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浙东学术文化研究所
一 本中心研究内容
在南宋、元、明初三个朝代,地处我省浙东的金华地区是人文荟萃、学术昌盛的时期,浙东学术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表现是“婺学”。虽然,“婺学”有着很强的地方特征,但是它远远超出了其地域性的局限,而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史学史乃至文学史,都是很有学术地位的学派,尤其在元代、明初的理学发展中,“婺学”以及出身于金华的学者的传承作用,更是影响巨大,“小邹鲁”的美称颂扬天下。现在看来,“婺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有着复合性的内涵。吕祖谦的“吕学”固然是“婺学”乃至浙东学术的重要端绪,可是“吕学”不能涵盖“婺学”的全部。陈亮的事功之学、王应麟的文献考据之学、“北山四先生”之学、黄溍、柳贯元代理学、明初的宋濂之学,共同构成了“婺学”的学术内涵。这些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学者、史学家、文学家,都将是本研究所研究的内容。
二 本研究所研究的方向
第一,南宋时期的理学、史学、事功之学,主要是整理和研究吕祖谦、唐仲友、陈亮、王应麟以及他们的著作。[清]全祖望指出,在南宋“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指吕祖谦、吕祖俭)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唐仲友)则为经制之学。考当时之为经制者,无若永嘉诸子,其于东莱、同甫,皆互相讨论,臭味契合”。(详参《宋元学案》卷六十《说斋学案》)这个概括非常全面。王应麟是鄞县人,他的学术名著《困学纪闻》、《玉海》以及学术体系、思想,完全传承“婺学”。全祖望说“王尚书深宁(指王应麟)独得吕氏之大宗”,“其罗综文献,实师法东莱”。(详参《同谷三先生书院记》)说明王应麟在和合诸家及文献考证方面,确乎是受之于吕学而发扬光大的,宋末的著名学者胡三省又出于王应麟门下,所以,明清以后宁、绍地区的浙东学术,实际上就是吕氏文献学的余绪。
第二,金华“北山四先生”之学,即指“婺学”衣钵相传的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人。何基是金华人,号北山先生,是朱熹得意门生黄干的弟子,有文集三十卷,《问辩录》十八卷。何基是一个很关键性的人物,是他使朱熹之学在金华大加昌明。王柏,何基门人,号鲁斋,是“婺学”的主要学者,著有《鲁斋集》二十卷。金履祥,兰溪人,号仁山先生,受业于王柏,著有《尚书表注》、《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资治通鑑前编》、《仁山文集》多种。许谦,字益之,金华人,号白云山人,受业于金履祥,著有《读书丛说》、《诗集传名物钞》、《读四书丛说》、《绛守居园池记》、《白云集》多种。以上四人著作学术思想非常丰富,影响很大。[清]王崇炳说:“婺学自北山四传至白云(指许谦)先生,中间鲁斋(王柏)、仁山(金履祥),两世皆单传,至白云而天下浑一,燕、赵、齐、鲁、淮、扬之士皆百舍重茧而至,登弟子集者,几于千人。道貌岸然广布,十倍于前矣。”(见《白云稿序》)其一时之盛,堪称无与伦比。但是,四先生著作至今还没有一种得到整理,当务之急是整理“四先生”著作,然后是研究。
第三,整理和研究元代的“婺学”。元代的学术,金华的“婺学”堪称翘楚,任何一个地域无法与之相比,学者有柳贯、吴师道、欧阳玄、方凤、吴莱、黄溍、戴良等,荟萃一朝之精华。柳贯,浦江人,受业于金履祥,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著有《待制集》二十卷。吴师道,兰溪人,受业于许谦,著有《战国策校注》、《敬乡录》、《绛守居园池记》、《紫岩诗选》、《礼部集》多种。欧阳玄,虽是庐陵人,可受业于许谦,后在金华居住十多年,其文多涉及浙东学术内容,著有《圭斋文集》十五卷。方凤,浦江人,以宋遗民自居,交结天下名士,与吴莱、柳贯等结“月泉诗社”,作诗三千多首,在元代影响巨大,著有《存雅堂稿》。吴莱,浦江人,出于方凤门下,一生博览群书,著有《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乐府类编》、《楚汉正声》等多种。黄溍,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至知诰同修国史,与柳贯、虞集、揭斯齐名,号为“天下儒林四杰”,著有《金华先生黄先生文集》。戴良,浦江人,二人皆为柳贯门生,以诗文名天下,著述颇丰。以上诸人著作大多数没有得到整理,所以首先是整理,其次是分别研究。
第四,研究明初的“婺学”,主要是宋濂和王袆。宋濂,浦江人,受业于柳贯、黄溍、吴莱,素称“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官至翰林学士,著有《宋文宪公集》一百四十余卷,是金华浙东学之集大成者。《宋濂全集》已经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但是宋濂的学术研究刚刚开始,需要加大力度。王袆,义乌人,受业于黄溍,著有《大事记续编》七十卷、《青岩丛录》、《华川巵辞》、《王忠文公集》二十卷等多种。王袆的著作多有散佚,至今没有得到很好整理和出版,更说不上研究了,这个空白需要填补。
|