母亲的名。查理·罗伯特·达尔文,查理是他自己的名,罗伯特是他父亲的名,达尔文是姓。他父亲叫罗伯特·韦林·达尔文,可以看得出来,查理的祖父名叫韦林。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卡尔是本名,亨利希是父名,马克思是姓。俄罗斯人男性父称词尾多为“维奇”,女性父称词尾多为“夫娜”。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排列顺序通常是名字、父名、姓,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意为伊万之子,伊万诺夫为姓。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但姓不可缩写。俄罗斯的姓,男性多以“斯基”、“夫”结尾,妇女的姓多以“娃”、“娅”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如尼娜·伊万诺夫娜·伊万诺娃,尼娜为本人名,伊万诺夫娜为父名,伊万诺娃为父姓。假如她与罗果夫结婚,婚后姓改为罗果娃,其全名成为尼娜·伊万诺夫娜·罗果娃。
中国有复姓,人家外国也有,不过欧美的复姓与中国的不是同一概念,他们的复姓是,在自己姓外又加上母亲或丈夫的姓。法语和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使用复姓比较普遍。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让—雅克·卢梭,让是本人名,雅克是母亲的姓,卢梭是姓。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全名伊雷娜·约里奥—居里,约里奥是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的姓,居里是娘家的姓。西班牙语国家也常用复姓,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第一节是名,第二节是父姓,第三节是母姓。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全名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米格尔”是名,“德·塞万提斯”是父姓,“萨维德拉”是母姓。葡萄牙人常把母姓放在父姓之前。一般姓名之间用间隔号分开,复姓之间用占一格的横短线分开。
过去德国、法国、西班牙,在姓名中常加入贵族标志。德意志人常用的是“冯”,马克思夫人燕妮出身威斯特华伦伯爵,父亲叫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她的姓名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加“冯”表示贵族出身。法国贵族的姓前多加“德”,西班牙人姓名中出现“德”的也多是贵族。当然并不是姓名中有“冯”、“德”的都是贵族,有些平民也用这些标志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就在自己的姓前加上“德”,以表示自己政治上站在贵族一边。同时,这些词在复姓中还起间隔作用,具有语法意义。现在贵族的标志失去了意义,但可以在表示尊重的场合使用。
女子出嫁前用父姓,婚后改用夫姓,是许多国家的习俗,有些国家则成为法律制度。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庭判决,不可恢复。《牛虻》的作者伏尼契,原叫艾捷尔·丽莲·蒲,与波兰革命者米哈依尔伏尼契结合后,改成艾捷尔·丽莲·伏尼契,伏尼契只是丈夫的姓。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埃尔夫人,同瑞典驻法国大使史达埃尔结婚,没几天就离了,可是从此她一直称史达埃尔夫人。英国推理小说家克里斯蒂,因为嫁给皇家飞行军团司令戴星·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从此姓了克里斯蒂。离婚后,再嫁给考古学家麦克思·爱德加·马罗万,可是还得姓克里斯蒂。
现在妇女要求平等,许多女子出嫁后不再改用夫姓了。
西方人习惯提姓,只对亲近的人提名。
欧美国家普遍信奉耶稣教,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取名,这叫做教名。教名常用基督教的天使、使徒、圣人的名,像约翰、伊万、彼得、保罗、约瑟夫、雅各等都是圣徒名。英语世界里,最常用的教名是约翰,因为他是耶稣最得意的门徒。美国人的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有些国家,除教名外,父亲还另外给孩子起名,最近在教名外取有意义的名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教名也逐渐减弱了宗教意味。
俄国十月革命前,人们的名不能随意取,必须按照教会历书上所列的人名表命名。教会的历书上列有男人名和女人名,如8月12日上列有雅可夫、伊万、德米特里、阿历克赛等7个男人名,这天出生的男孩只能从这7个名中选择。这天只有一个女人名尤利安尼娅,这天出生的女孩只能全叫尤利安尼娅。1891年的俄国历书上共有900个男名,250个女名,而芬兰19世纪末叶以来,共有男名341个,女名334个,这些人名还多数是后期增加的,越往前,人名越少。在法国,拿破仑规定,法国公民不得随意取名,必须用历书所用的圣徒或古代名人的名,这一规定一直影响到现在。因为如此,出现大量的重名现象。瑞典全国只有700万人,可是有300万人集中使用6个男名和60个女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欧美国家,姓比名多得多,名是有限的,姓可以无限。同时,也理解了他们习惯称姓而不称名的原因。
欧美人名最初都是有含义的,现在不大为人所知了,一是年代久远,二是来自多种语言。但追溯起来,还是颇有兴味的。英语名就有许多来自古希腊语、希伯来语、拉丁语、条顿语。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慰藉,黛安娜意为月亮神,保罗意为小的,伊丽莎白意为献身上帝的人,海伦意为光、迷人,玛丽意为海上的星,亚当意为红土之人,戴维意为被爱的人,乔治意为农民,罗伯特意为声名赫赫,卡尔文意为秃子,奥列弗意为橄榄,苏珊意为百合花,玛格丽特意为珍珠,安娜意为优雅、亲切。
不少父子、母女同名,就用大小来区别。约翰·施特劳斯生个儿子还叫施特劳斯,人们就称父亲为大施特劳斯,儿子为小施特劳斯。大施特劳斯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小施特劳斯则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的作者。若不分大小,常把这二人弄混。马克思的夫人叫燕妮,大女儿也叫燕妮,女儿称小燕妮,母亲称大燕妮。女儿不管长到多大,也得叫小燕妮。欧美父子、母女同名不算新鲜事,因为起名不如我们自由,碰上什么算什么,也没办法。
有些国家,人同时有两个三个名,这叫复名。《浮士德》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约翰是他的名,沃尔夫冈也是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安娜是名,路易丝也是名。有的复名是为了区别同名者,在教名后又加一个名,有的是把父母或教父的名连在一起,有的是把出生日和受洗礼日的教名加在一起。
有些美国人的姓名十分怪诞,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一个学生到图书馆申请做工。馆长问他:“贵姓?”他答道:“你猜。”馆长听了怎能不生气,就说:“实在对不起,我很忙,没有工夫猜。”其实这个学生的姓就叫“你猜”。他就这样失去了一次做工的机会。芝加哥一个警察抓住一个酩酊大醉的酒鬼,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回答:“我是酒鬼”。警察怒喝道:“知道你是酒鬼,问你叫什么名字?”醉汉也不示弱,嚷道:“我不是告诉你了嘛!我叫酒鬼!”后来一查,人家真叫酒鬼:酒鬼·卡特。密歇根州有个叫琼·布莱尔·库萨克的电脑工程师,给儿子取个怪名:“20”。取这名是因为他的一套软件刚刚从10版本升为20。他说再有一个孩子,就叫“30”。孩子的妈妈有些担心: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交女朋友?女孩子会不会喜欢一个叫“20”的人?
欧美各国使用姓的时间都很晚,在长时间内多数人有名无姓。英国11世纪后,贵族才开始用姓,但到18世纪边远地区还没有普遍使用姓。法国人13世纪开始在贵族中用姓,这时只是把父母的教名作为姓,算不上真正的姓,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全体公民必须代代相承使用一个不变的姓,这才普遍有姓。荷兰人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才有了由名字转化而来的姓,瑞典的农民19世纪还不知道姓有什么用处,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而西班牙人的后裔却恰恰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自己的姓氏,绝不肯轻易改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
最初的姓多数是由祖先的名转化来的,而这些人名,用现在的说法,只能算是外号,如,英语的布朗是褐色的意思,史密斯是铁匠,泰勒是裁缝,朗费罗是大个子,莱特富特是快腿。俄语的扎伊金意为口吃,戈尔巴乔夫意为罗锅,诺萨乔夫意为大鼻子。
中国古代有指物为姓的说法,在欧洲,这种做法更为常用。我们熟悉的俄语姓中,库库涅佐夫意为玉米,萨哈罗夫意为糖,巴宁意为澡堂子,契诃夫意为捷克人,奥尔洛夫意为鹰,茹科夫意为甲虫,谢列金意为星期三,巴雷科夫意为咸鱼,秋里明意为监狱。西班牙语姓多明戈意为星期日,布兰科意为白色,阿塞罗意为钢,洛沃意为狼,莱昂意为狮子,巴尔卡意为船,巴拉意为棒子,博略意为小面包。
姓名常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经济的见证。
荷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有“堤坝之国”之称,荷兰是美丽的,又有“花卉之国”的美称。荷兰人的姓也反映出这些特点。范戴克意为堤,博伊登戴克意为堤外,范达姆意为水坝,纽达姆意为新的大坝,范德西意为大海,范德斯罗意为水闸;布鲁姆意为花卉,多因意为花园,罗斯意为玫瑰,布鲁姆贝尔根意为花山,范德菲菲意为水池。
捷克是个小国,经常受到外族侵略,也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人文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爱用拉丁语姓名。世界著名教育家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用的就是拉丁语姓名,而不署他的捷克姓名扬·阿莫斯·考门斯基。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一些富有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的姓名,如,拉吉斯拉夫意为美好的斯拉夫,利博斯拉夫意为可爱的斯拉夫,西洛腊德意为喜爱力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捷克与法国关系密切,许多人取法兰西姓名,以为时髦。二次大战后,不少人提出改变姓中留有的德语痕迹。原来姓诺依曼(意为新居民)的,要求改用意义相同的捷克词诺瓦克或诺沃特瓦,从此诺瓦克和诺沃特成为两个最大的姓。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公民,俄语名又占了很大比例,60年代又出现选用日历上的使徒名为名的高潮,其中“扬”是最受欢迎的,“扬”是“约翰”演变成的捷克人名。
欧美人名一大串,不光我们犯难其实他们自己也觉出了麻烦,事实上,除了严肃场合,平时他们多用简称、缩写和昵称。简称就是只称姓不称名和其他部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就称他威尔斯。我们平时看到的多数是这样,像克林顿、里根、叶利钦,都是只用简称。对小孩子、青年人只称名,不称姓,也是习惯使用的简称。
亲友之间互相称呼常用昵称,表示亲切。英语安东尼昵称安东、托尼,约瑟夫昵称乔、乔伊,理查德昵称迪克,威廉昵称比尔、威利,伊丽莎白昵称贝西、贝蒂,玛格丽特昵称玛吉、佩吉。
欧美国家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姓名时也有许多性、数、格等语法变化,这些这里就不能解释了。
(未完待续)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2:34
--
第三部分
欧美人名一大串,原来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名译成汉语是音译,由于译者不同、时代不同,一个名往往译得五花八门,使人分不清“张王李赵”。如莎士比亚,就有舌克斯毕、狭斯丕尔、索士比尔、索士比亚、夏克思芘尔、莎士比等译法。英国妇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推理小说中的胖子,比利时侦探,就有波洛、波罗、普瓦罗、保洛、博阿洛等译法。斯大林曾被译成史太林,高尔基曾被译作戈理基,雨果曾被译作嚣俄,恰巴耶夫曾被译为夏伯阳。40年代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美国小说《飘》时,还曾将小说中的人物,依中国姓前名后的习惯译成郝思嘉、白瑞德等等。
欧美语言讲词尾变化,他们的姓名,译成汉语最后一字很有意思,俄罗斯、保加利亚、乌克兰多以“夫”、“斯基”结尾,罗马尼亚多以“斯库”结尾,意大利人则是“尼”、“蒂”,南斯拉夫各族是“维奇”、“奇”,北欧人多是“生”、“森”,希腊人多是“斯”,一听这个就知道他是哪个民族的人了。
皇帝、国王,怎么称呼?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皇帝、国王,怎么称呼?皇帝、国王那不是一般人,称呼这路人,也得与众不同,麻烦大着了。咱们虽然见不着皇上、国王,但书上常见,弄不明白也不行。
皇帝与国王是有区别的。从中国说,秦始皇之后才有了皇帝,他之前的夏商周称王,他之后的王降了等级,只是地区上的头头儿,与皇帝不能相比。国外君主国家一般译成“国王”,不译为“皇帝”,虽然常有“皇家”字样,但不称皇帝。英国的标准名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不是“联合帝国”。欧洲并不是没有“皇”,古代欧洲政教合一,教会高于一切,罗马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而国王只是“上帝的大臣”,所以国王不称皇帝,“皇”让给教会了。日本有天皇,这跟中国差不多;俄国有沙皇,这在欧洲是个别特例。
中国古人连对一般人都不能指名道姓,何况皇上老子了。不得不提到皇帝时,得起立,抱拳,来声“当今圣上”。而皇帝自称是“孤家”、“寡人”、“朕”。
书面称皇帝就得按下面的来了。
先是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上专门讲了这事。“经天纬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周文王、汉文帝、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就是谥号。文、武、穆、平、康、昭、景、庄都是好听的谥号,称为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曰幽,好内怠政曰炀”,这些都是恶谥,多用于暴君恶主。“慈仁短折曰怀,早孤短折曰哀,在国逢难曰愍”,这是给那些可怜的短命小皇帝和亡国之君的。谥号虽然只是一个字,多说两个字,但一听就能知道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谥号有些是言过其实的,但是大多数还是名实相符的。用一两个字概括一个皇帝,这也是汉语表现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有的皇帝全都得有个谥号,这是死后的总结,但现在习惯,唐朝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很少称谥号。这只是习惯而已。
皇帝死了,要在皇帝家祭祖的太庙立上牌位,接受祭祀。牌位在太庙中摆放的位置是按辈分来的,一点都不能含糊。第一个皇帝称“祖”叫太祖或高祖、世祖,但高祖多是“追认”,儿子当了皇帝,追认爹为高祖;第二个皇帝一般称太宗,往下都是什么什么宗,这叫庙号。凡皇帝称某祖、某宗的,都是庙号。现在习惯用庙号称呼唐、宋、元的皇帝,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宗。
庙号与谥号一样,都是死后才有的。电视剧《包公》中,赵王说到皇帝时,说:“当今仁宗皇帝……”“当今”皇上还在,怎可能称“仁宗”?这可是有杀头之罪哟。
爱新觉罗载是清朝末年的皇帝,可是很少有人用这个名叫他,而是称他为光绪皇帝,“光绪”是年号。辛亥革命之前,我国不用公元纪年,习惯以年号纪年。年号是纪年用的,也是明清两朝皇帝名的代称。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后人称他为朱洪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后人称他为康熙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称乾隆皇帝。
明朝和清朝基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现在多用年号称呼他们的名。
皇帝的号就是多,臣子们为了取宠,又给他们许多尊号,给后妃许多徽号。
唐玄宗李隆基,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受尊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纯仁至孝文皇帝”。记不住了吧?这么嗦,谁也记不住。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个徽号——慈禧。
尊号那么多的字其实并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是今天加两个字,明天再来三个字,这么加上去。尊号才是皇帝的真正称呼。皇帝活着时,自然不能称名道姓,也没有庙号、谥号,这时称皇帝就是称尊号。
外国的国王,嗦、零碎不及中国,但可有一样,他们的几世几世,挺不好懂。
享年101岁的王太后伊丽莎白也在不久前去世,伊丽莎白二世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颇高的名字。她是英王乔治六世的女儿,其伯父爱德华八世即大名鼎鼎的温莎公爵,因爱美人而放弃江山,未及加冕自行逊位。女儿叫伊丽莎白二世,父亲叫乔治六世,伯父又叫爱德华八世,这英国国王究竟是怎么论辈的?
欧美人习惯称姓不爱称名,因为他们姓多得无数,而名没几个,为的是避免重名。可是对国王却翻个个儿,就只称名不称姓了。路易、查理、威廉、伊丽莎白、尼古拉、伊凡等国王,都是名,不是姓。由于重名者极多,为了区别,头一个伊丽莎白叫伊丽莎白一世,第二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当上女王就叫伊丽莎白二世。英语里,伊丽莎白一世即ElizabethⅠ,意思是伊丽莎白一号或第一个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二世即ElizabethⅡ,意思是伊丽莎白二号或第二个伊丽莎白。拿破仑就是名,而不是姓,他叫拿破仑·波拿巴,波拿巴才是姓。
秦始皇是“始皇”,那意思就是“头一个”,他儿子胡亥称“秦二世”,如果能接着下去,那就是“秦三世”、“秦四世”。中国人所说的“世”就是第几代。可用于老外却变了意思,成了第几位,“乔治六世”意思是:第六个叫乔治的国王,并不按辈分来了。
欧洲国王取名,最讲规范,得严格按基督教的教历来,一点不能随便,这么一来,起名的范围就比平民百姓更小了,于是同名的也更多了。在中国,长辈、先人的名字叫名讳,后代子孙起名字要避开父、祖、先人的名字,皇室就更加讲究这些。可欧洲王室来个反的,给儿子起名时专拣父亲或其他前辈的名,借以张扬先辈功勋,将这看成是对王子宝宝的珍爱,对父王、先王的最高尊敬。这么一来,国王同名的就更多了。
法国的“路易”更多,大革命前后一连气是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可把人弄糊涂了。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封建王朝应该叫“波旁王朝”,就是因为这几个“路易”,有的竟叫成了“路易王朝”。
因为外国国王的“世”不是指上下两代的辈分关系,有时一世与二世时间差得很远。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代人,可伊丽莎白一世可就远了,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出生,1558年即位,1603年去世,离现在400年了。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发生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的当年。英国从此树立海上霸权,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那个伊丽莎白一世可是个名满全球的人。不明就里的人一定误以为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生)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女儿,殊不知她们的生年相差393年。英王威廉二世死后,足足过了540年,英王威廉三世才出生。
其实指称英王的“世”是当初翻译上的一个失误,后来将错就错了。这个“世”实际是个序数词,但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辈分序数,而是指名字序数。香港一般不用这个“世”,而是“第几”,伊丽莎白二世,写成ElizabethⅡ,译作“伊丽莎白第二”。这么译挺好,准确了,也容易理解了。
国王称名不称姓,应该说是一种特权,后来西方人讲民主、人权,反对专制、王权,对总统、元首就不称名了,一视同仁,也同大家一样称姓了,像华盛顿、林肯、尼克松、布什、克林顿,这都是姓不是名。
日本是东方国家,不信基督教,因此有“皇”,日本天皇的姓名也得说一说。天皇是“神”,不是人,所以至今也没有姓,只是名。公元810年,第54代天皇明仁天皇即位后,对于御名的授予开始实施新的规定:御名必须由两个佳字组成。所谓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宫廷大臣们精心排选出的吉祥字,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后来,明治天皇对“仁”字特别热衷,专下圣旨,规定所有皇太子名的后面一字都必须用“仁”字,所有公主名的后一个字则以选“子”字为宜。例如大正天皇的名是嘉仁,昭和天皇的名是裕仁,当今平成天皇的名是明仁,皇太子名德仁。
与中国古代一样,日本天皇也使用年号,第125位天皇,年号“平成”,他之前是“昭和”,再之前有“明治”、“天保”、“文政”等等。
日本人一直以为,日本皇室是神圣的,可是谁也没想到,最近有人考证出,日本皇室的一位先祖是古代朝鲜皇室的成员,而明仁天皇本人也这样说了。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3:01
--
人名“搬家” 人名“搬家”人名搬家?人名也要搬家?那当然了。许许多多的定理啦,主义啦,公司啦,物品啦,其实原本是人的名。可以这样说,大至宇宙间的星座,小至看不见的细菌,有许多的名,都是由人名搬家之后,成为其他事物的名,这样一来,人名的生命没有随肉体而去,许多人由此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当然了,要想让自己的名不跟大烟囱跑了,变成事物名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科学的发明和新的发现,往往用人名命名,以纪念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让大家不忘记这些人的功绩。
现在常用的物理量最多的是科学家的名字。英国物理学家依散克·牛顿,发现了日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的,牛顿在力学、光学、热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为世界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为了纪念牛顿的伟大贡献,人们用“牛顿”作为米/千克/秒制的单位。
“瓦”是人们常接触到的功率单位,瓦的全称是“瓦特”,每秒钟作出一焦耳的功,为一瓦特。詹姆斯·瓦特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人,据说,他小时候,看到水壶烧开后,蒸汽冲开了壶盖,而想到了蒸汽的力量,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其实,在瓦特之前英国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蒸汽机,但热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都很差。经过瓦特的不懈努力,对原始的蒸汽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发明,使蒸汽机成为工业上可用的发动机。瓦特蒸汽机的使用,使英国工业革命前进了一大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詹姆斯·瓦特的发明,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但是瓦特的名字将永存。
前面提到的物理量焦耳,是另一位英国物理学家的名,他叫詹姆斯·普雷斯各·焦耳。著名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就是他发现的。他还和爱沙尼亚物理学家楞次各自独立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时的热效应定律,因为是两个人同时发现的,这条定律只好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其他像伏特、安培这些人们都比较熟悉的,我就不说了。下面说的是几个人们熟悉但不大认为是人名的名。许多人接种过的卡介苗,是由法国细菌学家卡尔美和介林两个人首先培养成功的,取两个人姓的首音,称为卡介苗。卡介苗对预防当时人们谈虎变色的结核病起了很大的作用。
香烟中的尼古丁,又叫烟碱,是一种有毒物质。尼古丁是一个法国人,他在葡萄牙当大使时,曾把美国佛罗里达的烟草带到法国,后来人们称烟碱为尼古丁。
萨克斯管是比利时乐器制造家阿道尔夫·萨克斯1840年创造出来的。
有些伟大的学者,因为对人类贡献巨大,人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新的发现,虽然,这些发现并不是他们本人的成果。
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的最高荣誉是用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奖金使诺贝尔的名得以流传。1957年人工获得了放射性元素锘,将诺贝尔的名用于命名这种元素的名称。
1944年人们用人工法获得了放射性元素锔,之所以使这种元素为锔,是为了纪念发现钋与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的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法国发现了钋,“钋”的原义是“波兰”,居里夫人把自己的发现命名献给了祖国波兰,人们又把“锔”献给了居里夫人。
也有不少科技成果的命名,是出自于我们中国人。
我国化学家、制碱专家侯德榜,在1939年首创出联合制碱法,对纯碱和化肥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制碱界称这种方法为“侯氏制碱法”。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1973年发表论文,把200多年来人们没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国际上把陈景润的研究成果称为“陈氏定理”。
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从鲫鱼卵子细胞质内提取出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生成了新的鱼种,开创了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种的先例,创造了细胞遗传学的奇迹。国际上把他培育的新鱼种称为“童鱼”。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与王元,1959年开拓了用代数论方法研究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新领域,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王方法”。
一些我们日常遇到的转移了的人名,人们并不了解其真相,给人一些这方面的理解,也是本书的任务之一。
著名的奥斯卡电影金像奖,名称的来源就令人不解。奥斯卡既不是著名的影星,也不是有声望的导演,这个奥斯卡竟是局外人。1922年,在好莱坞的36位头面人物倡议下,成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他们决定设立一种奖项,选定了雕塑家齐治斯坦利做的镀金塑像作为奖品,暂时没有起出名来。一次学院的图书馆管理员看到塑像后,惊讶地说:“看上去真像我舅舅奥斯卡!”就这样,这个塑像被称为“奥斯卡金像”。
天天陪您进入梦乡的“席梦思”也是个人名。1900年,美国商人扎尔蒙·席梦思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用布口袋包起来的弹簧床垫子。后来请了个机械师设计出生产这种垫子的机器。当这种弹簧床垫走进千家万户时,开始叫“睡得美”,后来用了老板的姓“席梦思”。
酒桌上曾听有人说过,金奖白兰地是张裕“创造”的。这位朋友以为“张裕”是个人名。这只说对了一半。“张”是姓,“裕”却不是名。金奖白兰地的创始人叫张振勋,他年青时在雅加达以经营锡矿和橡胶园为业,曾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1891年,他考察了山东烟台的气候和土质,建立了五处葡萄园,创办了葡萄酿酒公司。给酿酒公司取名时,在自己姓后面加上“裕”字,取“昌裕兴隆”之意,叫“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几经周折,几番磨难,终于造出世界闻名的“金奖白兰地”。
像这样的人名还有,克米洛夫种猪、玛克沁机关枪、圣伯纳犬、普氏野马、普氏羚羊。
许多人名搬家是因为传说故事。
女孩子管额前垂下的头发叫刘海。真想不到她头上的“刘海”竟是位先生。刘海又叫刘海山、刘海蟾,五代时人,相传他在终南山修道,成了神仙,民间他的画像披着头发,前额上覆盖着短发。
虞美人是人人喜爱的花,开起来鲜艳夺目,玲珑小巧,真像是一个美人。虞美人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又叫虞姬。当年项羽被刘邦大军重重围住,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楚霸王自认为这是天意,唱出了悲壮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和项羽一起唱,歌罢,自刎。传说,虞姬洒血的地方,长出了一种红浓欲滴的花,这种花就叫虞美人。
我国的中药名,出自人名的特别的多,霍香、蒲公英、何首乌、威灵仙、白头翁、王不留行,这些都是人名。皇帝的名是不可以随便叫的,可是有一种草药就偏叫“刘寄奴”。刘寄奴本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家贫,上山砍柴,见一条大蛇,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听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为谁捣药?治什么病?”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现在大街上奔驰着许多“奔驰”牌汽车,“奔驰”原译“本茨”,卡尔·本茨和戴姆勒都是德国的机械师,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汽油汽车发动机的发明者。1926年,戴姆勒和本茨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戴姆勒—本茨有限公司。生产出的汽车叫“梅塞德斯—本茨”牌。“梅塞德斯”是原来戴姆勒公司的汽车牌子,“梅塞德斯”本是一个奥地利女孩的名。奥地利富商驻法国总理事耶利内克爱使用戴姆勒赛车,并以自己心爱的女儿梅塞德斯命名汽车。后来,“梅塞德斯—本茨”被简化为“本茨”,又借用汉字意思译成“奔驰”。“福特”汽车的名,则来自该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类似的车名还有“雷诺”、“标致”、“法拉利”、“克莱斯勒”、“保时捷”、“本田”等。
有些时候,人们只是喜欢某个人,就以这人的名命名新的事物。
苏联卫国战争时,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士兵们为表示对这种让敌人胆寒的武器的喜欢,称之为“卡秋莎”,“卡秋莎”是苏联女孩最常用的名。
依据某些人的形象,有些人名已经成为某种精神、品质的化名词,这些人名已经不再仅仅是人名了。
关公是义气的化身,黄忠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毛遂是自荐的代称,包公是刚正无私的清官代称,岳飞是民族英雄化身,秦桧是卖国贼的化身,鲁班是能工巧匠的代称,华佗是神医的代称,荆轲是壮士的化身;贝多芬是音乐的代称,邓肯是舞蹈者的代称,哥伦布是发现者的代称,爱迪生是发明家的代称,南丁格尔是白衣天使的化身,苏格拉底是哲学家的代称,马克思是信仰共产主义者的代称,拜伦是诗人的代称,安徒生是童话的代称,达尔文是科学家的代称,伯乐是推荐人才者的代称;维纳斯象征美女,亚当象征男人,夏娃象征女性,陈世美是家庭的背叛者,秦香莲是被抛弃的妻子,登徒子就是好色之徒;牛郎织女指分居两地的夫妇,孙悟空指神通广大者的化身,猪八戒是笨蠢丑者的代称;杜康就是酒,诸葛亮就是智慧,钟馗就是驱魔镇邪的神明。罗马、巴黎也是人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罗马、巴黎也是人名说罗马、巴黎也是人的名,有的人会大吃一惊。罗马、巴黎是城市,怎么会是人名?其实,罗马、巴黎本来就是人名,后来才变成地名的。由人名变成的地名多着了,听我数数看:欧洲,全称欧罗巴洲,这欧罗巴就是人名;美洲,全称阿美利加洲,这阿美利加也是人名。以人的姓名作为国家名的有,捷克、罗马尼亚、圣马力诺、哥伦比亚、玻利维亚、黎巴嫩、菲律宾、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刚果等。以人名作为首都名的有,印度的新德里,斯里兰卡的科伦坡,约旦的安曼,美国的华盛顿、智利的圣地亚哥,哥斯达黎加的圣约瑟,圭亚那的乔治敦,波多黎各的圣胡安,格林纳达的圣乔治,法国的巴黎,希腊的雅典,马耳他的瓦莱塔,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新西兰的惠灵顿,刚果共和国的布拉柴维尔,利比里亚的蒙罗维亚等。至于以人名为名的其他城市、村镇、岛屿、河流、山峰、海湾,就没法数得清了。
原来人名与地名是一对亲姊妹,都属于专有名词,都属于专名学这一学科。研究人名必然要涉及地名,研究地名必然要涉及人名。
上古时代,人名与地名、部落名是不分的。现在考证起来,中国的许多姓来源于地名,如齐、赵、唐、滕、陶、谭、苏、申、商、秦、黎、韩、魏、葛等等。生活在云南高黎贡山的独龙族同胞,只要说出自己的名,别人就知道他住在哪个山寨;反之,知道他的山寨,也就知道他叫什么了。在非洲的安哥拉,古时有个土著酋长,叫恩哥拉,他领导的王国叫恩东戈,以后,人们就称这里为安哥拉。恩哥拉、恩乐戈、安哥拉,实为一个词的不同译法。13世纪末,现在的扎伊尔河下游,出现了班图人建立的刚果王国,刚果河得名于国王姆瓦尼·刚果。又有人说,刚果王国得名于刚果河。这是一段搞不清楚的历史,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一段人名与地名不分的历史阶段。
以后,地名与人名在人们头脑中逐渐明确为两个概念。地名与人名又产生了新的关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地名的使用期多数是长久的,于是,人们就用人名命名地名,让这相对长久的地名作为载体,使那些值得纪念的人的名字长期地保存下去,让人们时时记起这些人的事迹,这样一来,地球上不断出现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3:20
--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具有纪念意义。广东省中山市,原来叫香山县,因为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改名为中山,这样一来,这块土地也就令人肃然起敬了,当地人民也引以为骄傲。杭州的西湖苏堤,与一般的水堤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个“苏”字,这来自苏轼的“苏”,让人想起当年苏东坡带领人民修筑水堤的事,以思古之幽情,增加旅游价值。
在南北美洲、大洋洲和前苏联,用人名作纪念的地名比比皆是,因为这些地区开发较晚,原来许多地方没有名,新居民就以开发者或他们的君主、首领的姓名来填补,殖民者还用自己的名字强硬地取代土著人的地名。在我们中国,自古有避讳制度,视提名道姓为不敬,所以极少有以皇帝命名的地名,但村镇一级的下层地名中,以姓氏为地名的又特别的多,成为这个层次地名的主要形式,在乡间,王庄、李村、张家屯、陈家圩子的地名到处都是。
土地的开发和建设者最容易被作为地名。
据说,公元451年,有一位叫捷克的斯拉夫部落酋长,率领部落跋山涉水来到波希米亚。一天,捷克和他的部落登上山坡,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波尔塔瓦河,捷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要为你们寻找的地方。”他深情地吻了泥土,问大家:“我们应该给这块土地取个什么名呢?”众人异口同声:“就用您的名子,就叫捷克!”从此,捷克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开来。
马力诺是一个石匠,为了逃避罗马皇帝的迫害,隐居山中,被尊称为圣者。他领着大家开山劈石,建筑城市,于1263年建成了圣马力诺共和国,国名和首都得名于马力诺。
黄浦江,古称黄歇浦,简称黄浦,黄浦江又叫申江,是春申江的简称。江名得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当年春申君带领人们疏通旧河道,使太湖中多余的水得以导入大海。战国时代上海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成为陆地,当时的黄浦也只是一条不大的河,并没有现在的气势。
任丘市过去挖地道打鬼子出了名,现在是我国华北著名的石油城。据《北周书·地理志》记载:这里本是一片荒凉的低洼地,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城名。
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为了团结互助,抵御侵扰,抗拒自然灾害,向外迁出的居民往往是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建立新的居民点。首先到达的家族的姓氏,多数被用做地名,吉林省德惠市有2030个农村居民点,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976个,几乎占了一半。吉林省梨树县有农村居民点2177个,以姓氏命名的有1221个,占总数的56%。辽宁省金州市有农村居民点1068个,来自姓氏的有470个,占总数的44%。在北京、河北、天津一带,有许多村庄的名称中有“各”字,如唐山的胥各庄,北京的赵各庄。古代“家”曾读为gā,“各”就是“家”的古音。赵各庄就是赵家庄。以姓氏为村庄名是我国地名的一大特色。这样的村庄有的还发展为大城市,如石家庄、张家口、张家港。
古老的土地常留下神话、传说时代的人名因时代久远这些人是否真实存在,已不可考证了,但这些人名为探求文字之前的历史留下一把把钥匙,也为古老的土地涂上了神奇的色彩。
希腊首都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人与神难以区分的神话时代,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赛东都想得到这块气候宜人、山水秀丽的土地,两人争执不下,就去找众神之王宙斯裁判。宙斯说:你们得到这块土地之后,会给居民带来些什么?让居民自己选择吧。海神把战叉一抛,立刻,海浪翻滚,波涛汹涌。他表示要用这块土地树立海上霸权。女神雅典娜把长矛投向大地,立刻地上长出一大片果实累累的橄榄树。她表示要让人民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结果,人们选择了女神雅典娜。从此,这里一天天繁荣起来,人们就用女神的名称这里为雅典。雅典城的历史有5000年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47年的雅典娜神庙,至今还在那里闪耀着光彩。
在古希腊神话中,欧罗巴是位柔媚婀娜的姑娘。一天,她在花园中游玩,看到一头高大雄壮的公牛。欧罗巴骑上牛背。公牛驮着她横渡大海,现出原形。原来,这公牛是众神之王宙斯变成的。欧罗巴和宙斯相配后,生下了许多儿女。二人的后代都是神,为了纪念母亲,子孙们把居住的陆地叫做欧罗巴。
相传,罗马城的建立者罗莫洛,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他和孪生兄弟勒莫出生时,王位被篡,他们被弃于荒野,由于一只母狼的哺乳,才活了下来。后来,兄弟俩铲除了篡位者,于公元前753年在台伯河畔建筑城市。以后罗莫洛打败了勒莫,成了罗马第一任国王。“罗马”就是“罗莫洛”的音变。每到4月21日罗马城都要举行庆祝活动,罗马人以一只母狼与在狼腹下吮吸的两个小孩子的塑像作为城徽。罗马帝国消失后,巴尔干半岛上出现了一个国家,叫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意思为“罗马人的国家”。
波兰首都华沙是美丽的城市,“华沙”这名听起来也很美,华沙本来就是一个姑娘的名。很久以前,一位叫华沙的少女被外国入侵者抓了去。她又机智地逃出了魔爪。敌人发现后追了上来,华沙的后面是强敌,前面却出现了滔滔的维斯拉河。华沙姑娘纵身投入滚滚的激流中。后来,敌人又一次入侵,波兰处于生死关头,这时,从维斯拉河中出来无数手执利剑和盾牌的美人鱼,把敌人打得大败。人们说,这些美人鱼就是华沙姑娘变成的。为了纪念华沙姑娘,就用她的名命名了首都。在华沙城有一座一手执剑、一手执盾的美人鱼雕塑,它是华沙城市的象征。
“巴黎”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帕里斯。帕里斯是个英俊、勇敢的王子,他掠走了美女海伦,引起了闻名的特洛伊战争。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喜欢用剽悍骁勇的男子命名城市,他们选中了英雄帕里斯。
尼科西亚是塞浦路斯的首都。塞浦路斯是古希腊的一部分。希腊女神奈克的名,加上拉丁文表示土地、地区的后缀“西亚”,变成了“尼科西亚”。
我国地名中的神话传说人物也不少。
河南省禹县,得名于治水的大禹王。陕西省黄陵县,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陵寝所在,故名黄陵。湖北省有个神农架,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大山,它的名来自中华民族的另一祖先炎帝神农氏。神农氏是农业之神,他教人民耕耘稼穑,为了了解各种植物,他亲自尝百草,后来中毒而死。
福建省的马祖岛,得名渔民的保护神妈祖。妈祖又叫海神天妃,姓林名默,传说是五代时闽国都巡检林惟悫的女儿。她死后为神,经常抢救海上遇险的渔民,被渔民尊为“妈祖”。现在东南沿海和东南亚一带都有许多妈祖庙。“妈祖”又被写成“马祖”。
这类地名还有,黄山、稷山、武夷山、天姥山、莫愁湖、贾鲁河。
领袖、伟人、英烈的出生地、活动地,也常常因为他们而改名,用他们的姓名作为地名,以纪念他们的业绩。
陕西省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为纪念陕北红军的创建者刘志丹而改名。山西省左权县,是纪念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烈士而改名。吉林省靖宇县,原名江县,因纪念1940年在这里殉国的杨靖宇将军而改名。还有,纪念李子洲烈士的陕西省子洲县、纪念赵尚志将军的黑龙江省尚志市、纪念黄骅烈土的河北省黄骅市。
有许多中国人的名冲出地球、走向宇宙,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来命名水星、火星、月球上的环形山,他们是李白、张衡、鲁迅、俞伯牙、蔡文姬、李清照、白居易、董源、姜夔、梁楷、关汉卿、马致远、赵孟、王蒙、朱耷、曹雪芹、石申、祖冲之、郭守敬、刘歆、高平子、李梵。
1791年美国用北美独立战争时“大陆军”总司令、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命名首都。
1543年,西班牙人用王储菲力普的名,命名了菲律宾。19世纪初,英国以英王乔治的名,命名了现在的圭亚那首都乔治敦。1598年,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塞舌尔群岛,以法国总督维孔特德·塞舌尔的姓命名该岛。
在民族独立日益高涨的时代,许多国家更改了这些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扎伊尔就将以德国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为名的首都利奥波德维尔改名为金沙萨。
在美洲和非洲,有一些带有“圣”字的地名,这“圣”字后面都是基督教圣徒的名。欧洲殖民者发现新土地的那天,如果是某个圣徒的纪念日,就以这个圣徒的名命名该地。1470年12月21日,葡萄牙人登上现在非洲的圣多美岛,这天是圣徒圣多美的纪念日,他们就称该岛圣多美岛。这样的地名有: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哥、哥斯达黎加首都圣约瑟、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
以人名作为地名也有弊病,这方面前苏联有深刻的教训。我国国务院公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因为这样,我国很少有用国家领导人名命名的地名。姓名的法与案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姓名的法与案姓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却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以及其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姓名与人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平衡,各国法律都有关于姓名的条款,有些国家甚至制定了多门的姓名法,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越是法制健全的国家,关于姓名的法规、法条越多。
为什么要为姓名立法呢?因为使用姓名的权利,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人格的标志。姓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区别婚姻关系,也是明确由此产生的继承关系,为了明确离婚、收养、私生子女、继承等问题,为姓名立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不仅被剥夺了使用姓的权利,甚至连正式的名也不得使用。古希腊一个奴隶主的儿子非常笨拙,连二十几个希腊字母都记不住,奴隶主为了让儿子学习,就按字母表,分别给家中的小奴隶取了名,于是人名就成了奴隶主学习的工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自己的姓名权的。中国商周时代文献中的“百姓”,只是指奴隶主,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的。庖丁解牛那个庖丁,就没有姓名。古代称厨师为庖,只是因为他是厨子,就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称他为庖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饭的老四”。在欧洲中世纪封建时代,姓是封建主的专利品,资产阶级占领历史舞台以后,姓才为广大下层人民所拥有。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发现,许多妇女,特别是农村的老年妇女,不知道或根本没有名,许多人终生使用乳名。在旧中国,已婚的妇女以夫姓冠父姓之前称××氏,使用姓名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我在奶奶膝下长大,可是从来也没有听到有人称她的名,直到她去世,墓碑上写的还是“张滕氏”。在封建社会还存在着仆随主姓、避讳改姓名、帝王赐姓名等利用姓名维护专制的丑行。在资本主义社会,姓名甚至可以当商品出售。
在周朝的《周礼》中,已经规定了“二名不偏废”、“同姓不婚”等制度,《周礼》是当时贵族的行为准则,已经具有法律效力,这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姓名法律。以后历朝都明确规定避讳用字的使用方法,以及违法的处罚措施。1934年土耳其通过的《取姓法》,宣布旧时代的尊称、称号一律取消,削弱了封建宗教势力的影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3:43
--
姓名的立法 姓名的立法,还有助于祖国语言规范化和国家统计工作。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近五万个汉字中选字命名,生僻字重现,极为不便,1946年政府下令把日语所使用的汉字限制在1850个,1951年公布的《人名用汉字别表》增加了92个,使人名用字范围大大缩少。葡萄牙1958年颁布的《户籍登记法》,在数量上限制了复姓的组成,同时规定:一个人的名采取其有单独意义的词不能超过两个,姓被限制在四个字以内。
资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后,条文明确的法规逐渐出现。著名的拿破仑法典,即1804年公布的《法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义务把作为家系名称的姓在本家族中代代相传;公民不得随意取名,必须用各种历法所用的圣徒名或古代史人物的名。在法国影响下的各国也如此办理。拿破仑法典可以说是现代西方姓名法规的先驱。西方国家关于姓名的立法产生比中国范围广,而且细密得多。
什么是姓名权?所谓姓名,就是人以文字的形式对其人格所作出的表达;所谓权利,就是人们依法可能实现的某种利益。姓名权就是人依法获得姓名并从中受益的人格权。人格权有许多种,除姓名权之外,还有健康权、生命权、肖像权、自由权等等。新中国的宪法和法律,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在宪法和婚姻法中对姓名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里已经涉及到姓名问题,因为使用姓名是独立人格的标志之一,对人的姓名进行侮辱,是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章《家庭关系》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民法通则》第94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虽然国家对姓名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由于多年以来中国人法律的淡漠、法制教育的薄弱,由姓名引起的案件层出不穷。
山西省雁北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烽火侨女》(又名《李林》)播出后,戎存仁向法院提起诉讼。戎存仁认为,编导违背历史事实,违反艺术创作规范,把其父戎占奎的真实姓名写在剧中,严重损伤了戎占奎本人及其后代的名誉,侵犯了公民姓名权。戎占奎在抗日战争中曾对八路军120师独立6支队在衣食住行方面尽力给予资助,并送子参加革命。可是电视剧的编导者无视历史事实,将抗日军人家属戎占奎描写成向日寇告密的汉奸,被八路军枪毙的民族败类,而且在剧中使用戎占奎的真实姓名。这件事在当时造成极坏的影响,不少同志表示气愤。这是一起侵犯公民姓名权的典型案件。
福建省武夷山曾立过一块石碑,题为《毁林之碑》,记载的是已被崇安县司法机关罚款或拘役处理的15名农民和2名职工盗伐树木、失火烧山的情况,并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刻在石碑上。律师认为,把公民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不但不符合党的政策,而且违反了《宪法》第38条和《民法通则》第120条之规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上海市首例侵害姓名权案是1987年12月由闸北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胡亚明与被告吴民安同是上海电池厂工人。1987年6月,吴携带43条沪产大前门香烟欲贩卖,被民警查获。当吴被移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吴为逃避处罚,竟冒用了同厂职工胡亚明的姓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上海电池厂通报了“胡亚明”贩卖香烟被罚没一事,并要求给予其行政处理。胡感到莫名其妙,为此承担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后经厂保卫科和工商、公安部门反复调查,真相大白。胡向法院起诉,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姓名权。经法庭调解,被告向原告当庭赔礼道歉,并承担经济赔偿费和全部诉讼费。
河北省涿州青年农民窦某与女青年张某恋爱,因张某父母膝下无子,要求窦某到张家做上门女婿。婚后不久,夫妻经常因琐事吵架,窦某觉得自己是上门女婿低人一等,心中非常不悦。一天,窦某问怀孕的妻子:“以后孩子生下来随谁的姓?”妻子斜了他一眼说:“你登上张家的门,孩子当然得随我的姓。”晚上窦某躺在床上想:“如果孩子真随了张姓,岂不辱没了我窦氏门庭,自己脸上实在无光。”第二天,他又去试探岳母,谁知,岳母冷冰冰地说:“男到女家生下孩子应随女方,这是常理呀!”窦某因此对张家耿耿于怀。一天,二人又发生冲突,张某吵着要离婚,窦某觉得前途暗淡,抄起斧子闯入岳母的房间,将岳父、岳母、妻子、妻妹砍伤,又回到自己房间将价值4000元的房屋和家具一把火烧毁了。
窦某因故意伤害罪和放火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9年。婚姻法第16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不管子女姓谁的姓,都是自己的后代,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男女平等,双方协商解决。窦某与张某等封建意识浓厚,不懂法律,最终酿成大祸。
2003年2月13日《中国妇女报》载:2002年李丽娜与本单位张利民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得知此事,曾经追求过她的高中同学王铁强极不平衡,决心报复。于是,他以李丽娜的名义登出征婚启事,此后1个多月,大量的应征信件寄到李丽娜的单位,男友和同事因此对李丽娜产生了误解。李丽娜通过报社查到启事的原件,才知此事是王铁强所为。愤怒之余,李丽娜诉至法院。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认为王铁强侵犯了李丽娜的姓名权,判令王铁强向李丽娜书面道歉,并赔偿李丽娜精神损失费1000元。
以人名注册商标,是新时期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
以鲁迅命名的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已有63年的历史,不料,却被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指责侵权,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要求撤销鲁迅美术学院的商标注册申请。周海婴认为,“鲁迅”商标只能由家属来注册。鲁迅美术学院在根本未与周家联系的情况下,就将“鲁迅”作为商标申请注册了,这是不应该的。全国目前有近十家学校用了“鲁迅”的名字,这些学校的冠名均应征得周家的同意,而此番周家要求撤销鲁迅美术学院的商标注册申请,讨回“鲁迅”的注册商标,就是要保护鲁迅的姓名权不被侵犯。备受关注的鲁迅之子周海婴状告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侵害鲁迅姓名权一案,由浙江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鲁外”将鲁迅姓名用于学校的命名属于正当行为,并非侵害鲁迅姓名的人格利益,原告周海婴败诉。据悉,这是全国法院判决的首例去世名人姓名使用争议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姓名的使用对法律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北京市的王先生从1989年起就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更改姓名,但折腾了十多年,也没改成。2002年11月11日,王先生以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行政登记不依据法律为由,向石景山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时派出所才正式通知原告,决定为其办理姓名变更登记手续。派出所不肯为王先生更名的一个原因是:他要将名改为“奥古辜耶”,这名字听起来有些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作为合法公民,自己有变更姓名的权利,可是王先生的改名,却不能为社会接受。这样的事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
《民法通则》第99条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依照法律,姓名权是公民的自我权利,可是,现在取名却基本是家长的事,并不是本人的意愿。如果孩子长大后对名不满,纷纷改名,会不会造成混乱?
对成年公民来说,改名牵涉到的不仅是身份证的更改,更多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婚姻家庭关系、人事档案、银行账户、信用证存储信息、房屋产权等,都要随之更改。更严重的是,一些人违法了,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改了姓名,给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设置了障碍。而在特殊时期,比如诉讼,法院已经立案了,被告却把名字改了,这些情况也对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曾报道,张春和张建明是邻居,两家一直不和。张春给新生的儿子取名“张建明”,并经常对小“张建明”大声说:“张建明,快叫爸爸!”
给儿子取邻居名,是否侵犯了邻居的姓名权?有的观点认为,张春给儿子取与邻居张建明相同的名字,这完全是合法的,是他代替儿子行使姓名权,并没有丑化他人的姓名或者假冒他人的姓名,故不构成对邻居姓名权的侵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重名一般不构成侵权,但是如果借助重名来侵犯他人名誉,则构成侵犯他人姓名权。还有人认为,张春的行为存在主观恶意,肯定构成对邻居张建明的侵权,认定其侵犯的是名誉权似乎更为妥当。
据报道,2002年5月,英国一对夫妻欲给新生的儿子起名叫“本·拉登”,被市政当局阻止后不服,提起诉讼后被法院驳回,理由是,本·拉登是罪大恶极的恐怖分子,起这样的名字实属“触犯众怒,有违公德”。
一对夫妻,谁也不姓周,但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周润发”,以表示他们对影星的迷恋;有个球迷给自己的新生儿起名“迈克·乔丹”。面对这种种取名方式,法律应该怎样应对?
社会越是发达,经济越是活跃,人们使用姓名的频率越大、范围越广,涉及姓名的案件也就越多。有的人在不经意中,就侵害了别人的姓名权利;有的人则利用别人的姓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人们却恰恰容易忽略姓名方面的法律问题。因此,在商品发达的经济社会,补上与姓名有关法规这一课,应该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内容。姓名与政治风云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姓名与政治风云姓名是为了区别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开始只是一种符号,但姓名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与主人的荣辱兴衰经常发生联系,政治风云的变幻也不能不影响到人的姓名。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人的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几乎每个民族在原始状态时,都有过神圣的命名仪式,有的保留到现在,成为民族习俗。印度尼西亚的杜伦南人命名时,在祭坛上同时点燃三支不同名称的香,以最后熄灭的香的名称作为婴儿的名。达雅克人的取名仪式是从杀猪开始的。当三头猪宰完时,母亲抱着婴儿来到猪前,由村里的长者对着婴儿诵经,祝愿孩子以后大吉大利,然后在孩子额前涂上猪血,接着,亲友们纷纷为婴儿献名,每献上一个名,司仪就把两块猪皮放在刀尖上,并抖动刀尖,让猪皮落地,当两块猪皮的皮面同时朝地时,这时亲友献的名就是孩子的名。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由身躯、灵魂和名三个部分组成的。他们坚信,新生儿的啼哭是想得到名。这些说明,在阶级社会之前,人们已经不把姓名当单纯的符号看待了,原始人认为姓名具有一种神力。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每个成员获得名的权利是一样的。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姓名立即参与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
统治者总是把姓名作为维护统治特权的工具,借助姓名的社会作用,增加自己的威严。
中国周朝开始形成的避讳制度,就是为了维护帝王享有的政治特权和宗法礼教。封建帝王还常用赐姓、赐名等手段,把自己的姓作为奖品,赐给臣下,得到赐姓、赐名的也作为一种殊荣。北宋名将杨业原是北汉刘崇的臣子,被刘崇赐姓刘,称刘继业。归宋之后,才恢复杨姓,单名业。唐朝名将李靖、李国昌本是少数民族,因作战有功被赐姓李。公元十世纪越南建国后,经历了丁、黎、李、陈、胡、后黎、新阮、旧阮八个封建王朝,这些王朝都是以国君的姓名为名的,为了强调家天下的尊荣,又把这些姓尊为“国姓”。德意志和法兰西的贵族,为了标志自己的出身,在姓名中加入“德”、“冯”等音节。大多数国家都曾经历过贵族独霸姓氏的特权阶段。朝鲜公元6世纪末开始有姓,但仅限于少数上层贵族,公元936年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时,才以政令形式让庶民百姓采用汉族式的姓,但下层人民还是没有姓。
在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用姓名作为维护特权的工具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姓名来对人民进行精神压迫。
奴隶社会,奴隶是主人的会说话的工具,他们自己没有命名的权利。古希腊的奴隶主给奴隶安上一些粗俗、下流的名,甚至用数字和字母称呼他们。到了封建社会,地主家的仆人、佃户,也常常被迫使用主人的姓。著名作家柔石,原名赵平复,他以前的名叫赵平福,一个老财主看中了他的名,强迫他改叫赵平复,把“平福”二字做自己儿子的名。我国解放后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遇到许多不知道自己名的人,他们终生被称为阿狗、小毛、老五、毛头……
在标榜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使用姓名的权利并不平等。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4:01
--
姓名的法与案 以演莎士比亚剧闻名的英国电影明星劳伦斯·奥立佛的姓,本是奥立维。他在自传中写了其中的原因:“我跟好莱坞‘雷电华’在影片公司签订了合同。该公司的老板施尼采派人叫我去,恶狠狠地威胁道:‘快把那个该死的字母去掉吧,叫劳伦斯·奥立佛有什么不好?如果你坚持己见,我们就不用你了,也不能捧你。’”为了不被解聘,奥立维改变了自己的姓,变成了奥立佛。
封建统治者还利用姓名宣传迷信,愚弄人民,为其政治服务。
刘春霖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考试之后,考取第一名的是朱汝珍,名单呈给慈禧太后御批,慈禧看到“朱汝珍”三个字,大为震怒,一笔勾掉了。原来,慈禧不久前害死了珍妃,一看到“珍”字,十分恐惧。又因为朱汝珍是广东人,洪秀全、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都是广东人,慈禧恨透了广东人。当时全国大旱,刘春霖的“霖”正是“干旱时的大雨”,慈禧大喜。于是,排在后面的刘春霖当上了状元。
有“袖珍大力士”之称的举重冠军苏莱曼诺尔古,原姓苏莱曼诺夫,是保加利亚的土耳其人。1984年保加利亚政府规定,国内的土耳其族人必须改用保加利亚姓氏,苏莱曼诺夫被改成沙拉曼诺夫。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愤而出走,到土耳其后改用土耳其姓“苏莱曼诺尔古”。
巴勒斯坦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巴勒斯坦人给这一天出生的新生儿全起名“亚辛”,以为纪念,同时表示,一个亚辛倒下了,千万个亚辛站起来了。
姓名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不少角色,对姓名的观察、分析、研究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
在国外,每一次重要的政治、宗教、经济活动也在人名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拿犹太人为例,每一次排犹反犹浪潮,都在犹太人的姓名中留下痕迹。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反犹浪潮,无家可归而寄身各地的犹太人不得不遵守居住国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犹太人取名选姓的侮辱性强令。如匈牙利的犹太人被迫只姓白色、黑色、大的、小的四个姓,而在名字的选取上,“瘦皮猴”、“公牛尾巴”、“蠢驴脑袋”等名则成为他们不得不选择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抗美援朝、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这些运动也留下人名痕迹。
在北京市公安局的户籍档案中发现,近半数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男性公民,取名“建国”。抗美援朝时期出生的人,叫卫国、援朝、抗美的名非常多。50年代,是共和国集中精力建设时期,人名中的建设、建强之类非常多。大跃进时代,卫星、跃进、跃华、超英随处可见。三年困难时期,自力、更生、抗洪、图强等名出现高峰。60年代,学雷、敬锋、志农等名,成为风尚。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红卫、卫东、立新、要武、红、忠,成了时髦名。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繁荣,思想解放,人的名字于是也呈现出多样性与人性化,倩、晶、媛、妮、蕾等之类的美名、雅名群起而来,带洋味的名,如安娜、安妮、丽莎之类的又重新抬起了头。单字名多了起来,不注重性别的中性名字也大受青睐。取名越来越讲究艺术和寓意,并注意谐音与一语双关。贵、荣、丽、花、福、财、宝之类的名字已被视为俗气,政治化和具有时代政治特点的名销声匿迹。姓名与命运有关么?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姓名与命运有关么?人的取名,的确与人生有些关联,否则我们就不会挖空心思地为孩子起名了,随便阿猫、阿狗的叫一个也就得了。
人的名,是跟随人最紧密的语言符号,好的有意义的名自然会对人的一生有一定的影响。男孩子名中有“勇”,让他时时有“勇”相伴,这对养成孩子勇敢、坚强的性格,是有一定影响的。男孩子起名讲究响亮,有阳刚之气;女孩子起名讲究靓丽动听,有柔和之美,这对人的性格形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如果男孩子起个女孩名,这对男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不但容易让人当成女性,而且自己也容易产生女性心态、行为,这样很容易造成性别的错位。
但是人名对人生的影响必定是有限的,人的社会存在才是人性格、品质、思想的决定因素。咱看看这几个人名:孙桂枝、孙美珠、孙美瑶,一听就是女孩子的名,可这却是几个山大王。1923年,孙美瑶在山东劫持火车,绑架外国游客,造成了轰动世界的“临城劫车案”。可见,人名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杜月笙、别廷芳这些名典雅、文气,可这些人却以暴力闻名,真可以说是名实不符的典型。
人名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当为孩子起个好名,但是许多家长只是做到这一点,就不再管了,这是不可取的,正确的作法是,在孩子能够理解的时候,经常对他(她)讲解这个名的深层含义,并时时提醒为这名而努力做事。这样,好的名,才能有好的效用。在日常交往中,也应当经常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别人的名,这对别人、对自己都有益处。如果有许多人这样做了,人名的教化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人名也就从单纯的符号转变成教育资源了,人名对人生的影响也就得以发挥了。
突然间,市井间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的“起名斋”一类的起名公司,这些公司以帮助别人起名为业,有的确实能为人起出好名来,但有许多是从迷信出发,讲的是姓名的笔画与人生的关系。
姓名的笔画真的与人生有关么?人的姓名真的能预示吉凶祸福么?
过去曾有男孩取女名,女孩子取男名的风气,认为这样魔鬼就分不清谁是谁了,孩子就好养活了。还有的地区,专门找难听的名起,什么狗剩、什么鸡娃,认为这样一来,连魔鬼也不喜欢这孩子了,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遭难了。那个时候,婴儿死亡率极高,而现在没人用这些难听的名了,婴儿死亡率反而降低了。这说明人名本身并不可能避祸。
现在,有的人在姓名上讲起来阴阳五行、八字生肖,复杂极了,他们说,吉名自有吉象,凶名易出凶事,“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奋斗三生不如取一佳名”。名字的好坏,不仅影响了人们命运的吉与凶,同样也会影响到其他事。他们说,人的八字中总是有缺陷的,只有按他们所说的,在起名时加以补救,才能避凶趋吉,免遭厄运。自然了,你得花点银子,否则人家是决不会白为你起个好名的。其实,这些东西纯是无稽之谈,没有一点道理。可惜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相信这一套。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名自命也”,以“命”解释“名”。有人就依据这句话,证明人的名,就是人的命。这是不懂古文,妄解古人。其实《说文解字》所说的“命”,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命运”的“命”并不是一个意思。“名自命也”的“命”是“名”的同义词,“命”就是“名”,“名”就是“命”,这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管子·法法》:“政者,正也,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这里的“命”就是“名”。《史记·伍子胥列传》写伍子胥被害后,“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这个“命”就是取名的意思。
战国哲学著作《尹文子》中说:“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有人又附会出:察辨事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事物的成败得失,又可以检验其名。其实人家尹文子讲的是逻辑,他说的“名”就是概念,他说的“形”可以理解为概念的内涵。尹文子说的“名”并不是人名的“名”。
姓名与人生命运休戚相关,姓名决定着人将来的穷富得失、祸福运禄的观点,起源于人类对世界认识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候人们有许多问题不能理解,只好用迷信的方式解脱自己。而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竟然有人使用电脑对姓名算起命来,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嘲讽。
宋哲宗时,苏轼、苏辙兄弟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被贬,苏轼放逐到海南的儋耳;苏辙则迁往当时荒凉的广东雷州。当时人分析,苏轼字子瞻,沾着了儋耳的“儋”;苏辙字子由,“由”同了“雷”字的下半部。哥俩被放逐,是他们的姓名中早已伏下先兆,若早知如此,当初改一改名字,就可免除这番厄运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王安石的“石”是“”的一半,为什么没有被流放到雷州附近的川?再说了,那“雷”字下部也不是“由”呀,那明明是个“田”么。
宋高宗时,洞庭湖义军首领杨么,凭恃君山险要地势,说出:“欲犯我境,除是飞来”,后果然被岳飞所灭。有人说了:杨么出口没有遮挡,带出个“飞”字,失败就败在这个字上了。当时义军所占不过洞庭湖中一个小山,人马不过几千,即使不说这些话,即使不是岳飞,也是要失败的,与一个“飞”字有什么关系。如果杨么不是这样说的,而是说了“欲犯我境,除是地下出来”。人家也有话说:“岳”是上“丘”下“山”,山丘就是从地下钻出来的。这么说也不行。怎么说他才能不败呢?其实杨么是被叛徒黄佐、杨钦出卖的,否则不一定被岳飞很快攻破。
清末曾国藩在牛庄战役之际,重新招用赋闲在家的提督黄大胜,黄大胜临出师时,亲自点兵,首呼第一排官兵姓名,这人叫“易长清”,在黄大胜满口湘音读来,变成了十足的“一场清”,队伍中的乡人听后窃窃私议,以为不吉之至。后来在牛庄与英军鏊战,果然全军覆没,黄大胜也死在战场。有人对这件事又作开了文章,我们设想一下,不是有个“一场清”换个占卜家知道的好名字,腐败的清军就能打败日本军队么?如果占卜姓名真的能决定胜负,那可好了,用不着参谋了,用不着将军了,只要带上他们占卜师,就可无往不胜了。日军统帅是乃木大将,要让我说,“木”字是:“杀”掉了头。这名更糟糕。可他们怎么胜了?
其实,那些占卜姓名的人,倒多数是自己时运不济,只得靠卦摊上混这么点小钱过日子。他们早就应该将自己的名改成将相之名,飞黄腾达了,不必在街头摆摊受罪。
王莽是最讲算命这套的,他当皇上时,朝廷上下卜算、图谶、符命、瑞应大肆风行。可算来算去,算命者没算好自己,王莽的皇帝之梦没做几天就下台了。
王莽靠图谶任用官员。有个看门的人叫王兴,容貌酷似图谶所绘人物,王莽就拜他为将军,并将孙女下嫁给他。一个叫王万盛的卖饼小贩,也因名中有“盛”而官拜将军,其余同姓名的,王莽也一律赐为郎官。这样的皇帝自然是当不久的。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原型叫章闰水,闰水的名字,就源于阴阳五行。他是“闺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可他取名中有“闰”了,也有“土”了,好运应该来了,可日子反倒越过越糟。鲁迅已经说了,造成闰土贫苦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并不是他的名。
西安市某民办高校一男生毕业后,应聘一家公司的客户服务主管。老板对他的人品、才学都很满意,但一听说他姓“贾”,立马拉下了长脸,不再谈聘任的事了。最后道出理由是:姓“贾”会让人怀疑公司的信誉。
据《城市晚报》报道,一位女士只因姓裴,求职竟遭许多商家拒绝。据裴女士讲,她想找一份营业员的工作,首先到长春市黑水路一家经营布料的商家应聘,老板初步有了用她的意思。可是当裴女士说出自己姓裴时,老板却说:“你等电话通知吧。”这一等就音信全无。裴女士又来到一家卖服装的商家应聘,老板对裴女士很满意,同意她第二天上班。可是当裴女士拿出身份证时,老板一看却摇头了。裴女士连找了10余家均告失败。最后一位女老板向她道出了原由:“你说你姓啥不好,偏姓裴(赔),有哪个商家愿赔钱?”征得父母同意,裴女士改姓母亲的姓氏“刘”。很快,一位老板看中了她,“刘女士”的工作很容易找到了。但她心里很不舒服:“我的姓氏有错吗?”
还有一位“裴”姓同学,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4:21
--
姓名与政治风云姓名与命运有关? 个别商家用人时,不录用姓黄的、姓裴的,怕买卖“黄”了、“赔”了。可是这些人却忘了,当年上海的大买卖人中有一个叫黄楚九的。
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人之常情,这无可非议,但陷入了迷信,正好是自己走进了悲剧。怎能因为姓名就放弃了人才?因为迷信、无知、愚昧,在社会转型期,姓名竟成了发展经济的障碍,这不能不说是悲剧。
在姓名上讲迷信,真是害人。千万别信那一套。怎样使用人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怎样使用人名说这事儿,先从我自己的名开始。我姓张,名港。照理说,我这姓极寻常,名也不是生僻字,可是竟也常常被人弄成“别人”。让人喊成“张巷”的有之,喊成“张卷”的亦有之,喊出来“香港”,还得让我答应。真是没招。写就更不用说了,我的名,一劈两半“张三巷”,取头去尾的“张洪”,什么样的都有。让人苦不堪言。别人对不起我,可也有自己对不起自己的时候。有一回,我签了个字,因为常被别人写成“张岗”,自己顺水推舟也写了“张岗”。可是,后来坏了大事,人家说这人不是我,我不是这个人。麻烦透了。
正确对待别人的名,正确使用自己的名,看着事小,说头不少。
我们每人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名,一个人的一生能接触多少个人名因人而异,很难说得清,就算是一天接触100个人名吧,那么,一年就是36500个,10年就是365000个。如果你是邮递员、户籍人员、医生、档案员,那就更多了。当然了,人一生中能够记得住的人名、熟悉的人名要少得多。这动辄以万计数的人名,在你面前一溜而过,多数人没有充分注意到它的意义,至少没有意识到利用这些人名。
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从理性上讨论了人名的交际作用。他说:“你如不照此行,你势将遭遇困难”。政治家的第一堂课,就是:“想起选举人的姓名。忘记就是湮没自己。记忆姓名的能力在事业与交际上,同在政治上,差不多同样重要。所以如果你要使人喜欢你,第三条规则是:记住一个人的姓名,当它是英语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卡耐基说的并不过分,在讲究社交的社会,使用好别人的姓名,是一个现代人的能力之一,不知不觉中就使人成功。这是因为对待别人姓名的态度就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的具体体现。
王蒙小说《悠悠寸草心》中,写“文革”后官复原职的老干部唐文远书记遇到理发的吕师傅时,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写:
“老唐!”我叫了一声。
他看着我,疲劳压迫着他的身躯和眼皮,茫然地看着我,忽然,他眼睛一亮:“啊,啊,是老许,你来了?”他走过来,无力地拉起了我的手。
“您,忘了我姓什么了?”我忧伤地,责备地看他。
“对对对,啊,对,你姓李,不,你是老吕呀!吕师傅,看我,真是老了!”
这两个人在“文革”时建立了深深的友谊,可是由于唐书记记错了吕师傅的姓,立刻给两个人的友谊蒙上了一层阴影。
“许”、“李”、“吕”一字之差,告诉人们,当干部的千万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的名。因此说,对待别人的姓名不但是一个礼貌问题,还是人思想观念的反映。一个领导记住下属的姓名,记住来访者的名,特别是其配偶、子女的名,是至关重要的。
记住别人的姓名是重要的,怎样使用更是重要的,更是一个人文明程度、道德修养的体现。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对使用姓名都有各自不同的不成文的规则和禁忌,这些规则与禁忌,属于道德范畴,多数是历史留下来的,其中有些源自宗教、迷信,但既然已经形成习俗,就应当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也是应该得到外来者的尊重。不按照这些去做,就会被认为是失礼,是不敬,甚至引发矛盾。
与外国人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克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玛丽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如“福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多数民族对尊长者避免直接称名道姓。汉族对直接称尊长的名视为大忌。平辈中可以称名,但除了特别熟悉的人,不应该直接称小名(乳名)、绰号。对比自己年少的孩子,可以称小名、绰号,以表示喜爱。对不知道名的人,也决不能用“喂”、“唉”、“那个人”代替,应该称“同志”、“先生”、“师傅”。在许多不相识的人中,对其中的一个讲话,可以用外部特征称呼,如“那位高个的同志”,“那位老同志”、“戴眼镜的那位”,或者根据自己的年龄称之为“大哥”、“大姐”、“老大爷”等。但决不可用“大鼻子”、“大胖子”、“小个子”等缺陷特征称呼。男同志尽量不要称女同志为“大嫂”、“妹妹”,不要在公共场合称“哥们儿”。念别人姓名时,千万不要念出错字,不认识的不应硬念,要问一下别人,也不要把人家的姓与名断开念。
过去,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的长者时,要用一个“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提自己弟妹时,用一个“舍”,如舍弟、舍妹,称自己妻子时,要用“内人”、“拙荆”,以表示谦虚。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哥哥为“令兄”,妻子为“令正”,女儿为“令爱”,以表示尊敬。这些现在可以不用了,问题是如果有人用了,我们应该听得懂,自己用时不要用错。弄得不好,会闹出大笑话。
夫妻之间,如果姓名一起称呼,或只称姓,反倒显得拘谨,以称名为好。对外不用诸如“孩子他妈”、“屋里的”之类的称呼,更不可以在孩子面前互称外号、乳名。
使用别人姓名要慎重,使用自己的名字也要慎重,这是自己的尊严问题,也是对别人的态度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签名艺术,把设计自己的名字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自我形象包装。今天,签名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同,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名字写的好看一些,特别是领导和白领人士,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名字签得更艺术些,于是,签名艺术越来越被看重。在签名时,应用蓝色或黑色墨水,切忌使用红色笔。红色笔签名表示的是断绝往来,用黄色、绿色笔签名也不严肃。有些人签字时喜欢龙飞凤舞,故意让人辨别不清,有的歪歪斜斜,有的故意把最后一笔拉长,这都是不应该的。不管字写得如何,首先自己的姓名应该多练习写一下,让他工整、端正才是。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是个急性子,在签字时,写到“石”字时,先一横,接着一个圈,笔锋一带。有人看了,说这个“石”是“反”,吓得王安石从此再也不敢胡来了。别小看签字,有一本书叫《现代签名艺术》专门讲签名知识。有些高校和单位还举办过“怎样设计签名”的讲座。
写自己名时,不能用同音字代替,不应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与外国人交往,首先应当了解他们的姓名特点,然后,了解他们使用姓名的方式、禁忌。
见面互相介绍姓名时,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将身份低的介绍给身份高的,不能颠倒顺序。
向别人介绍配偶时,不说“某某女士”、“某某先生”,而说“我太太”、“我先生”、“我丈夫”、“我爱人”。但与外国人交往最好不用“爱人”,因为英语的“爱人”包含着未婚夫(妇)、情人,不一定有婚姻关系。
海外华人中,有的妇女婚后在自己的姓前加上丈夫的姓,使用时应当尊重,依从对方的用法,特别是书面。
使用人名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在翻译、拼写、排列、用印时,有些技术问题,也很重要。
先说说排列。许多名字在一起,又不需要区别,谁前谁后就有个排列问题。目前,人名的排列有两种,一是按姓氏笔画,二是按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按姓氏笔画排列,是我国常用的。姓丁的,姓卜的,总是排在前面;姓魏的、姓黄的,总是排在后面。但这先后是由于笔画造成,并没有区别意义。
按姓氏笔画排列,其实说准确点,应该是按姓的第一个字笔画排列。复姓的只看其第一个字的笔画,“欧阳”是姓,但排列时,不计“阳”的笔画,“欧”是几笔就按几笔排列。少数民族、外国人与汉族一起排列时,按音译汉字第一个字的笔画算。
同姓的,单名排在前,双名排在后;同是单名的,以名的笔画计算。
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民族,按名字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先后排列。
书写使用拼音字母的民族和用汉语拼音写汉族人名时,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姓和名开头字母都要大写,姓名之间要留出一格空格。
外国人名翻译成汉语时,姓名之间要用间隔号隔开,如诺尔曼·白求恩,如果不小心用了顿号、逗号,“诺尔曼、白求恩”就成了两个人。有的姓名之间用短横线分开,注意的是短横线只占一格,如果写长了占了两格,就成了破折号。不可用同音字代替,如“果戈理”不应写成“果戈里”,“莎士比亚”不可写成“沙士比亚”,“比尔·盖茨”不可写成“比尔·盖次”,“穆沙拉夫”不能写成“木沙拉夫”。音译成“马克思”的欧美人有许多,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卡尔·马克思译作“马克思”,其他人要译成“马克斯”,如菲律宾前总统马克斯,不能译成“马克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不能译成“保罗”、“鲍罗”。
印章是征信之物,是姓名的载体。在我国古代,印学非常发达,与书法、绘画一样成为艺术的门类。印章的种类很多,其中有姓名印、表字印、别号印等,各自都有独特的制度。
姓名印章刻制时,只可于姓名之下加“印”、“之印”、“私印”字样,而不可加“氏”字等闲杂字,足见古人对于姓名印章的作用是很郑重其事的。姓名印的文字排列顺序都有一定格式,通常是自右上起,次右下,再次左上,再左下。也可排列作回文式,即右上,左上,左下,右下。
古人刻印,于名印之外单刻其字的印,叫作表字印,或简称字印。名印和字印的不同,在于名印只可在姓名之下加“印”、“之印”等字,字印可在字下加“氏”字,两者不可颠倒。别号印则比较自由。书画家在作品上加盖印章时,名印在上,字印排下,别号印又下。了解以上这些,看古人字画时,也就清楚了。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4:41
--
记住别人的姓名 接受名片要用双手,接到后应该马上看一下,决不可当时放入口袋。给别人名片时,也要用双手,并将正面朝上,所有在场的人必须给到,不能只给某人,不给其他人。男子只面对一名妇女时,如果对方没有提出要求,不宜送上名片。递送名片时,应从距离最近的开始,不可伸远手臂先给某人。印制工作名片时,要注意尽量少透露私人信息。
网名是一种最新的人名,使用时更要注意。注册名勿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其他名人之名注册;请勿以国家机构或其他机构的名称注册;不要注册不文明、不健康之笔名及易产生歧义、引起误解之笔名。取网名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玩笑可开,注意政治。“本·拉登第二”、“小希特勒”、“李登辉他爹”、“关东塞外克林顿”,等等网名,最好是别用。二、潇洒无妨,国格莫失。网名用字较多,完全离开了传统的中国式,这倒没啥,但一不小心成了“日本名”,“江户刀客”、“王氏三郎”、“高二一雄”、“清江浪人”,一听就是鬼子名,就想大刀向他头上砍去。三、追求时尚,不能下流。有人在网上自称“大麻”,还有“堕落天使”、“好色之徒”、“插着鲜花的牛粪”、“吃过三只天鹅的蛤蟆”,让人看了避之犹恐不及。
虽然上网了,但信还是得写,还得讲讲信封上人名的使用,因为依然有人经常写错。信是给收信人看的,可信封就不一样了,不光收信人看,邮递员、收发员也得看。“爸爸”、“妈妈”、“大人”这类亲属称谓就不要写在信封上了,因为这些跟别人没关系。
使用人名,要注意文字的规范,不可随意使用繁体字,不可使用不规范的“自造字”,更不能同音代替。“钱钟书”,有的书上竟写成“钱鐘书”,繁简共用,说简不简,说繁不繁。“张洁”也不能写成“张杰”,容易被当成另一个人。重要的是,记住别人的姓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重要的是,记住别人的姓名人普遍有一种心理,那就是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姓名。名扬四海、名声在外、声名赫赫,追求知名度,想当知名人士,谁也不愿意当无名小卒。人是奇怪的动物,有许多事,自己不说,但却又极想让别人知道,姓名就在其中。因为这样,许多的努力奋斗,实质是为了出名,是为了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名。
有的书上说,姓名就是“人与人区别的符号。”有的时候这样认识是可以的,但是,仅仅这样认识,那可就坏了。姓名与12345、ABCDE的区别是,它负载着情感与尊严。我的名字是张港,当被说成“张巷”,写成“张岗”时,心情是极为不快的。而有人将我的名字写得工工整整,或有并不熟悉的人说出时,自然就心里很舒服。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从理性上讨论了人名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记住一个人的姓名,当它是英语中最甜蜜的声音。”“你如不如此,势将遭遇困难。”
卡耐基说得好,许多成功的公关,就是从正确使用姓名开始的;有许多首战失利,原因也正是使用姓名的失误。而这一切,并没有为广大公关、营销者认识,或者说没有从理性上认识。
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姓名在我们面前闪过,对于商务人员,姓名就是商业资源。科长、李科长、李玉明科长、玉明科长,这四种称法的使用,在不同环境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公关人员是接触姓名最多的人,对朋友、熟人,并不存在记住姓名的问题,可是我们接触的多是并不熟悉的人。记住陌生的姓名,利用别人的姓名,机会就会接踵而来。记住别人的姓名,靠的不光是记忆力,还应该学会一些技巧。
一、熟读《百家姓》。《百家姓》过去是儿童读的,可是现在大多数人是读不下来的,可是,我劝你准备一本《百家姓》,最好将它背下来,起码也应该多读它几遍。
将姓“解xiè”,说成姓“解jiě”;将姓“种chóng”读成zhǒng或zhòng;把“宇文明”当成姓“宇”名“文明”,这是文化的露怯,对姓氏拥有者已经是很大的不敬。如果你已经读熟了我推荐的书,那么,你的面前就会是另一番天地了。现在绝大多数人将姓的“纪”,读成jì,其实这个字用于姓氏应该读jǐ,是第三声,只是因为大家全不这样读,姓纪的也没办法了,只好从众。我联系一位姓纪的先生,见面我就称他“纪(jǐ)先生”,他的瞳孔立刻放大了,惊讶地说:“咦!了不得,你能知道我的姓是纪(jǐ),别人全把我的姓念成纪(jì)。没办法,我只好顺着大家了。”于是他让座、倒水,竟有了相见恨晚的表示。“邹”东北人多是读成zhǒu,而你能按标准读成zōu,人家自然对你有了少许的敬服,交流自然也就容易多了。别人全说“那(nà)英”,我就说“那(nā)英”,从这姓的读音开始,话也就可以渐渐引出许多话题。
公关、营销多数时间是“跑腿”“动嘴”,当你累了倦了,不妨拿出这本小书,慢慢地,它会让你少跑、少说,事半功倍。
二、养成拆解人名的习惯。现在已经没有人“阿狗”“阿猫”的,随随便便为孩子起名了,起名已经成为用一两个字表现思想、情趣、希望的艺术。人名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拆解人名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欣赏,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的文化修养、理想情操、社会阅历、经济状况、家乡地域等等许多信息。
我初次见一个名叫“援朝”的人,这人一脸严肃。我说“真不愧是军人之后,果然有军人风采!”他惊呆了:“我们并不认识,怎么知道我父亲是军人?”其实是他的名告诉我的,给儿子取名“援朝”的,一定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人,他以此为荣,才给儿子取了这样的名。因为我引出了他家庭的荣耀,他再也不跟我严肃了。
名为“冬冬”、“丽丽”、“蓉蓉”的人,小时多是掌上明珠;名中有“枫”、“雨”、“竹”、“桥”,等字的,多是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名中有“曼”、“玛”、“娅”、“克”、“夫”,多出自经济富有家庭;名中有“湘”、“楚”,“沪”、“蜀”、“淮”多是老家在南方;以菊为名多是秋天出生,以荷为名多是夏天所生,以梅为名大约出生在冬季。这些正是了解对方的窗口,也是最能吸引别人开口的话题。从姓名攻坚,语言的穿击力是极强的。
三、每天复习。每天有固定时间复习一天接触的人名,应该成为必修的功课。最好是在晚上临睡前,从头到尾将一天内所接触的人,一个一个对号入座复习一遍。如果有的人一直想不起来了,应该用电话问一问相关的友人。
这样的复习不应简单地重复,而应该是有扩展的深入。由一个人名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名,甚至可以,从一个人名推想出这人家庭的其他情况。
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名片的作用,你可以首先将名片送给人家,这样可以引导对方也拿出名片。收到的名片,回家后还要细细地“品读”,温习其中的内容。不论时间多长,也不要扔掉,说不定哪一天,这就是一张有用的东西。
养成定时定量复习的习惯,自己就是留作业的教师,自己就是监考的考官。
四、作笔记。每人都有个专门记电话的小本本,记的多是别人的联系方式,这个小本本,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记人名。不光是要记熟人,更得记生人。将并不熟悉的人,用本子记下来,使资料逐渐丰富,并且不时看一看。这样的笔记本,与普通的电话本可不一样,它应该是个大本子,而且应该是有编排顺序的。如果不是按顺序排列的,用不了多少天,这个本子就乱成一团麻了,查起来就不方便了。排序可以按姓氏,也可以按地区、单位,总之,不能乱来。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建立电子档案。我们的手机也是记人名的工具,车上、路上时不时看一看,熟记人名,好处多多。
五、学会一些记忆技巧。记住一两个人的名并不是难事,但是若记得很多人的名,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比方说,这个人叫“李加民”,正好,速滑世界冠军叫“李佳军”,“军民一家”,把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记起来就容易多了。名叫“黄玉新”的,你中学正好有个“黄立新”,一想“黄立新”就容易记住这个生疏的名了。这叫联想法。利用谐音,记人名也很容易。“刘丽萍”、“琉璃瓶”,“金德建”、“今得见”,“郑逸梅”、“挣一枚”……先这样记上再说。再就是分散法,同时有好几个人自我介绍时,要全记下来是不行的,这时,一是先记主要的人,在以后的接触中再记其他人;二是先记这些人的姓,然后再记名;三是先记职务,后记姓名。还有一种契合法,这种方法是从姓名中寻找与人的特征、行为有关的点。如果“高长志”恰好是个高个子,“王海成”恰恰是海量,“张安民”坐得很稳当……抓住这些契合点,一记就记住了。记忆的方法有许多许多,这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先生贵姓?”其实,这是败招,仅次于范伟的“老同学,那你姓啥来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问对方,而是一下子就叫出不熟悉者的姓名。明天的姓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明天的姓名姓名产生于人类交际与人类区别的需要,它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那么明天的姓名将会是什么样子?
人类社会进入新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移动的机会与范围也越来越广大,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必然对人的姓名造成影响。
由于人口的流动,一村一屯以姓氏为中心的聚族而居,即将消失;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亲属关系日益淡薄,渐渐被其他社会关系取代。
面对这些,新时期姓的变化,将有如下特点。一、因不再囿于一个小圈子,多数人不再理会同姓不婚的禁忌。二、人们对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变更姓氏、不使用姓的现象,将成为经常的事。三、家庭变小,亲属关系越来越远,人们对姓氏看得很淡。除了近亲,较远的亲属会变得陌生,过去套亲戚的事渐渐减少,一些亲属称谓将退出历史舞台。四、姓名越来越决定于个人意志,以母亲姓为姓,取父母姓之外的姓,甚至不使用姓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名的变化则将出现如下特点。一、因为文化程度提高、社会交往扩大,取名更为讲究个性,更讲究美感。行辈字渐渐不再被人使用。二、由于国际交往增加,无意义、意义不明的洋名、怪名将层出不穷。三、重名现象越来越多。四、因名人崇拜而产生的化名,因网络而产生的网名,越来越多,将出现一人多名,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名的现象。五、粗俗、鄙陋的人名,将退出历史舞台。
新时期姓名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方面是:姓名渐渐从单纯的区别意义转化为个人意志的体现,人名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加大,丰富多彩的人名日益为生活增添着亮点。
不利的方面是:重名增多,不利交往;过于随意难免鱼龙混杂,消极的人名也会增多;血缘不清,难以区分。
现在许多孩子的起名,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偏差:命名儿童化。命名儿童化的表现是,多用叠音词,如丹丹、琳琳、楚楚;多用“小”、“阿”,小晶、小雨、小刚、阿伟、阿红;人名取义多考虑娇小、可爱,王贝、刘咪、于囡囡。这些名对于小孩子来说,表现出可爱、天真,但这些人长大后,这些名就不合适了,过若干年,会出现改名热。改名一达到热的程度,也会给社会带来混乱,也应该从现在起采取措施。
针对这些,我们应该对有利的现象进行合适的引导,使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不利的因素采取一定防范。
首先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规范人的姓名。
长期以来,人名用字毫无节制,字量无限扩大,尤其是使用生僻字、不规范字,甚至自造汉字的现象愈演愈烈,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户口登记、办理证照、银行存款、邮局汇款、购买保险、民航购票以及办理其他业务时,已经遇到了许多姓名用字计算机无法输入输出的情况。教育部、国家语委已启动了人名规范的系列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制订《人名用字表》,实现人名用字定形、定音、定量、定序。国家语委正组织语言文字和公安户籍等部门的专家开展这项工作。《人名用字表》将为取名提供指导与帮助。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4:55
--
明天的姓名 汉字数量很大,《汉语大字典》共收单字56000个。但是,实际通用的汉字并不很多。根据专家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毛泽东选集》四卷,总字数为660273个,使用的单字只有2981个。目前,出版物当中的冷僻字,大多是人名和地名。为少数人使用生僻字的需要去无限增大字库,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那些冷僻的人名用字,人们见了,读不出,叫不准,计算机也输不出来,不仅影响了人名的交际功能,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人名用字表》的制订,就是要根据人名用字规律,考察已有的人名用字状况,确定合适的人名用字数量。《人名用字表》的制订,只是对今后新生儿命名用字加以限定,对现有名字是不会强求变更的。
除制订《人名用字表》外,还将对少数民族姓名汉字音译转写、少数民族罗马字母音译转写、中国姓名排序、外国人名汉字音译转写、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等等作出规范性的规定。
二是利用姓氏进行人类遗传学的研究。
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领域中增加了一门新的学科——姓氏群体遗传学。袁义达《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姓氏与生物学的专有著作。这本书首次分析了人类遗传基因在汉族的分布情况,对每个姓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历代杰出人物、起源演变、分布迁移、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作了系统介绍。
中国人一般使用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近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隔离的现象,保存着中华民族祖先遗传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遗传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目前所拥有的最精华的民族遗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疾病人群资源,这包括疾病群体、家系和个体。家系就是同姓人群,特别是稀有姓氏的人群,稀有姓氏往往是单一祖先的传递。所以,目前科技界一直在强调保护中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华民族基因组的资源。
三是新时期姓名涉及的法律问题的出现。
新时期,关于姓名的法律问题,有些让人措手不及。例如,以鲁迅命名的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已有多年的历史,不料,却被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指责侵权,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要求撤销鲁迅美术学院的商标注册申请。周海婴认为,鲁迅商标只能由家属来注册,鲁迅美术学院在未与周家联系的情况下,就将“鲁迅”作为商标申请注册了,这是不应该的。全国目前有近十座学校用了“鲁迅”的名字,这些学校的冠名均应征得周家的同意,而此番周家要求撤销鲁迅美术学院的商标注册申请,讨回鲁迅的注册商标,就是要保护鲁迅的姓名权不被侵犯。但是这一案件的法律界定依然是模糊的,我国法律对这一现象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成都市民刘女士自己5岁女儿的名叫“丹丹”,可是邻居张某买了一条狗,取的名也叫“丹丹”。弄得刘丹丹十分尴尬,还常常被小朋友哄笑。张某说:“我的狗又不叫刘丹丹,怎么能说和你女儿同名呢?我这只狗从小就叫丹丹,给它改个名字容易,但它听不懂,叫我今后怎么喊它?如果觉得影响了你女儿,非要改名的话,你就改你女儿的名字好了。”律师认为,姓名权包括公民对姓名的命名权、使用权和变更权。按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干涉公民合法使用自己的姓名或变更姓名,二是非法盗用或假冒公民姓名。给动物取的名与人名相同,是否构成对公民姓名权的侵犯,法律并无明确规定。有人认为,这主要取决于给狗取名是否出于对某人的恶意,如果是恶意行为,同时又向有关部门正式登记,并为公众所知晓了,就应视为侵权。一般来说,如果狗名没有正式登记,也没有大范围的扩散,就不是一种侵犯姓名权的行为。这种人狗姓名之争,也是前所未有的。
1954年,李福寿毛笔店加入北京第二制笔社。1983年,北京制笔厂(即原北京第二制笔社)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了李福寿商标。2001年,北京制笔厂更名为北京李福寿笔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8月,李福寿的子女以李福寿笔业公司擅自使用李福寿的名字作为公司名称注册,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庭认为: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公民的姓名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不得让与或抛弃。李福寿已去世,其人身已不复存在,其所享有的姓名权也就随之终结。李福寿的子女无权取得其父的姓名权而成为该姓名权的合法所有人。北京制笔厂经批准更名为北京李福寿笔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工商部门登记备案,已经依法取得了企业名称。李福寿的子女以此诉称北京李福寿笔业有限责任公司侵犯了其父的姓名权不能成立。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这类案件以后会越来越多。
变性也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医学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是不存在的。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新时期,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关注了。变性也连带着姓名问题。韩国艺人河利秀原名李庆恩,现在变成了女性,还出现了号称“中国河利秀”的陈莉莉。可是性别的更改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河利秀,因为变性,她有一张男性身份证,又有了一张女性身份证。二是她的艺名“河利秀”,“河利秀”是从前的艺名,现在性别变了,是用原来的艺名,还是用个新的艺名?这些都涉及到了法律问题,也为法律提出了新的问号。
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始料不及的姓名问题,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
-- 作者:山人
-- 发布时间:2005-1-14 16:55:31
--
附录 说附:
最通行版本《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卸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郡望百家姓》
赵[天水]钱[彭城]孙[乐安]李[陇西]
周[汝南]吴[延陵]郑[荥阳]王[太原]
冯[始平]陈[颍川]褚[河南]卫[河东]
蒋[乐安]沈[吴兴]韩[南阳]杨[弘农]
朱[沛郡]秦[天水]尤[吴兴]许[高阳]
何[庐江]吕[河东]施[吴兴]张[清河]
孔[鲁郡]曹[谯郡]严[天水]华[武陵]
金[彭城]魏[钜鹿]陶[济阳]姜[天水]
戚[东海]谢[陈留]邹[范阳]喻[江夏]
柏[魏郡]水[吴兴]窦[挟风]章[河间]
云[琅琊]苏[武功]潘[荥阳]葛[顿丘]
奚[北海]范[高平]彭[陇西]郎[中山]
鲁[扶风]韦[京兆]昌[汝南]马[扶风]
苗[东阳]凤[邰阳]花[东平]方[河南]
俞[河间]任[乐安]袁[汝南]柳[河东]
酆[京兆]鲍[上党]史[京兆]唐[晋昌]
费[江夏]廉[河东]岑[南阳]薛[河东]
雷[冯翊]贺[广平]倪[千乘]汤[中山]
滕[南阳]殷[汝南]罗[豫章]毕[河南]
郝[太原]邬[太原]安[武陵]常[平原]
乐[南阳]于[河内]时[陇西]傅[清河]
皮[天水]卞[济阳]齐[汝南]康[京兆]
伍[安定]余[下邳]元[河南]卜[西河]
顾[武陵]孟[平陆]平[河内]黄[江夏]
和[汝南]穆[河南]萧[兰陵]尹[天水]
姚[吴兴]邵[博陵]湛[豫章]汪[平阳]
祁[太原]毛[西河]禹[陇西]狄[天水]
米[京兆]贝[清河]明[吴兴]臧[东海]
计[京兆]伏[太原]成[上谷]戴[谯郡]
谈[广平]宋[京兆]茅[东海]庞[始平]
熊[江陵]纪[平阳]舒[京兆]屈[临海]
项[辽西]祝[太原]董[陇西]梁[安定]
杜[京兆]阮[陈留]蓝[汝南]闵[陇西]
席[安定]季[渤海]麻[上谷]强[天水]
贾[武威]路[内黄]娄[谯郡]危[汝南]
江[济阳]童[雁门]颜[鲁郡]郭[太原]
梅[汝南]盛[汝南]林[西河]刁[弘农]
钟[颍川]徐[东海]丘[河南]骆[内黄]
高[渤海]夏[会稽]蔡[济阳]田[渤海]
樊[上党]胡[安定]凌[河间]霍[太原]
虞[陈留]万[扶风]支[邰阳]柯[济阳]
昝[太原]管[晋阳]卢[范阳]莫[钜鹿]
经[荥阳]房[清河]袭[渤海]缪[兰陵]
干[颍川]解[平阳]应[汝南]宗[京兆]
丁[济阳]宣[始平]贲[宣城]邓[南阳]
郁[黎阳]单[南安]杭[余杭]洪[豫章]
包[上党]诸[琅琊]左[济阳]石[武威]
崔[博陵]吉[冯翊]钮[吴兴]龚[武陵]
程[安定]嵇[谯郡]邢[河间]滑[下邳]
裴[河东]陆[河南]荣[上谷]翁[钱塘]
荀[河内]羊[京兆]於[京兆]惠[扶风]
甄[中山]麴[汝南]家[京兆]封[渤海]
芮[平原]羿[齐郡]储[河东]靳[河西]
汲[清河]邴[平阳]糜[汝南]松[东莞]
井[扶风]段[京兆]富[齐郡]巫[平阳]
乌[颍川]集[中山]巴[高平]弓[太原]
牧[弘农]隗[余杭]山[河南]谷[上谷]
车[京兆]侯[上谷]宓[平昌]蓬[长乐]
全[京兆]郗[山阳]班[扶风]仰[汝南]
秋[天水]仲[中山]伊[陈留]宫[太原]
宁[齐郡]仇[平阳]栾[西河]暴[魏郡]
甘[渤海]钭[辽西]厉[南阳]戎[江陵]
祖[范阳]武[太原]符[琅琊]刘[彭城]
景[晋阳]詹[河间]束[南阳]龙[武陵]
叶[南阳]幸[雁门]司[顿丘]韶[太原]
郜[京兆]黎[京兆]蓟[内黄]薄[雁门]
印[冯翊]宿[东平]白[南阳]怀[河内]
蒲[河东]邰[平卢]从[东莞]鄂[武昌]
索[武威]咸[汝南]籍[广平]赖[颍川]
卓[西河]蔺[中山]屠[陈留]蒙[安定]
池[河西]乔[梁郡]阴[始兴]郁[太原]
胥[琅琊]能[太原]苍[武陵]双[天水]
闻[吴兴]莘[天水]党[冯翊]翟[南阳]
谭[齐郡]贡[广平]劳[武阳]逢[谯郡]
姬[南阳]申[琅琊]扶[京兆]堵[河东]
冉[武陵]宰[西河]郦[新蔡]雍[京兆]
谷[济阳]璩[豫章]桑[黎阳]桂[天水]
濮[鲁郡]牛[陇西]寿[京兆]通[西河]
边[陇西]扈[京兆]燕[范阳]冀[渤海]
郏[武陵]浦[京兆]尚[上党]农[雁门]
温[太原]别[京兆]庄[天水]晏[齐郡]
柴[平阳]瞿[松阳]阎[太原]充[太原]
慕[敦煌]连[上党]茹[河内]习[东阳]
宦[东阳]艾[天水]鱼[雁门]容[敦煌]
向[河南]古[新安]易[太原]慎[天水]
戈[临海]廖[汝南]庚[济阳]终[南阳]
暨[渤海]居[渤海]衡[雁门]步[平阳]
都[黎阳]耿[高阳]满[河东]弘[太原]
匡[晋阳]国[下邳]文[雁门]寇[上谷]
广[丹阳]禄[扶风]阙[下邳]东[平原]
欧[平阳]殳[武功]沃[太原]利[河南]
蔚[琅琊]越[晋阳][京兆]隆[南阳]
师[太原]巩[山阳]厍[河南]聂[河东]
晁[京兆]勾[平阳]敖[谯郡]融[南康]
冷[京兆]訾[渤海]辛[陇西]阚[天水]
那[天水]简[范阳]饶[平阳]空[营邱]
曾[鲁郡]毋[钜鹿]沙[汝南]乜[晋昌]
养[山阳]鞠[汝南]须[渤海]丰[松阳]
巢[彭城]关[陇西]蒯[襄阳]相[西河]
查[齐郡]后[东海]荆[广陵]红[平昌]
游[广平]竺[东海]权[天水]逯[广平]
盖[汝南]後[冯翊]桓[谯郡]公[括苍]
万俟[兰陵]司马[河内]上官[天水]欧阳[渤海]
夏侯[谯郡]诸葛[琅琊]闻人[河南]东方[济南]
赫连[渤海]皇甫[京兆]尉迟[太原]公羊[顿丘]
澹台[太原]公冶[鲁郡]宗政[彭城]濮阳[博陵]
淳于[河内]单于[千乘]太叔[东平]申屠[京兆]
公孙[高阳]仲孙[高阳]轩辕[邰阳]令狐[太原]
钟离[会稽]宇文[赵郡]长孙[济阳]慕容[敦煌]
司徒[赵郡]司空[顿丘]百家姓终
郡望是很繁杂的,有的是姓氏起源的地域标志,有的则是表示某姓在当地的名望。郡望百家姓所说的地名,多数是汉晋时代郡名,姓氏起源多数是汉代之前非常久远的事,郡望并不能准确说明姓氏起源,但与姓氏又有一定关联。有的一个郡望地有好几个姓,有的姓有好几个郡望地。近年,港台同胞与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多从郡望入手,迫切需要了解一些郡望知识。
下面是郡望百家姓中郡名相当的现在大致位置。(以出现先后为序)
天水:甘肃省天水市
彭城:江苏省徐州市
乐安:山东省高青县
陇西:甘肃省临洮市
汝南:河南省上蔡县
延陵:江苏省常州市
荥阳:河南省荥阳市
太原:山西省太原市
始平: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颍川:河南省许昌市
河南:河南省洛阳市
河东:山西省夏县
吴兴:浙江省湖州市
南阳:河南省南阳市
弘农:河南省灵宝市
沛郡:安徽省濉溪县
高阳:河北省高阳县
庐江:安徽省庐江县
清河:山东省临清市
鲁郡:山东省曲阜市
谯郡:安徽省亳州市
武陵:湖南省常德市
钜麂:河北省宁晋县
济阳:河南省兰考县
上党:山西省长治市
东海:山东省郯城县
陈留:河南省开封市
范阳:河北省涿州市
江夏:湖北省武汉市
魏郡:河北省临漳县
扶风:陕西省兴平市
河间:河北省献县
琅琊:山东省临沂市
武功:陕西省武功县
顿丘:河南省清丰县
北海:山东省昌乐县
高平:山东省巨野县
中山:河北省定州市
京兆:陕西省西安市
东阳:浙江省金华市
晋昌:甘肃省安西县
冯翊:陕西省大荔县
广平:河北省鸡泽县
千乘:山东省高青县
豫章:江西省南昌市
平原:山东省平原县
东平:山东省东平县
河内:河南省泌阳市
安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下邳:江苏省雎宁县
西河:河南省北部
兰陵:山东省枣庄市
博陵:河北省蠡县
平阳:山西省临汾市
上谷:河北省怀来
雁门:山西省右玉县一带
临海:浙江省临海市
江陵:湖北省荆州市
辽西:辽宁省义县
渤海:河北省沧州市
会稽:浙江省绍兴市
黎阳:河南省浚县
邰阳:陕西省武功县
宣城:安徽省宣城市
武威:甘肃省武威市
南安:甘肃省陇西县
齐郡:山东省淄博市
敦煌:甘肃省敦煌市
梁郡:河南省商丘市
武昌:湖北省鄂州市
南康:江西省于都县
山阳:河南省焦作市
赵郡:河北省邯郸市
营邱:山东省淄博市
松阳:浙江省松阳县
襄阳:河北省襄樊市
新蔡:河南省新蔡县
内黄:河南省内黄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